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跨越死亡》| 两难之间



生有时,死有时……。《圣经·传道书》3:2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的苦恼。法·蒙田《蒙田随笔》
 
有人提出,基督教既然把天堂描写得这样美好无比,基督徒又因为信仰的力量使他能在任何时候视死如归。
 
那么,你们又为何也要在这个充满劳苦愁烦的世界逗留呢?何不早些“看破红尘”而撒手尘寰呢?为什么不早些去坐在天堂里享享清福而还要在这地球上“劳苦愁烦”呢?  

对此,耶稣的大使徒保罗作了精辟的回答:……我正在两难之间,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然而,我在肉身活着,为你们更是要紧的……《圣经·腓立比书1:20-25》
 
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今生),深想得那从天上来的房屋(来生),好象穿上衣服……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劳苦,并非愿意脱下这个,乃是愿意穿上那个,好叫这必死的被生命吞灭了…… 所以,无论是住在身内,离开身外,我们立了志向,要得主的喜悦。

因为我们众人必要在基督台前显露出来,叫各人按着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恶受报。《圣经·哥林多后书》5:2—10  


在“超世”与“入世”或说是“生”与“死”的选择“两难之间”,可以看出,保罗的教导里把握着一个极细致的“平衡”。
 
他要求每一个基督徒象一个固守岗位的忠勇战士,抵抗所有劝诱他们逃避责任的任何企图,直等到完成伟大的使命,无愧地跑完当跑之路,打完美好之仗,直到听闻归队的命令,就欣然前往。
 
只要凡事放胆,无论是生是死,总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显大。《圣经·腓立比书》1:20  我们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活,也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死。我们若活着,是为主而活;若死了,是为主而死。所以我们或活或死,总是主的人。《圣经·罗马书》14:7—8  
 
这些经文表明保罗对生死态度是——生死二者皆可。“活着”——因我活着就是基督。“死去”——“我”死了就有益处。另一方面,就他自己来说:他“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

但是,考虑到他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他又说:如果我在肉身活着,意味着我要努力结更多的果子(黄文修订本译法),我就不知道该挑选什么。《圣经·腓立比书》1:21 说明,对保罗说来,生或死,二者皆可。然而,作为一个身负重任的使徒,他不该也没有放弃责任,他认为,为了“你们”,肉身活着“更是要紧的”。
 
因此,在保罗的生活里,见不到那种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也听不到那种“只管仰慕天家事,不管地上尽责任”的“超世派”论调,在他看来,不顾地上神托付的使命,不尽人的责任,而狂热地只顾等待“天上福气”的享受,这无疑也是一种“自私”!就最起码的一点说,难道你只顾自己上天堂,就不管别人下地狱?  
 
保罗说“我情愿离世”是一句生动的话,用来译作“离世”的希腊字就是analuein。这字有三个意义:
 
1

这个字可以用来描述拆除营幕——松解驻营的绳索,把系营的钉子拔起,继续前行。死亡就是继续前行。据说英国皇家空军在大战恐怖中,经常是踏在死亡边缘。有些飞行员为国捐躯了,但大家从不说他们是被杀或死了,而是说:“被调派到另一个地方去驻守”。因此,在保罗看来,死亡不是停息,而是换一个地方继续前进。今天的来临就比昨天更近天家,至终,我们把地上竖立的帐棚永远拆毁,换取一个建立在荣耀的世界的永久居所。  
 
2

这个字也可用来解作松解停泊船只的绳索绳缆。把铁锚拉起和扬帆启航。死亡就是启航,进入一个新的旅程,引至一个永恒的海港。 
 
3

这个字又可用来解作难题的解答。死亡给生命带来了答案。在地上时人的脑海里有太多太多的疑问,许多许多的“为什么,就连大科学家也说自己,是海边拾贝壳的小孩,在真理浩瀚的海洋前,我一无所知(牛顿语)。发明大王爱迪生也说:我所知道的不到百分之一中的百分之一。但到了天上那个地方,地上全部的未知数将—一得解。耐心等待的人可以在那儿明白事物的真相。


“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原文是如同猜谜),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圣经?哥林多前书》13:12   
 
所以,天堂是问题与答案融合为一的地方。耶稣也曾预告过:到那日,你们什么也就不问我了。《圣经?约翰福音》16:23  保罗深知天堂的美好,但他还是决定:“留下来”,因为他有“更要紧”的原因。  
 
基督教主张“超世”的,首先,基督徒的属灵生命是超世的,因为这生命是“从神生”的。基督徒的属灵地位也是超世的,因为神已经把他迁到爱子的国里。基督徒的属灵认识也是超世的,因为他接受了圣灵的感化和圣经的教育。超越的生命,带来超越的地位,同时也带来超越的认识。在神的恩典里这是十分自然的事。  
 
但有“超世”观绝不是可以求“超脱”。基督教又是一个入世的宗教。物质世界既是人类栖养生息之处,又是上帝托付人类“修理看守”的项目。
 
社会人群既是上帝普爱的对象,又是基督徒服役的成员。基督徒一方面十分注重个人的静修,但不独善其身,与众寡合,更不孤芳自赏,而是象灯放在灯台上,象城造在山岗上,象盐溶在佳肴里。
 
