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_Cc+ | 整编:黑门
转载请后台输入 授权
《葬于北邙》这部在国家广电总局过审了的福音电影。
讲的是失恋女孩王依静,在河南洛阳寻找南唐后主李煜之墓的故事。
王依静被男友抛弃,却怀上了他的孩子,于是她做了堕胎手术,并与因父母离异而离家出走的小女孩点点一起来到了洛阳。
她们在找遍了洛阳的各个景点,却一直找不到李煜之墓,于是来到了关公庙来祈求关公。在关公像前磕头祈求的时候,王依静不幸与点点走散。
依静因为没有得到点点父母的同意就带出她来,而不敢报警,怕自己被误认为是人贩子。
在这时,她第二次邂逅了宾馆老板的儿子——洛阳本地男孩刘铭。
刘铭帮她一起寻找点点。从刘铭的杀马特发型来看,这是一个叛逆的高中生。他刚刚失恋,正闲得无事。
而这是本片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依静不再寻找李煜之墓,而是开始寻找点点。
刘铭想方设法帮她寻找点点,但他们依旧找不到。一个死人墓找不到,现在连活人都找不到了。
明明是为了寻找而进了关公庙,没有找到,却失去了——与她相依为命的点点。
最后,刘铭提议去向自己的警察大伯报警,而依静趁刘铭进入派出所的时候逃跑了。她打算自己离开洛阳,却被刘铭大伯在火车站抓获。
万念俱灰的依静在派出所向刘铭袒露自己寻找李煜之墓的初衷。她寻找李煜之墓,其实是为了离她而去的前男友,她不明白,为何男友能够长久的爱李煜,却不能长久的爱自己。
最后,刘铭再一次帮助依静,踏上寻找李煜之墓的旅程。
但当他们俩终于找到李煜墓,却发现李煜之墓早已被夷为平地,现在已经成了麦田。并且,还从一位乡村教师的口中得知李煜悲催又邪恶的一生。
王依静彻底绝望,她手里托着那一坨“爱情结晶”,走在早已成为一亩麦田的李煜之墓上……
01 五年前,我没看懂
我认识导演雅妮是在2013年,也是在同年第一次看了这部电影。当时这部电影的名字还叫《剪不断》。
没想到时隔五年,这部影片以《葬于北邙》重新诞生。
说真的,第一次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完全看不懂。不仅仅是它的主题和故事内容让我觉得晦涩难懂,连片子中的很多表现手法也实在让我感到费解。
比如片中画面的构图,大部分都是把人小小的挤在一个角落里,而且上边也压的非常低,给我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
而影片采用大量的远景和全景,很难看到人的脸;
甚至片中有许多让人匪夷所思的“后脑勺”画面,和主人公“过客”式的场景。
这些表现手法,与我之前所熟悉的那些主流电影完全不一样,所以记得当时看的我非常困惑。
或许是这次导演重新剪辑了影片,或许是我的观影水平有所改变,五年后再看这部片子,我发现能够看懂了。
02 三个段落,三种寻找
这部影片是关于“寻找”的故事。
影片中有三个主要人物,分别是王依静、点点和刘铭。他们寻找的都是南唐后主李煜之墓,但他们每个人寻找的目的都不一样。
王依静寻找李煜之墓的目的,是想寻找那个永恒的爱;
小女孩点点寻找李煜之墓,是为了医治她的“小妈妈”王依静;
刘铭寻找李煜之墓,是为了得到新的爱情……
影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王依静与点点失散之前,主要讲的是王依静与点点在洛阳寻找李煜之墓;
第二个部分,是从与点点失散之后到试图潜逃的王依静在火车站被警察逮捕,主要讲的是王依静和刘铭在寻找点点;
第三个部分是从王依静到警察局坦白事实到最后,主要讲的是希望的破灭以及新希望的燃起。
04 欲望与阻力
这部片子以女孩王依静在医院做堕胎手术的“劲爆”场景开始。
