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不要误将“似光的关怀”当作真光 --给正在转发某生命关怀视频内容的基督徒的一封劝勉

 请长按保存图片到手机相册

转发朋友圈,向主内家人分享

耶稣爱你


 


近期,有不少弟兄姐妹在朋友圈、群聊里转发一个热门的视频号,内容多是临终关怀现场:柔和的语调、专注的倾听、满含同理的眼神,配上安静的背景与对“生命最后一程”的温情话语,令人动容。


许多人说:“这样的陪伴太宝贵了”“真的很感动”“这不就是爱吗?”于是,链接被一遍遍转发,似乎我们也参与了一场“有光”的行动。


然而,正是在这一片“温柔感动”的光晕之下,我们必须停下来问:我们究竟在放大什么?我们是在见证基督的福音,还是在无意间给另一种混合宗教、功利信仰逻辑增添流量?我写下这篇文章,并非要攻击某一个具体的人格,而是要提醒主内家人:分辨的责任不可推诿,情感的触动不能代替真理的检验。

 

这位账号运营者(下文用“他”指代)在其视频号相关联的应用商店内销售“拜拜香”“礼佛香”等明显供佛体系的产品;他推出或关联的一本书名为《自愈心法》,整体倾向于自我内修、类似佛教或身心灵的修行话语;

 



而引起基督徒广泛转发的一条视频,是他在引导一位八十四岁老人面对死亡时,讲述了在一场无神论演讲中,—老太太发问的故事。故事的高潮在于老太太用两个问题让演讲者意识到:如果我信有神、照“圣经”教导去行,即便最终没有天堂,我也没损失;而你不信,若万一有天堂地狱,你就亏损巨大。


最后,他把这个逻辑迁移给老人,鼓励其“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并嘱咐要相信“圣贤书”中所讲的内容,其中包括“阿弥陀经”,以防“真的有那个好地方自己却去不了多可惜”。


整个引导过程表面上似乎尊重老人,也提到了“天堂”“地狱”这些基督徒熟悉的词汇,却完全避开了基督独一救恩的实质——没有谈罪、没有谈悔改、没有谈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与复活,只留下一个多元宗教并列加功利风险对冲的心理劝导。这不是福音。这与福音所传的是两条根本不同的道路。


 

我们先平静地澄清:一个真正属于基督的仆人,绝不会在灵魂归向问题上,将圣经与其他宗教经典并排放置,仿佛都只是“可能有用”的票券。主耶稣明言:“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翰福音14:6使徒也宣告:“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使徒行传4:12


若一个人可以自由而自然地把《阿弥陀经》与圣经的话融成“同一来源的圣贤智慧”,并以“万一”作为劝说逻辑的核心,那他所建构的不是福音信仰,而是宗教风险分散策略。无论他多温和,那不是基督徒身份的见证;无论他多动人,那不是羊听见牧人声音的方式。

 

那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结构,本质上是“帕斯卡赌注”的大众化版本。帕斯卡(Blaise Pascal)提出:若上帝存在而你相信,你得着无穷的益处;若上帝存在而你不信,你失去无穷;若上帝不存在,你所信付出的不过有限代价;若你不信且他不存在,你没有额外收益。于是理性计算似乎倾向“应该信”。


可是,圣经所说的“信”与这种“理性下注”根本不同。救恩的信心不是一场概率优化,而是人在神面前因圣灵光照承认自己在圣洁律法下的败坏,转向那位为罪人钉十字架、第三日复活、掌王权的主(哥林多前书15:3-4)。


帕斯卡赌注式的“信”是一种自我利益最优化逻辑,是把“信仰”当成对冲存在焦虑的策略工具;而圣经的信心是“我本来死在过犯罪恶之中,如今因着基督的恩典白白称义”(以弗所书2:1,8-9)。前者可兼容任何宗教文本,只要它们能在“万一有来世”中提供心理安慰;后者却要求人单单仰望十字架,把一切自救、自功的幻想钉死。



雅各书2:19提醒我们:“你信神只有一位,你信的不错;鬼魔也信,却是战惊。”鬼魔“承认事实”,却没有顺服与敬拜;赌注式的“信”恰恰停留在“承认某种可能性的理性层面”,它没有内在重生的生命。

 

有人或许会说:“可他在临终陪伴啊,他做的是好事啊。我们基督徒不是也要有怜悯吗?”是的,真实的怜悯是福音的果子。但圣经不断警戒我们:外表的温柔、关怀、光亮,不必然意味着真理的内容。


“那等人是假使徒,行事诡诈,装作基督使徒的模样。这也不足为怪,因为连撒但也装作光明的天使。”(哥林多后书11:13-14主耶稣也说“你们要防备假先知,他们到你们这里来,外面披着羊皮,里面却是残暴的狼。”(马太福音7:15


请留意,“披着羊皮”意味着从远处看去,一切都似乎无害、温顺、洁白。混合宗教语言的临终故事,柔声低语中就把十字架的锋刃磨平,把“悔改”的呼召遮掩,把“基督的独一性”稀释成“多本圣贤书的共同指向”。

 

旧约出埃及记32章的金牛犊,不是以“背叛耶和华”的旗号出现。百姓宣称要向耶和华守节,却用眼睛看得见的偶像来“帮助”敬拜。混合导致本质变质列王纪下17章描写“他们又敬畏耶和华,又事奉自己的神”结局却是审判。使徒行传8章中的行邪术的西门“也信了”,甚至受洗,但彼得指出他“心不正”,还在“苦胆之中,被罪恶捆绑”。加拉太书1:6-9所斥责的“另一个福音”并不否认耶稣基督的名字,而是在原有恩典之上加别的元素,令信息稀释。混合往往不是用邪恶面目出现,而是以“更全面”“更包容”“更圆融”的姿态,诱导听众降低辨别阈值。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说基督徒转发这样的内容很危险?


