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49阅读
请长按保存图片到手机相册
转发朋友圈,向主内家人分享
耶稣爱你
早晨读历代志上,读到大卫接了约柜回耶路撒冷后,就向神献了燔祭和平安祭。此刻,我不禁产生一个疑问:为啥扫罗献祭就被指责了,而大卫却可以这么做,并且还被悦纳了呢?
经过查考和默想,我的疑问得到了答案,并且有了一个很大的收获,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之间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这个问题,触及了旧约叙事中一个核心的神学主题:神到底看重的是什么?是外在的仪式,还是内心的顺服与关系?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个矛盾:扫罗献祭被定罪,大卫献祭被接纳。但当我们深入考察这两个事件的背景、动机和当事人的心时,就会发现神判断的标准是高度一致的。
一、 扫罗王献祭的事件(撒母耳记上13章)
扫罗登基后第二年,与非利士人爆发战争。非利士人大军压境,形势极其危急。撒母耳曾吩咐扫罗在吉甲等他七天,他必来献祭。扫罗等了七天,但撒母耳没有按约定的时间到达。他的军队因恐惧而四散,人数锐减。在巨大的压力下,扫罗越权亲自献上了燔祭。他刚献完祭,撒母耳就到了。撒母耳严厉地斥责他:“你做了糊涂事了,没有遵守耶和华你神所吩咐你的命令。”
神通过撒母耳明确的指出了扫罗的问题“没有遵守耶和华你神所吩咐你的命令。”。扫罗的职责是王(军事领袖),而不是祭司。献祭是祭司的职分,是神特别指定给利未支派亚伦后代的工作(参看出埃及记28-29章,利未记1-9章)。扫罗明知故犯,僭越了神设定的权柄界限。
扫罗的行动是出于恐慌和不信任。他更相信眼前军事的危急和自己的判断,而不是神通过先知所给的应许。他的献祭不是为了敬拜神,而是作为一种操纵神灵、换取祝福的“魔法仪式”,希望神因此保佑他打仗得胜。
当撒母耳质问时,扫罗的回答充满了借口:“因为我见百姓离开我散去,你也不照所定的日期来到,而且非利士人聚集在密抹。所以我心里说:恐怕我没有祷告耶和华。非利士人就要下到吉甲攻击我,我才勉强献上燔祭。” 他把责任推给百姓、推给撒母耳、推给环境,唯独没有认罪。
扫罗的罪不是“献祭”这个动作本身,而是悖逆、僭越和不信任。他用一个看似“虔诚”的行为,暴露了他内心对神的不顺服。
二、 大卫献祭的事件(撒母耳记下6章,历代志上15-16章)
大卫将约柜运回耶路撒冷后,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当时,大卫已经成为全以色列的王,并攻取了耶路撒冷作为首都。他第一个伟大的属灵愿望就是将象征神同在的约柜迎回首都。
第一次运输时,因没有按律法的规定用利未人肩抬,而是用了牛车,导致乌撒被击杀(撒下6:6-7)。大卫因此恐惧,暂停了计划。
三个月后,他仔细查考律法(代上15:2, 13),发现必须由利未人用杠抬运,并由祭司负责献祭。第二次运输时,他严格遵照了律法的规定。所以,大卫献祭时,他是在合乎律法规范的框架内,怀着正确的心去做的。
大卫亲自部署了整个仪式,指派利未人和祭司各尽其职(代上15:4-15)。
在运输过程中,每走六步,他就吩咐献祭(撒下6:13)。这里的“献祭”是他作为君王命令祭司去执行的,而不是他亲自拿起刀来杀祭牲。约柜安放完毕后,作为君王,他可以在祭司(当时的祭司是撒督)的辅助下参与献祭(类似于所罗门在圣殿奉献时所做的,王上8:62-64),但这与扫罗完全撇开祭司、独自完成全套仪式有本质区别。
大卫这次行动的核心是寻求神、尊荣神,并且他努力学习并遵守了律法中关于搬运约柜和献祭的细则。他运用了祭司体系,而不是绕过它。大卫的动机是纯粹的喜乐、感恩和敬拜。他因神同在的象征---约柜的归来而狂喜,与全民一同庆祝。他的焦点是神自己,而不是用仪式换取某种好处。
在第一次失败后,大卫没有硬着颈项,而是存着恐惧的心去查考“耶和华的话是怎样吩咐的”(代上15:13),并做出了改正。大卫的行动是在顺服神所设立的秩序(利未祭司制度)框架内,以正确的动机(敬拜、感恩) 进行的。
三、总结
扫罗与大卫的对比生动地阐释了先知撒母耳后来对扫罗所说的那句名言:“耶和华喜悦燔祭和平安祭,岂如喜悦人听从他的话呢?听命胜于献祭;顺从胜于公羊的脂油。”(撒母耳记上15:22)
神始终如一。他看重的不是宗教行为本身,而是行为背后的心。扫罗有宗教行为(献祭),但没有顺服的心,所以他被弃绝。大卫有顺服和敬拜的心,并且他的行为是在合乎律法的框架内表达这颗心,所以他被悦纳。
这个原则贯穿整本圣经,也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神恩典的约是建立在信心、悔改和顺服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人机械地执行宗教仪式上。这也预表了后来耶稣基督的职事——他责备法利赛人徒有外表的虔诚,内心却远离神(马太福音23章)。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益,请转发并点赞,我们很珍惜你的鼓励和认可哦)
90049阅读
62697阅读
58726阅读
56443阅读
51584阅读
51034阅读
50015阅读
47965阅读
47809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