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跨越死亡》 | 03因怕死而为奴仆(上)


耶稣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行,必要得着生命的光。
 
各位亲爱的弟兄姐妹、各位亲爱的朋友们,平安!欢迎收听全球见证福音电台|生命之光栏目,我是主播慕溪。今天的节目为您介绍计文的著作《跨越死亡》。 


因怕死而为奴仆(来2:15)


死亡,是众人的结局,但它是一个不受欢迎的结局;死亡,是每一个人生的终点,但它是一个似乎神秘的终点。


医学关注死亡,但无法医治死亡;文化关注死亡,但无法跨越死亡;哲学关注死亡,但无法解释死亡;人人都在思考死亡,但没有人不感到恐惧和困惑。


死亡犹如一把“达摩克利斯剑”始终悬在每一个人的头上,以致死亡意识犹如一张巨网紧紧笼罩着那些人生旅途日趋终点或垂暮老人的整个心房。

本能的求生欲总是试图避开种种生命障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地为生命的延续苦苦挣扎、奋斗。甚至想与这些难以逃脱的死亡进行“讨价还价”。


也许有人认为这完全是一种求生本能的趋势。可什么是“本能”呢?《心理学词典》这样说:“本能是动物遗传的、具有保证个体和种族生存的生物学意义的无条件反射活动”。


如果解释人为什么不想死,原来是因为“无条件反射活动”,那这个答案是否过于简单、抽象?因为这实质上是犯了“循还定义”的逻辑错误,等于没有说。其实,人所以怕死,有许多可以具体体验或推知的各种因素。



首先,人有一种寻求“悬念”结局的心理需要。人生如戏,活着时往往平平淡淡,从从容容,好像没什么变化似的。一旦重病缠身,进入弥留之际而不久于人世,世界上所有的事都可能成为令人不可捉摸的“悬念”。

至于对身后世界究竟如何更是把握全无。小孙子是否依然淘气?中国何时才能申办奥运会成功?那么多下岗职工怎么办?等等,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问题在他十分衰弱的心灵中涌起。

活着时,可以“骑驴看唱本――走着瞧”。人死了,好像是一个只看了半场电影的人,无法明了这“悬念丛生”的结局,真叫人受不了,更令他困扰不安的是,居然,偶而也听见别人说过,死后可去什么“西方极乐世界”,又有说是“天堂乐园”,活着健康时赚钱都来不及,谁会理睬这玩意儿,可人到了现在这地步,不想去想这个问题。

但时不时偏偏从脑海里冒出来。真后悔当初该打听个清楚!现在倒好,假如死后真有灵魂,我不知该去何方?没有着落,没有归处,这悬着的灵魂不知去向,怎能使其死而瞑目呢?

莎翁在《恶有恶报》一剧中,让歌地奥叹露这样的心声,他说:“死是多么恐怖,死后不知要去何方。僵硬躺卧的身体不能动弹,直到完全腐化,温暖的身躯化作粘土……”


即将从人生舞台上下台的人,对生命的“幕后”的迷惆常常是他们拒死的一大原因。这也难怪,有谁的家一旦被洪水冲走了而又一点不为自身的去向忧虑呢? 


在封建时代,有一位名叫叶衡的人。曾任过朝中宰相。到了晚年,因故而被罢免。回到浙江金华,结交了许多朋友,日夜谈古论今,作乐畅饮,借此消愁。

有一天,他郁郁寡欢,朋友就问:“何事惹你不乐?”叶衡答道:“昨晚不知怎的,忽然想到人死后的问题,以致一夜难眠,心中好生忧闷!”朋友便道:“死是人人必经关口,所谓有生必有死,愁又何用?

叶衡说:“我已年逾古稀,发落牙脱。自知不久于人世,但不知死后好不好?”在座中一位好友应声就说:“死后一定很好!”叶衡转头便问:“何以见得?”好友答:“假若死后不好,那么谁都一定会逃回来,可是人死后都一去不复返啊!”这自然是一个无稽与怪诞的回答,实际上显出人类对来世的无知,这是人自己对自己的嘲弄而已!


