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信说话》第二季7集连载:因着信,软弱变为刚强...
2020-09-08 5876阅读
作者: 今日佳音
|来源: Grace画报

今日佳音:“因着信,患难生成老练,因着信,软弱变为刚强,因着信,今天祂仍旧说话。”
时空不能隔绝上帝的爱,也不能隔绝上帝奇妙的作为。《因信说话》,亦是神奇妙的作品。
No.1 艾师母写给亲人的绝笔信
“艾丽莎师母写给亲人的绝笔信”,透过信件,揭开120年前的那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在信中,你能体会到一位怀有身孕的女性,因着信仰,面临死亡的威胁的时候,是如何从巨大的黑暗中看见盼望和内心的平安。这一期,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华语乐坛著名歌手黄绮珊(《因信说话》节目主题歌演唱者)跨界朗读,并由正在创作相关题材作品的作家施玮(著有《叛教者》、《宋尚节传》等)为我们详述历史,分享感动。众所周知,温州话是中国最难懂的方言之一。很多中国人未必听得懂,这位英国人却做到了。清朝末年,他来到温州,学习温州话,半年后以温州话讲道;之后编制温州话拉丁拼音文字,并以温州方言试译圣经。不仅如此,他还将《论语》翻译成英文。在华期间,他开办艺文学堂,后任山西大学堂校长。回英国后,任牛津大学汉学教授。他对中西文化的交流做出重要贡献。他,就是苏慧廉(William.Edward.Soothill)。本期“因信说话”,邀请知名广播员、节目主持人许南盛牧师为您朗读苏慧廉抵达温州之初写给父母的信;并由《寻找·苏慧廉》一书的作者沈迦老师和宣教史的研究专家林治平教授,带我们走近苏慧廉的世界……读信人:戴继宗牧师,解信人:林治平教授、陈一萍老师在中国的宣教史上,有一个的名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他出生于英国,却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倾其一生兴旺福音。他白手起家创办了中国内地会,对中国教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就是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 1832-1905),影响了千千万万宣教士的信心伟人。然而,他的宣教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反而常常遭遇风暴。甚至在乘船去中国的途中,他也时常经历外界的风暴和内心为失丧灵魂焦急的煎熬……本期因信说话,我们特别邀请戴德生的第五代孙戴继宗牧师,继续为您倾情朗读这封在海上写就的家书。另外,我们也有幸请到了内地会研究专家陈一萍老师及林治平教授为您解读这封书信。二战结束后,日本在亚洲曾经的侵略,给中日韩三国留下深重的战争的创伤。从2008年开始,一小群日本基督徒,凭着信心来到中国。他们希望能够走访那些二战幸存的日本侵华战争的受害者,当面向他们道歉、谢罪,用民间的力量推动中日之间的和好。 “那次我去中国时,写了一首诗,表达了我从《医治大河》异象中看到的日本人对中国的感动,我写了这首诗,并请一位台湾的姊妹将其翻译成优美的中文。然后文子用书法写成横幅”,这首诗从日文直接翻译过来就是——治愈河川。1920年,一位青年人带着“全村的希望”前往美国留学,按原本计划应该读神学的他,却选择了当时的热门学科——化学。一心想着“科学救国”的他,因为上帝的呼召,使他无法放弃内心成为传道人的使命。文化使命与福音使命是否冲突?他又该如何抉择与面对?本期《因信说话》,邀请获得华语广播节目魅力主持奖、金钟奖最佳广播奖的得主楚云牧师倾情朗读;并由《宋尚节传》的作者施玮老师为您解读。在教会历史中,《奇异恩典》这首歌无疑是最为经典、经久不衰的曲目之一。它不仅唱出了许多基督徒共有的生命经历,也是其词作者约翰·牛顿牧师的信仰历程。他曾经吃喝嫖赌,贩卖奴隶,陷入罪中。在一次乘船遭遇风浪时,他认罪悔改,生命有了奇妙转变。1763年,约翰在写给哈维牧师的一封信中,讲述了自己经历空虚、痛苦的心路历程。本期“因信说话”,邀请资深媒体人、广播人楚云牧师为你朗读这封信;并由“恩福文化宣教使团”会长陈宗清牧师带你走近约翰·牛顿的生平与心灵。从一个浪荡的水手,到成为一名虔诚的牧师;从蓄奴、贩奴,到倡导废奴,约翰·牛顿的一生堪称传奇。而他写下的《奇异恩典》更让人深触他生命改变的真实与奇妙。人每一次的被改变,都必定是刻骨铭心的。只有当一个人走到尽头,承认自己的失败和无能,才会放下根深蒂固的骄傲,愿意寻求上帝的帮助。约翰·牛顿正是如此。1763年,他遭遇了一次海难。这次海难中,约翰·牛顿九死一生,也彻底改变了人生方向。后来约翰·牛顿回忆起这次海难,写下了一封信。本期“因信说话”就将解读这封信。邀请资深媒体人、广播人楚云牧师朗读;并由“恩福文化宣教使团”会长陈宗清牧师带你走近约翰·牛顿的生平与心灵。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