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跨越死亡》 | 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上)




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



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人类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

 

对于“生”,人们想得多,体验得多;而对于死,人们既不愿想,也不敢想,又无法主动地去体验。也许正是基于此原因,古代的孔夫子便说“未知生,焉知死。


然而,根据基督徒在信仰和现实生活中的反思,可以毫不犹豫地得出结论:未知死,焉知生。

不充分认识死亡真面目的人,不能充分掌握今生存活的意义。从不思考死亡的人,也从来不会思考生活。未知死之必然,焉知生之追求。

曾有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大厦请朋友们来观赏,他希望从友人羡慕和赞扬的目光中得到某一种心理上慰藉。谁知有位朋友观看之后就说:这大厦确实精美而气派,但有一个缺点。

主人问有何缺点?朋友说:你不该建造那扇大门,因为,将来有一天你死了,别人会把你从这扇大门里抬出去。那时,这房子会被他人住去,屋子里所有陈设统统归他人所有了…… 


俗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说明死亡本身就是对人生的一个警钟。你知道将来一定要死,从现在起,你就把自己当作死人。(意即你不要再贪图虚假福乐了。)文多拉也说:航海行船,要对正方向把好舵。人要善生,就得把死放在眼前。


为何世上许多人“喜爱虚妄、寻找虚假”,每日营营役役,劳心劳力,图名利、慕虚荣。因为他们从未好好想过死的问题,似乎死亡对于他根本不存在似的。其实,他哪里知道:死亡在等待着每一个人。《圣经·传道书》7:2现代中文译本

撒鲁斯地方有一主教安济纳,他在一个骷髅上铭刻两句话:“你过去像我,我将来像你。”这无疑对生与死极其形象的描绘。生命短暂,世福易辞。

死亡必然,永恒无限。既然如此人应当以有限追求无限,在今生追求永生,并且与无限者相遇,追求他丰富的属天生命。

人不但会想到死,而且能正视死,在感受死亡的脚步不断迫近的过程中,在死亡阴影遮蔽笼罩之下,人便当追求有一种超越性看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凝聚着对那永恒的憧憬和希望,特别是爆发出生生不息的强大人生动源。

此时,人就会把追求死后不朽的荣耀当作从事今天工作和生活以及其它活动的终极目标。死亡是属于每一个人的。

每一人必须与之交臂。既然如此,人一生当追求与死亡同“死”的虚假事物呢?还是当追求与永生同“生”的不朽之福呢?


未知死之突发,焉知生之竭力。死亡不但是必然的,而且也是忽然的!人人都会死,但人人都难测自己何时才会死。

因而有人误以为自己仍有许多时间,以为死还在遥远的未来呢?尽管年届古稀,还自慰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八十不稀奇,九十还是小弟弟!意思说还希望多活上几年。

可是谁能把握自己的生命呢?笔者祖父生前十分爱喝酒,尽管劝他快信主,但他就是不信。

有一年春节前,村里一老人突然去世,他说早不死,晚不死,偏偏要在过年死,多不好!说完,又自言自语地一边喝酒,一边说:天天有黄酒,活到九十九。可是就在那年除夕夜,他突然中风死了。那年他是七十五岁。

伯尔多纳说:死亡在你身后跟着你,你要在它前面等着它。上帝不叫人知道死期,只要叫人时刻准备着死。认识死亡的突发性,就当珍惜每一刻生存的光阴。

全心全意地活好每一天、每一刻。不该醉生梦死,不该虚度年华。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安东尼曾记载一故事,说西利济亚有一个国王,为了惊醒一位大臣,不要浪费人生,特意请他来王宫喝酒,但在他座位上方用一根极细的线悬挂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利剑。

这大臣忽抬头见似乎快要落下来的利剑,吓出一身冷汗。什么山珍海味、什么倩女歌舞,对他毫无吸引之力,当时他唯一紧张的就是怕利剑的突然落下,真的“死到临头”了!


一个人如果也能时常把死亡放在心上,他就不会醉心于花花绿绿的物质世界,就不会向肉欲滚沸的都市生活屈膝了。《圣经》说:“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这事”就是指“死亡”。

那么,是否可以反过来问,假如一个人从没有把死亡放在心上,那么,他能算“活”人么?

未知死之永恒,焉知生之抉择。有人迷信生死“轮回说”,误以为死后还有第二、第三世,人是在不断轮回中生存下去。说什么:前世不修今世苦,今世想修无功夫。

这种错误思想引伸出更可怕的谬论:说人死后,仍然有得救和改过的机会。(第二世可以做得更好么!)其实,今生是一条永不能回头的单程路(单行线),人人都有一死,且人人只有一死(生前)人只能活一回,永生永死的抉择必须在今生气息尚存之时落锤而定。


一死就决定了人身后的永远祸福,这定局无法改变。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着永生!《圣经·约翰福音》3:36

这是何等严正清楚的警告。今生一过去,就无法再有重新抉择的机会,在《圣经》里,讲到来世的生存状态时都有一个“永”字,要么“永生、永福”,要么“永刑”、“永远沉沦”。而选择权利在于今生,这是十二分严肃的取舍,人在“信”与“不信”之间的拣选中“一锤定音”地决定永福还是永苦!



整理:于姊妹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157) 意见反馈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