从前有一位青年病重垂危,在弥留之际,忽然问身边母亲:“妈,唐诗上有一首诗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下一句是…”“他妈妈回答说‘低头思故乡’啊,你怎么忘了呢?”当母亲再要与他说话时,不料,他已与世长辞了。

母亲悲痛欲绝:“伤心欲拍灵床问,儿往何处是故乡?”面对人人都必须面对的死亡以及死后归宿问题,人的知识显得多么苍白!生命是属于自己的,可是何时结束却由不得自己作主。


又有一位比较算是有学识的人。在病势严重,生命垂危时,一改他健康时那种傲慢盛气的状态,显得极度焦虑和惧怕,也许此时弥漫在他心头的是一片漆黑和恐怖不安,因此,当“死的请柬”接到手里时,他忽然从床上挣扎着起来,大呼三声:“谁能指示我一条光明大道呢?谁能指示我一条光明大道呢?谁能……”就在极度悲痛和恐惧中息了他的气。


今天活在世上有的人为了生存而奋斗,实际上也是为了怕死而挣扎。劳力,为糊口,事实就是怕饿死;辛苦,为衣暖,最终也是怕冻死;奔忙,为求医,到底还是怕病死……人的执着是挽留生命,可生命还是不理睬人的热情。

相反,死亡并没有被邀请,可它却狰狞地破门而入。都说那些没有骨气苟且偷生的人是“贪生怕死”者,可是,平心而论,除了少数对生活极度失望,感到无所归属的人,谁会去“贪死怕生”呢?


有一位村妇十分泼辣,要是夫妻吵架,她常用寻死来威胁丈夫,吓得大男人连连求饶!可是此方法用多了,也就不那么灵了。丈夫也不再被对方的“不想活了”而受到震慑。

不料,有一天妇人真病了,医院检查结果令医生摇头,这下,妇人整天哭得像个泪人。丈夫在百般安抚无效后便埋怨地叹道:“你不是常说‘我不想活了’么?怎么现在也没有……”妇人大嚷:“谁说我不怕死,那是我说给你这个没良心的人听的……”难怪有哲人说:“自杀的人是最怕死的人”。话的确有理,要是一个人连死都不怕,他还有什么可怕?


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得好:“人畏惧死,是因为爱惜生的缘故”。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命是维持现有社会关系的基础。

活着时,人总有一定的社会角色。例如,是妻子的丈夫。儿女的父亲,部下的上司等等。可以享受因特定角色所带来的种种关怀、尊重和爱。但倘若人死了,一切都化为乌有,无法再收到生日贺卡了,无法再听到朋友的称赞和属下的拥戴了,无法享受家庭的天伦之乐了。


死亡,是最大的孤独,永远被逐出了生活的“伊甸园”。单就这种失落感所带来的悲怆已经够人难受了!这也就是那些身居高位或生活富有者比一般不被人尊重下流社会普通平民更畏死恋生的原因吧!


余光中说:“凡是天才,没有不怕死的,愈是天才,便越活得热烈,也愈怕丧失它。”还得再提秦始皇,他身历百战,统一中国后,仍要面对三种敌人:

第一是知识分子。这班读书人因太有头脑,很可能成为他霸权的威胁。于是,就有了“焚书坑儒”的恶剧。

第二是外寇。他怕外敌入侵中原,于是就不惜巨资修筑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为把外敌挡在墙外。按理,他可高枕无忧了吧!谁知还有

第三类大敌虎视眈眈:每逢夜深人静,他总是隐约听闻死亡的脚步声在渐渐逼近。这是他千军万马所无法抵御的。这可恨的死会夺去他的宝座,嘶噬他的权力和享受,想到此,但巴不得马上采到长生丹。

然而,历史的事实记载是,他专政共三十七年,终于被死掳去,崩于沙丘。“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六尺巷》)


春秋时代,齐景公和他的三个侍从官正在谈天之时,忽而相对大哭。号陶的声音惊动了晏子,问他们因何而哭?景公说:“我想到百年之后,锦绣江山,不能享受,不禁悲从心来;他们也是怕将来一瞑不视,舍不得离妻别子,于是陪我同泪。

晏子哈哈大笑,景公问他为啥而笑,晏子说:“我笑一个怕死的傻王和三个迎逢主人的官员,死有何可怕?好人有死,可以安息;坏人有死,好受报应;有什么可哭的呢?

你爱江山,舍不得死,但若是前王不死,你祖你父哪有齐国江山?你祖你父不死,你又怎能坐这王位?”不知晏子这一顿话有否唤醒景公那班人面对死亡的悲泣?

事隔二千多年,怕死的人不但无减而且有增。腰缠万贯有家有室的人怕死,贫困潦倒无牵无挂的人也同样爱生。身体壮健者不想死去,病入膏肓者又何尝想去?“今天虽疲累病痛、困扰,但比起那死亡的恐怖,宁视今生的苦恼为天堂”。说它珍爱生命也好,说它是十足的“好死不如懒活”也罢,总之,死是要被下逐客令的。


各位亲爱的朋友,感谢您收听全球见证福音电台的节目,愿上帝赐福您!我们下次节目再会!


整理:于姊妹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