把超世的生命光辉彰显在入世的人群之中。寓爱神于爱人之中,以爱“看得见的弟兄”来体现表证爱“看不见的神”。
 
同时,又以爱神为爱人的人生动源。同理,基督徒美好来世前景的瞻望绝不会因此可忽视今生为人的道义和责任。
 
并且,他们以来世幸福为今生刻苦耐劳的动力。因为他们坚信: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圣经?哥林多后书》4:17)  
 
基督徒所信的神既有超越性又有内蕴性。所以他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却又住在众人之内。
 
若说超乎此现实的另一个世界为“彼岸”,而一切可见的物质界为“此举”,那么就既是“彼岸”的神,也是“此举”的神。
 
基督徒从神而得的永生生命不是到了那“彼岸”才开始,而是始于地上相信归主重生之日。这生命也不以肉体的死亡而存在严格的界限,因此,生与死不存在那里更好一些,顺服听从神的旨意才是最好最妙的。
 
基督徒人生应该是以神为中心的人生,他的生命“来自神、为了神、归于神”。神按着自己形象造人,代代相传,生养不息于地上绝不是偶然的,乃是有目的,就是要人彰显他的形象,活出他的荣耀。
 


可人堕落为只为“生儿养女”、“吃喝嫁娶”的动物,一个个“赤裸裸地来到世界,又赤裸裸地离开世界。”花不芬芳,鸟不耕积,可人为生存而流汗夹背,人不及花草飞鸟!度尽一生年岁,终然留下一些空洞的破影残痕!可叹可怒!其实人的今世来世并无分界,死亡不是终结,乃荣耀开始,坟墓不是阻挡人生进程的死巷,而是人进入更美境界的桥梁。
 
人在生前当将身体当作活祭献给神,死亡了是一种“浇奠”,是一种更彻底的“奉献”。人死了,什么东西都不能带走,但今生“劳苦功效”则时刻随着他。加上神的赐恩与祝福,信徒今生的点点劳苦汗水必将成为来世得冠冕上的颗颗荣耀珍珠。
 
只在今生有指望,纵情于物欲丛林,那是享乐主义者的调子。反之,消极厌世,逃避人生责任,则是遁世主义者的绝唱;基督教真理对于今生责任与来世盼望有一个恰如其分的估计。
 
一方面死亡因着基督的“十字架”和“空坟墓”其性质发生了奇妙的改变,它的毒钩被除,痛苦被释。它不过是人在世上所要经受的最后管教,预备要承受摆在前面的喜乐,进入更美的荣耀。
 
另一方面,死亡本身并无祝福之意,除了基督身上死被治服又成了人的好处外,它根本上乃是人的仇敌,给人类带来愁苦与悲伤,死强暴地把灵魂与身子分开,非罪原因,它是不会进入世界的(林前15:26)。
 
所以,基督徒既不畏死,但也绝不求死。也许可以这样来表达他们对死亡的态度:“(1)反对(2)不怕,更进一步说:一切尊重那生命主宰的旨意,让他来操作我们生命的全过程。  
 
只要细想保罗的“生死观”,就会给人以光明和启发。他把人的身体喻作“帐棚、衣服”。尽管人生风云变幻,命运多舛,在这“帐棚里叹息”、“劳苦”,却又“并非愿意脱下这个”,即不会厌恶这个身体,不求早日解脱。
 
身体确实是“必朽的帐棚”,但它又确是“圣灵之殿堂”。今生是来世的准备,来世是今生的继续。死亡只是今生与来世之间的一条门槛,是人迈向更美更高生命的阶梯。

倘若一个人真的了解生是什么?死是什么?就必不见死畏惊或发生怨叹,也必不会因为信心的眼睛看见了永世的家乡荣美而撇弃了对现实世界的应尽职责,更不会因为埋首于物质世界的生活而忘记了抬头仰望高天的房屋……   
 
有一天,有人问着名的约翰?卫斯理:“假如你知道明晚12时你将离世,那么,在地上剩余的光阴里,你将作什么?”(对此,许多人的回答也许是关在房内只祷告等候,也许是关照亲戚朋友说些离情别意的活,也许是抓住最后机会,及时行乐…)可这位神重用的仆人以非常平静的口吻说:“象往常一样”,今晚上与明早晨要去某地讲道,然后我要到另一个教会下午讲道。
 
晚上参加一个聚会,最后去马丁家,因他会等我,彼此聊天,同他家人一起祈祷,到十点回到房间就寝,并且将自己交在上帝手中。一觉醒来,我惊喜地发现自己在荣耀里了!”   
 
这真算得上是一种潇洒了!而对死亡临近,平静又沉着地按原计划去完成工作,不以死悲,也不以死喜,而是真像一个学生一样,听到了下课的铃声,就坦然地回家了!一个真正归依上帝的人,既不该赖生,也不当求死。生希望活出生气,死希望死得其时。但他“或生或死总是主的人”。
 

整理:于姊妹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