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阅读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全球见证福音电台《今非昔比》栏目,我是主播晓语,您听到的这首歌曲,是由琼妮·厄尔克森·多田演唱的《孤单,但不孤独》。
曾经是一位阳光美少女,因为一次跳水而头部以下全部瘫痪将近50年。她却因这残缺无助的身体,影响了全世界无数人的生命,她就是琼妮。
托尔金(J.R.R. Tolkien)的《魔戒》和 C.S路易斯(C.S. Lewis)的《纳尼亚传奇》为什么会有那样强烈的感染力?其中至少一个原因是,这些故事把我们带入了一个不同的世界,那个幻想世界中的恶魔、英雄和小人物的奋斗引起了我们的共鸣。故事体使得人们能够从远距离来观看现实世界,给人新的启发和憧憬。孩子们所受到的影响可能更大,因为故事打开了他们的想象空间,使他们感受到不同人生的可能。
可惜在现实里,我们所接触的不是这样的世界。在这里,恶棍、小人、乡愿当道,怯懦、势利、自大才是人生的现实。在这里,残疾人、贫苦人、和弱势者是要被淘汰的,因为他们碍眼,拖累社会,带给人不愉快。在这里,通行的货币是才干、手段和关系,购买的是成功、财势和名声。就连宗教也是一样,人们追求的不过是个能够陶冶心性的信仰,好点缀严酷的人生,以积蓄奋斗的能量。
至于不幸、灾难、残疾和受苦,这都是向上游动的人所不愿面对的,也是他们拒绝面对的。
当不幸来临时
琼妮·厄尔克森 (Joni Eareckson)出生于马里兰州一个平凡的家庭,她是家中四个女儿中最小的一位。她聪明、美丽、活泼、能干、喜好运动。1967年时她17岁,有次到切萨皮克湾游泳,跳水时因为估错了水的深度,折断了颈椎。从此她从肩膀以下完全瘫痪。
琼妮的转变
苦难之所以难以接受,正因为它捅破了我们的美梦;苦难之所以带来绝望,正因为我们看不到它的目的。我们愤怒,我们会控诉上帝,正因为我们认为祂背叛了我们的信任。一个无神论者没有控诉上帝的理由,因为对他而言,这个世界原本就是无常,就是偶然。但这并不等于他就不会控诉。承受痛苦和折磨不仅是个哲学上的问题,它直接挑战人类最深处对意义,对生命的期许。
在这最痛苦的日子,有人介绍了一位热情的中学生给琼妮。史蒂夫(Steve Estes)比她小三岁,是位迷上圣经的小伙子。他们开始一同阅读圣经。琼妮的心情比较平静了下来。她开始意识到,虽然这很难接受,但是上帝看重她的灵魂更甚于她的身体。她开始反省,看到在意外发生以前,自己的生命正在走向美国青年人一般面临的滑坡。
走向新生
人们注意到琼妮还是从她的画作开始,她开始勤奋地工作,希望藉此重建破碎的人生。她开始意识到,上帝往往用歪斜的枝子绘制出一条直线。1976年,她出版了第一本畅销书《琼妮》(中文译作《上帝在哪里》,2011年出版)。1979年,在成立《琼妮之友》那年,葛培理布道团邀请她在电影《琼妮》中扮演她自己。不久,里根总统任命她为一个残疾人关顾委员会的顾问。她关注残疾人的事业从此开始。
她的残疾提醒了她,这世上没有“兼职”的信仰。她必须全力抓住上帝。她告诉自己说:“这世上有许多比行走更重要的事”。在一个采访中,她表示:“我让我的感情服从我。我不容让它们领着我,掌管我的生命。这就是知足的秘诀:知道活在当下,并用正面的态度面向未来。”
向教会和世界说话
或许因为自己的残疾,琼妮更能体会人情的温暖。她发现,人们对残疾有根本的恐惧。许多社会有个巨大的潜规则,死亡比残疾还更好。有残疾的人就是累赘,就是二等公民,他们是应当被社会厌弃的。换句话说,生命的价值是用他能否自理,能否生财来决定的。琼妮深深体会:“一个社会的健康标志,就是用它如何对待弱势者来衡量的。”看到许多身体健康人的冷漠和短视,她不禁感叹说:“那些感觉自己不需要上帝的人,很可能正是真正有残疾的人。”
就如C.S路易斯所说的:“我相信基督就像相信太阳的升起一样。并非因为我看到了太阳,而是藉着阳光,我就能清楚看见一切其它的事物。”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