堕胎,是一个非常具有故事性的场景,而故事的关键在于“冲突”,也就是欲望和阻碍力之间形成的强大张力。
在这部电影当中,表现了好多这种冲突。
首先,怀孕是孕育生命,而堕胎手术是剥夺生命;怀孕代表着爱情结晶的行程,而堕胎代表对爱情结晶的破坏;
一方面是带有温度的女性的双腿,另一方面则是冰冷的手术道具。
不管当今社会多么发达,人们的观念多么开放,堕胎手术依然不是一个自然的现象。
当我们看到这一幕的时候,自然会有好多疑问——她为什么要作堕胎手术?她是已婚还是未婚?孩子的父亲是谁?他在不在场……
不仅如此,当我看到那时不时抽搐的双腿,和那些进进出出的手术工具,以及那些穿着手术服的医生。感受到的,是一种“冷静的残酷”。是一种违反自然的、人为的对生命的摧残。
05 从童谣里听出了什么
在堕胎手术这个场景中,我们还能听到一个小女孩的唱歌声音。她唱的,就是李煜的一首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童谣在中国有一个特别的意义,一般古时人们会把一些语言谶语或者希望寄托等编成童谣教给孩子们唱,而孩子们唱童谣的过程中,就实现了传递信息的目的。
此处的小女孩点点,她的歌声也如同古时的童谣一般,给观众提供一些信息:
首先,这部片子是关于李煜的;第二,就像这首诗歌一样,影片中也充满人生苦短的哀叹;第三,是与接下来的画面形成了空间上的统一性,我们凭着这首歌声可以判断,这个小女孩也在医院里。
而在这个场景中,点点总是被安排在一个小角落,这也是这部影片的特点——人物被环境挤压在一个小角落。她望着一边,显然是看着正在接受手术的那个女人。
一个小女孩在看着一个大女孩在手术室里接受手术,这也是一个极具戏剧冲突的画面。
我们盼望一个前辈,能给后辈“好榜样”,以及充满“希望”的未来。但往往在现实中,前辈给后辈们的总是一个不好的榜样,是反面的教材。
——“为什么会这样?”我似乎能从小女孩的眼神中,听到这样的疑问。
06 是人,还是肉?
手术结束后,一个脸色苍白的女人缓缓的起身,她看着摆在自己前面的那个银色的盘子,她久久的盯着它。
作为观众,我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冲突,相信所有看到此场景的人都会跟我一样,除了沉默,不知道能说什么好。
在卫生间里,小女孩问大女孩,盒子里是什么?
先是一个沉默,我们也不禁想,该怎么跟这幼小的生命解释这件事情?随后小女孩踢开门,再一次问,“姐姐,盒子里是什么呀?”。
这时,王依静毫无生气的声音,给出了一个答案,是“肉”。
是啊,除了这个,还能说什么呢?孩子是妈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人本来也就是一坨肉,没毛病。
但真是这样吗?难道人的生命只是一坨肉而已嘛?假如从市场里买来一头猪的各个部位的肉,组合在一起也并不能成为猪——它只是一坨肉而已,因为它没有生命。连猪都如此,更何况是人?
人之所以是人,并非是因为他被肉包着,而是因为有灵魂,有神的形象,是独一无二的,也是尊贵的。而现今大多数的社会悲剧,也不都是因为不把人当人看,而导致的吗?
小女孩说:“姐姐,你比来的时候还要病”。
是啊,在这本该是守护生命的地方,如今却做着杀害生命的事情,这真是对现代社会的一个讽刺。而小女孩提出要跟着依静,但依静说自己有事要做,就是要治病。
可是,一个连医院都治不了的病,还靠什么能治?难怪小女孩大喊着:“你骗人!你骗人!你骗人!”
07 再伟大的墓,也是会被平掉的
古人云,生于苏杭,葬于北邙。
由于古时候,洛阳邙山的风景宜人,土厚水低,宜于殡葬,因此历代许多帝王、达官贵人,都将邙山作为埋骨之地。王依静带着小女孩点点和她的“肉”来到了洛阳。
她们在洛阳城里,开始了寻找南唐后主——李煜之墓的旅程。
但李煜之墓并不好找,她们从东汉找到了隋唐,但依然找不到。在途中,点点问依静,你找一个死人干嘛?
