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跨越死亡》 | 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下)




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



春天的田野,一片生机勃勃,到处鸟语花香,繁花如锦,清泉流注,点缀其间,真是美不胜收。夏日的夜晚,天幕上点点繁星,闪烁不停,皎洁的月亮,清泓如水,一派幽静景色令人神往。


人们赞美自然界美丽时常用“人间天堂”作比喻。这无意中在告诉人真正天堂本境将是何等美好,绝非美伦美奂、琼楼玉宇等世俗字眼所能形容。


《圣经》说:神为爱他的人所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哥林多前书》2:9
 
人世间美好的事天堂里都有,而天堂里有的,人间无法比拟。更大的福气是神亲自与人同在,这是天堂的本质。

奥古斯丁说了,一个假设性的比喻:假若神许可地狱里的人看见神的荣美,只要一忽儿时间,地狱也会变天堂。地狱永苦究竟多苦?地狱只有入口处,没有出口处。

有些人活着时,也想永生,但因种种原因,一直迟延不信真神。可一旦暴病急死,或意外事故,往往死在罪里,成为千古遗恨。他再想得救,从地狱爬上来奔到永生已经不可能了。

恶人一死,他的指望必灭绝,罪人的盼望,也必灭没。《圣经·箴言》11:7

一个患了绝症的人尚且希望找到秘方,一个判处死刑的人也企图有一天能得大赦。可是地狱中的人,有的只是无穷无尽的绝望,永远无边的折磨和痛苦。

一个人活在世上时最怕死,但一旦进了地狱,他最喜欢的就是死。可是在那些日子,人要求死,决不得死,愿意死,死却远避他们。《圣经·启示录》9:6



落在地狱里的罪人,时刻受着烧死的痛苦,但不会被烧死,但却无人同情。更可怕的是与生命的主隔绝,落入永远黑暗中和无穷的懊悔之中。想想过去为了片刻放纵和享受,以致在地狱里受永苦,想想生前忽略莫大救恩,玩忽失职,以致今日受永刑。这种悔恨像蝗虫一样螫咬他的心灵…… 

人到了那时,才明白“永远”意味着什么?“永远”就是只有开始,而不会结束的福或祸。每一个能分辨左手右手、有自由选择的人,如果你今天就晓得死亡永远,就必会知道生之决择!未知死之失败,焉知生之真义?

死这位不速之客蛮横地破门而入,如同强盗抢走人的一切。试想,一个人从生之欢悦中突然毫无防备地被抛到一个他无法捉摸的“黑洞”里,这是何等的悲哀?


于是有的人就说,既然如此,人总归要死,我为何不放浪形骸,过把瘾就死?又有人说:吃吃喝喝吧,因为明天要死了!《圣经·哥林多前书》 15:32)于是,生活无意义,人格失落和分裂。


有人借酒消愁,有人赌桌抛忧。心灵空虚只好用肉体的畸形享受来填补了。漫无目标与意义的人生,造成不乐及厌倦,日子空空来,空空的去…

放眼观望: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因为世人大多以为,人生就是物质性生活加上精神性愉悦的过程。这种偏狭的理解导致了种种错误的人生操作。

人们若完全埋首于日常、经济、物质、人际生活中,不具备超越的视野和追求,其人生动源必然有限。当死亡不可避免地降临时,往往人会带着“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忧伤和遗憾:我还没有享乐够啊!怎么这样快就得离开繁华的世界?


人们惧怕死亡,恨透了死亡,千方百计想胜过死亡。当他们知道人注定“死”在死亡里时,人就变得一厥不振,消极颓世。

反正要死何必慎生?但是,如果一个人他知道死亡的绳索已被解开,死亡的毒钩已被折断,死亡的“高墙”已被跨越。今生与来世只是一线之隔,而且来世的处境取决与今生的选择。那么,人又会怎么样呢?

基督的死而复活的大能冲开了坟墓的大石,基督用自己的身体,在今生和永生之间架起了一座稳固的桥梁。每一个人生只要藉着他都可以跨越死亡的深渊,信他的人必可安然抵达另一处充满更美生命的新世界。

人面对必然临到但已经失败的死亡前,便可找到人生真义了。德国大哲学家海德格尔说得好:人的生命和死亡不是位于时间的两端,即是交织在一起的。

死亡是人类结局,人的生存意义就在于把自己的生命向死亡抛掷出去再反弹回来而得到规定的。所以,人确是一种“向死而生”之生物,人之“生”是由“死”来规定的。人每活一秒钟,本质上就是“死”去一秒钟。


人如果认识这一点,必会建构起一种“超越性人生目标”,他必具有一种超越性视野,既然死亡并非“深渊”,因此活着的人要立于死后的基点来考虑和设计自己的人生,把今生和来世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样,带来的是一种超越性的人生操作,即不以物质享乐为唯一的最高的人生状况,不再让死亡的阴影为人生定下消极的基调。


而是以对真神的信心为基点,以盼望为动源,以爱心为实践,去面对人生的种种遭遇。


一个不惧怕死亡的人,他的生活就没有惧怕了。安东民都主教这样说:死亡是生活态度的试金石,惧怕死亡的人,也是惧怕生的人。一个人若怕死,他就不可能不惧怕复杂而又常常充满危机的人生。

所以,要解决好死的问题,这要求并非过分。若畏惧死亡,我们就永不可能去冒人生风险,而只能儒怯地去枉费人生。

因此,“死”与“生”相连,“生”与“死”相关。论死为了面生,善生可以安死!人应当像面对生命一样去面对死亡,在有生之年对“死”有所思考,有所预备!活着的人应该常常提醒自己,死亡在等待着每一个人。《圣经·传道书》7:2现代中文译本



整理:于姊妹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