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基督徒对婚姻的认识>>>05 基督是一家之主的实行(一)


 播音:曼宁 后期:利未


亲爱的听友,你好!这里是,我是曼宁。今天我继续和大家分享《基督徒对婚姻的认识——神对婚姻的旨意》这本小册子的内容,欢迎收听!


第五集


基督是一家之主的实行(一)


神的拯救是包括全家,这是有圣经根据的,挪亚便是一个例子。他建造方舟为要拯救他的一家(创世记七1;希伯来书十一7)。腓立比的禁卒是另一个例子,他和他的一家都得救(使徒行传十六31)。逾越节是纪念旧约当中最大的一次拯救,神晓谕以色列人“取羊羔,一家一只”(出十二3),而我们就是以色列人,故此信徒得救是包括全家的人。


身为父母的人应慎重思想这些圣经的范例,而为神得到全家。圣奥古斯丁把他的改变归功于慈母蒙尼卡的恒切代祷。最后,他刚硬的心溶化,终于被基督得着,继而成为教会蒙福的源头,直至今日。惟有神知道,多少孩子被神重用是由于他们有信仰坚定不移的父母!


这是基督徒家庭生活的起点。家中每一个人需要在他自己能了解和应用的范围内,来经历神透过基督向我们显示的饶恕、爱心和接纳及任务。每一个人务必要确知耶稣是自己一家人的救主。圣经很清楚的让我们知道,小孩子也能进入这种经历。耶稣提到小孩子的时候说“这信我的一个小子”(马太福音十八6)。在马可福音的相关经文中,我们看到耶稣抱起这个孩子,可见这孩子还很小(马可福音九36)。使徒保罗在写信给以弗所和歌罗西的“圣徒”(以弗所书一1,歌罗西书一2)时,很清楚的在称呼中包括小孩子在内,因为他后来在信中针对他们说话,告诫他们要在主里听从父母(以弗所书六1-3)。要“在主里”做什么事一定是对信徒而言的。


 在祷告中遇见主


信徒的小孩若已经信主,父母的责任便是让孩子已经具备的信心成为通往经历的门户,以具体和实际的方式,帮助孩子在每日的生活中认识耶稣的爱。没有经历的信心是冷的、死的、形式的、讲究律法的。我们不仅教导孩子相信神,也得进一步按照圣经的要求,帮助他们去经历(希伯来书十一6)节所说“赏赐那寻求祂的人”。


一个孩子的信仰若全部都从教导而来,到他进入高中大学遭遇别的思想教条时,原有的信仰就可能动摇。但若他在小时候就曾一再遇见那又真又活的神,我们就不用为他能否持守信仰而担心,因为他的信仰已在信心中深深的扎了根,难以动摇。


父母应该带领全家在生活上信靠仰望神,学习如何正确的祷告,真正与神相遇。如果小孩能从父母身上看到,信心的得以成长和成熟就是因为有失望与失败的冶炼,他们就能运用这种信心,并且接受失望与失败。神必不叫他们受试炼超过他们的能力范围(哥林多前书十13)节。惟有藉不断的操练,信心才能成长,惟有在这种操练中,他们才能认识耶稣是又真又活的神。信心并不建立在理论上,乃建立在与神的相遇上。信心的开始也许仅是相信别人做的见证,但必须从那里进展到个人与神的相遇,就好像那些撒玛利亚人,他们听了也相信那妇人做的见证,然后他们自己遇见了耶稣(参阅约翰福音四39-42)。你们的孩子也会如此说:“我相信耶稣爱我并不只因为我的父母如此对我说,更因为我自己经历了神的爱,确知祂是我的救主。”


 基督是一家之主


耶稣居住家中就是我们教育儿女的目标。我们得殷勤教训,因为耶稣住在家中是一件重要的事,其重要性远超过任何其他的事情。现今这个世界光怪陆离,五花八门的事层出不穷,吸引孩子的耳目心思。我们如只教他们一套伦理规范或几句陈腔滥调的祷告词,是绝对不够的。我们的家中必须充满耶稣的同在,使儿女到处都能遇见祂、认识祂,也能出乎真情地爱祂,就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他们才能忠贞爱主,想像主的荣美。今日的世界充斥黑暗的权势与败坏,而耶稣的同在是唯一的解救之道。从前的父母给儿女一些轻松愉快的宗教外表,那个时代已过去。我们的儿女们要不心中充满耶稣而感觉有平安喜乐,要不就是心中充满罪恶并被罪恶所胜。除非把耶稣带给儿女,否则我们为儿女所做一切都是徒劳。


家庭既有耶稣是救主的经历,这家庭必尊祂为一家之主。耶稣在这样的家庭中并不安身在客房,而是全屋归祂居住使用。家中的一切谈论、活动、决定,与家人有关,也都与耶稣有关:因为祂就是全家人的主。


就在这个耶稣居首位的节骨眼上,很多人退缩而与耶稣的关系疏远了。人要扼杀信心的真实感必先不顺服。反过来,要真切的体验神的同在,也没有比尊主为大、凡事顺服更为重要。家庭若要与主同在,必须在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顺服主的权柄。


亲爱的听众朋友,今天和您分享的《基督徒对婚姻的认识》,神对婚姻的旨意的内容,我们先播送到这里,谢谢您的收听,如果您听了有感动和收获,也欢迎您给我们留言,喜欢我们节目的听友就关注我们吧,我们下一次再见!


 未完待续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15)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