依静回答,他不是死人,他活在我的心中。
对王依静来说,李煜就是她的精神支柱,是她的偶像。
从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的高中生,到喊着某个小鲜肉名字的中二病少女,再到高举无神论的所谓相信科学的人,每个人心中都有偶像。
偶像,是支撑一个人格的最重要的存在,不管那是人还是动物,是物质还是精神,是迷信还是科学,都是形成一个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因素。
偶像,在一个人心中会形成一个强烈的信念体系,去支撑着一个生命,并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轨迹。
对偶像的崇拜,其实来自人们对死的惧怕。
从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开始,到想向上天再借五百年的康熙,每个帝王似乎都有一个长生不老之梦,但最终都免不了化为一堆尘土。
人免不了一死,难道就这么放弃了吗?
不,既然达不到永生,那就用别的方式追求。
最高境界的人要著书立说,试图通过在地上留下一家之言,来追求永恒;
另一些人要立万世之功,用丰功伟绩来追求永恒;
还有一些人想普度众生,要通过自己的善行来追求永恒,但即便这一切都做不到,也要生儿育女(特别是生儿),要通过繁衍后代来追求永恒。
但是,不管是哪种方式,人都免不了一死,并逐渐被人遗忘。
即便曾经身为帝王,并且亲自开创一种文化形式,如李煜开创了宋词,却也依然成为了一堆尘土,几乎完全被自己的子孙遗忘。
甚至,连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都只记得那是邓丽君的歌。
最后,连坟墓都找不到了。
08 从拍摄手法而有的思考
解读这部电影,需要有对一些基本的视听语言的了解。
这部影片中大多数画面是不太符合我们平时的观影习惯的,如之前说过的,整部影片的画面是以远景和全景为主,而且人在画面中是被挤在一个角落当中。
我想,导演用这种手法,是想表现人物的处境。在硕大的洛阳城里,她们只是一个小点,而且是被整个世界挤压在角落当中的。其实,这也是我们在这个世界的处境。
人类一直以世界的征服者自居,但在真正的宇宙世界中,人完全如同一粒尘埃般微弱。
影片之中,导演还使用了大量的静止长镜头。这些长镜头给影片添加真实的感觉,而且在这些长镜头中,主人公如同一个过客一般,在画面的一个角落“路过”。
这也跟我们平时看的商业电影不一样。这样的画面设计,也使我们感受到——人如客旅。
一般的电影都是给主人公一个非常清楚的表现,让观众看清。在画面中,他们通常会占据主要部分,而且也会非常凸显。但在《葬于北邙》中,导演却反其道而行,把主人公的“主人”这二字彻底的抹去,让她在这个电影中彻底成为一个客旅。
就像《圣经》彼得前书2:11中说:“亲爱的弟兄啊,你们是客旅,是寄居的。”
我们所有人都是一样,来到这个世界上,过完短暂的一生就要离去。来时没有带任何东西,死时也带不走任何东西。
活着的时候,拼命追求着自己的偶像。就像想当歌星的刘铭前女友,也像以寻找李煜来纪念自己曾经爱情的王依静,还像那些去庙里拜人手捏造之偶像的旅人,更像那些随处可见,跳着脚伸着手,向台上人要钱的孩子……
09 以盼望结束
影片的最后,依静手中捧着那块代表她爱情结晶的肉,走在麦田中。
这座看不见的坟墓,埋葬的不仅有南唐后主,也有她的爱情,更有她心中偶像。她没想到,曾经的帝王,伟大的诗人,她美丽的爱情理想,如今竟成为如此虚无的景象。
在一片漆黑中,远远看到一个微弱但又无比清晰的光,一群人唱着《生命的河,喜乐的河》。
屋子里,有一群人在用他们淳朴的口音唱这首歌。这首歌像是从天上来的,撕开黑暗,撕开寂静,闯入世界中。
这光,代表着生命,代表着盼望,代表着人的答案。
这一场景,与其说是叙事场景,倒不如说是一个意象场景,故事背后的导演,通过这个场景来向观众给出她自己的答案,而整部影片也因这最后场景完成了提升。
王依静和刘铭,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电影到此结束。
到底该何去何从,这是他们所面临的选择,也是我们所面临的选择。
《葬于北邙》高清完整版
导演:雅妮
(高清原图可关注微博 _ )
耶稣又对众人说:
“我是世界的光。
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
必要得着生命的光。”
|约翰福音 8:12|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