第一,见证被模糊。你转发的每一次,都在向你的社交圈发出一个潜台词:“这是我认可的信息。”当其中把圣经与佛教文献并列、把“自愈心法”的语境与救恩盼望混杂,你就在亲手把“基督是唯一道路”的灯牌调暗。


第二,幼小灵命被误导。刚信主或慕道的朋友会以为:“原来佛教经典也可以为天堂做准备,只要保持敬畏,万一有也不吃亏。”


第三,福音焦点被情感戏剧替换。福音不是让人“心里暖一下”而已,福音是“神的义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罗马书1:17),是“你们当悔改”(使徒行传2:38)。


第四,你强化了一种功利信仰底层结构:人信,不是因为神配得荣耀,而是因为“可能划算”。这与“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马可福音12:30)背道。第五,长期接触混合语言会使属灵嗅觉迟钝,最终连更明显的异端操控都分辨不出(以弗所书4:14)。


 

我们必须面对一个现实:撒但最擅长把”的语气与“假的内容”融合,让人以为自己在传播善,却在削弱福音的独特性。保罗提醒提摩太:“时候要到,人必厌烦纯正的道理……耳朵发痒,就随从自己的情欲增添好些师傅。”(提摩太后书4:3“耳朵发痒”不是指听凶狠粗暴的话,而是喜欢听那些“合群、温柔、不绊脚、不引发冲突、普世善良”的宗教柔光。


这正是我们的时代危险之一:不再直接否认基督,而是把基督“整合”为一个物件,放进灵性商品的货架,旁边是“心法”“经文”“善行”“心理疗愈”“宗教并存”。这样一来,十字架就被去锋芒,“罪”这个词被替换为“受伤”“失衡”“需要疗愈”,“重生”被替换为“自我再整合”,“悔改”被替换为“建立正向心念”。灵魂被安抚进入一场长久的麻醉。

 

真正的临终关怀,当然需要温柔,需要倾听,需要陪伴。但在基督里的临终关怀,核心不是“万一有个好地方”,而是:“我们若信耶稣死而复活了,那已经在耶稣里睡了的人,神也必将他们与耶稣一同带来。”(帖撒罗尼迦前书4:14:“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约翰福音11:25是:“就如经上所记:‘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3:16


这是确定的启示,不是概率下注的假设。当我们面对垂危者,我们不以“多本书一起信”来防风险,而是指向那位亲自进入死亡又胜过死亡的主。

 

因此,我想诚恳地对弟兄姐妹说:请停止不加分辨的转发。若你已经转发过,不妨补一段说明,告诉观者:那不是福音的全貌,甚至其中存在混杂。请在自己的生命里下决心:我要用圣经塑造我的怜悯,而不是让未经辨别的宗教综合借我之手扩散。


你可以私下为那位创作者祷告,求神真光临到;但不要把你的平台贡献给一个将“圣贤书并列+帕斯卡押注”当作终极劝导的方法论。犹大书1:3说:“要为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竭力争辩。”争辩不是好斗,而是拒绝沉默的纵容。

 

或许你担心:“这样会不会显得狭隘?”记得主的话:“凡不与我相合的,就是敌我的;不同我收聚的,就是分散的。”(马太福音12:30福音的独一性不是我们发明的宗派排他,而是救恩结构本身要求的排他。因为若有任何别的“路径”与十字架并列,十字架就失去其为罪付代价的必须性。加一点别的最终就是减去福音。光不与暗调和;真理不需要靠概率赌注来增强吸引;基督的荣耀不借助香火市场的逻辑来营销。

 

最后,我想以几节经文作沉稳的锚:  

“一切的灵,你们不可都信,总要试验那些灵是出于神的不是”(参约翰一书4:1)  

“务要谨守、警醒,因为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彼得前书5:8)  

 

愿神赐我们既有怜悯的温度,又有真理的骨架;既不被情绪操纵,也不在爱里缺少锋芒。愿主使我们每一次“分享”与“转发”,都成为高举基督、避开混合的见证。凡不是从他而来的光,纵有柔和的色温,也终究不能引人走出死亡的幽谷。真正的安慰,不是“万一有”,而是“他已经来,他已经死,他已经复活,他还要再来”。愿我们只传这位主。阿们。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益,请转发并点赞,我们很珍惜你的鼓励和认可哦)

主播:白纸   后期:光明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部分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3)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