苗族,全球近1000万人口,从贵州到东南亚泰国、老挝、缅甸世代相传。至1975年不少苗族从老挝地区,以难民身份移居欧美。苗族分支很多,文化悠久。
苗族,全球近1000万人口,从贵州到东南亚泰国、老挝、缅甸世代相传。至1975年不少苗族从老挝地区,以难民身份移居欧美。苗族分支很多,文化悠久。
值得一提的是伯格理传教士,一生奉献给苗族,为苗族创建文字。是苗族石门坎有名的帮助者。1887年,他抵达中国云南,1905年,他应苗族一个分支大花苗的邀请,前往石门坎传教。1915年,石门坎地区流行伤寒,柏格理在照顾病人时不幸染病身亡。
(以下整理自网上资料)
可能99.9%的朋友都没有听过,石门坎村,这座云贵地区大山深处的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在百年前就开启了汉、英双语教学。这里的苗人不信民族宗教,却是虔诚的基督徒。
1石门坎
有座位于贵州西北边缘接近云南的小村庄,叫石门坎,这里山高路险,交通闭塞,村庄坐落在2200多米的云贵高原之上,距离最近的县城威宁有140多公里。
粗看的话,似乎这个小村庄与云贵高原上千千万万其他村庄并无不同,但是在100年前,这里是中国西南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西方人称它为“文化圣地”和“海外天国”。据传,在当时的石门坎,海外邮件只要简单写上“中国石门坎收”,这信就能寄到。
2“文化圣地”--石门坎光华学校
百年前的石门坎经历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现代乡村建设运动”。不仅开辟了教堂,还兴建了西南苗疆第一所中学,创建了苗文,首创双语教学,开了男女学生同校的先河,发育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西南最大的基础教育网络。
(老照片,光华学校举行运动会)
这里有座学校叫光华学校,1907年这所学校就开始教授英语,1912年,这所学校的学生就接受了三语教学—汉语、英语、苗语,并且学生还会进行生理卫生、自然、地理和数学的学习,光华学校还诞生了贵州首位博士生。
(光华学校举行足球比赛,在1936年举办的柏林奥运会上,中国足球队中就有来自石门坎的队员)
3伯格理
这一切都源于一个人----英国传教士柏格理
柏格理(Samuel Pollard)1864年出生于英国康沃尔郡卡米尔福特一个笃信基督的工人家庭,1887年,柏格理23岁的时候来中国传教。
1905年之前,石门坎曾是茅塞未开的地方,居住着“晦盲否塞”、结绳刻木的大花苗,他们迁徙到这片属于彝族土目的地盘上,刀耕火种,受土目和官府的盘剥,过着农奴式的贫困生活。
柏格理的到来给苗人们带来了先进的文化、科学理念,石门坎一举从一个闭塞的小山村成为了当时中国西南最西化的地区之一。
(伯格理旧居遗址)
创造了众多奇迹的石门坎,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自然灾害和政治洗礼,许多飘着苗族学生欢声笑语的老房子已经化为残砖碎瓦,只留下伯格理的墓空对这片大山。
4今日石门坎
现在石门坎只有老年人才记得伯格理,80岁以上上过光华学校的本地老人还能依稀用简单的英语交流,苗人们依旧信仰着基督教,只不过再也没有当年“海外天国”之胜景。
目前这座教堂由外来的NGO组织帮忙修建的,教堂不大不高,没有彩绘玻璃,也没有雕塑,屋顶上简单立着一个十字架,一切遵循着实用的设计,却算得上是村里最好的房子之一。
每到礼拜时间,附近苗族村落的信徒就会着盛装赶来,大概有几百人左右。跟以前伯格理传教时一天三千人受洗、几万人聚会的盛景相比,确实有些凋落。而且教堂仪式也简化了很多。但跟别处乡村教堂不同的是,这里会有苗语朗诵圣经和唱苗语颂歌。
(全国仅有的老苗文碑)
目前石门坎建起了博物馆,渐渐有人走近这片大山,去了解它往日的辉煌。
(石门坎冬季冻雨奇景)
祷告重点
感谢主,在苗族作了奇妙的拯救,有忠心的个人服侍他们。
为苗族教会能扎根於神的真理而成长。
求主坚立苗族教会。
《耶稣传》电影在1979年上映,目前已有超过20亿人观看《耶稣传》,当中200多万人立志跟随耶稣。目前有80种中国语言版本。
本文内容来自:耶稣电影公众号。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