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勿走极端

   当下,有些人在网络上对社会焦点问题的评判,往往不是“最好最美”,就是“最坏最丑”;不是用足溢美之辞,就是竭尽尖酸刻薄之能。这其实是一种近乎偏执病态的“极端思维”。


  所谓“极端思维”,就是一种非此即彼、非友即敌、非红即黑的思维方式。这类思维方式大多固守一隅而放弃全面、客观、公正的视角,习惯性地局限于从一个角度、一个方面、一个层次看问题,而又下意识地遮蔽其他角度、方面和层次。顺乎吾心便全盘肯定,不合己意便彻底否决。在这样的极端思维之下,不仅思想观念难以交流,基本共识难以缔结,和谐合作也无从谈起。


  极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极端成了一种思维方式。极端语言的熏陶,会让人变得急躁;极端思维的暗示,会诱发极端的行为。比如,在火车站挥刀砍向无辜市民或在劝人信神不成之时便拳脚相加,其腾腾杀气正是缘于他们的极端思维。原本,宗教倡导的社会关系是和谐、和睦,宗教推崇的文化是和合、宽容。但某些极端思维,歪曲宗教信仰的本意,以错误的解读、偏激的阐发,诱使人离开信仰的正道而误入歧途。


  中国哲学倡导“尚中求和”,“中”就是不偏不倚、不走极端。“和”就是保留差异、容纳不同。即在承认矛盾、偏反、对立的基础上,对“过”与“不及”之两端持守动态统一和平衡,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起来,以求得一种整体的和谐,这无疑是一种中国智慧。圣经向来主张人们看问题要“合乎中道”(参罗12∶3),这点与中国文化中的“中庸之道”颇有相通之处。


  “尚中求和”或“合乎中道”的思维方式,体现在基督徒读经解经或践行经训之时,同样是要求我们不走极端、不偏左右。例如:“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里所出的一切话。”(参太4∶4)过往在讲解这节经文时,在强调圣言之重要性时,往往容易不知不觉走向极端,理解成“不靠食物”,忽略了经文中有一个“单”字。显然,耶稣是说不要“单靠”而不是一点不靠。事实上,圣经中许多道理似乎相对,但并不对立。解经者切忌“相对问题绝对化”。带着“尚中求和”的思维读圣经,就是要我们注意避免“过分”和“不及”这两个极端,对事物或问题取适中态度。在解释圣经时要做“翻过的饼”,让全部圣经说话。因为真理的一半是真理的敌人,但真理往前一步同样也是谬误!


  对于像“已信与未信”、“爱神与爱人”、“听神与听人”、“灵性与理性”、“超世与入世”、“今生与来生”、“信靠与本分”、“信心与行为”、“灵修与服务”、“物质追求与灵命建造”、“个人得救与社会责任”、“分别为圣与道成肉身”等,一些中国教会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尚未完全处理好的神学命题,其之所以存在某些偏激,根源在于人们对经文理解上的偏差。为此,中国教会的牧者们需要继续努力,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力求信息的全面性、正确性和平衡性,要时时提醒我们的弟兄姊妹,对待圣经:读用正心、解按正意、行守正则!


  《传道书》7章16节至18节说道:“不要……过分。”圣经现代中文译本将18节译为:“两个极端都应该避免……”不走极端、不偏左右,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提醒!


选自<天风>杂志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17)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