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他是百年之前的奥运飞人,为着福音的缘故,投身中国教育和抗日战争,病死在集中营!


编者按:198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烈火战车》的主人公原型埃里克·利迪尔(Eric Henry Liddell)在拿到1924年奥运会冠军后,告别优裕的生活,回到贫穷落后的中国,在一所中学担任普通教师,以至他的生命都留在这片土地上,在全世界的奥运冠军中,能有如此作为的,利迪尔可能是仅有的一例。

  1.奥运百米飞人李爱锐  


埃里克?利迪尔,中文名字李爱锐(1902—1945)。其父为詹姆士?丹露帕?利迪尔牧师,母亲名为玛莉?雷登,是一名护士,父母均为苏格兰人,是英国伦敦会差派中国的传教士。

埃里克·利迪尔


1898年利迪尔牧师进入中国,在上海传扬福音,次年和雷登小姐完婚。后因受当时义和团运动影响,利迪尔牧师和妻子离开上海北上。1902年1月16日,他们的第二个儿子埃里克?利迪尔出生在天津有名的马大夫医院。 1907年,利迪尔5岁时,随父母休假回国。次年,利迪尔牧师即返回中国参入教会服侍,这位牧师因宣教生涯饱受家庭分离之苦,将自己的两个儿子罗伯特和利迪尔留在英国。

及龄后,利迪尔就读于苏格兰史达灵郡伦敦中学,此校内学生几乎皆有相同背景:宣教士的孩子,都在侍奉上帝极其虔诚的家庭成长,都因其父母忙于教会侍奉和福音差传,无暇照料自己。
利迪尔在学校时,他在运动方面即显突出实力。并且,该校对体育运动也予以重视,阿尔门德校长曾在讲章内写道:“为什么在运动员和基督徒之间就无法有神圣的关连,事实上,这种神圣的关连可对抗二者共同的敌人,可抵御一些不良的品德,诸如:不节制、怠惰、游手好闲、柔弱、放纵肉欲、尖刻的嘲讽主义,以及我们生活中所有的违逆自然及不道德的因素”。

中学毕业后,利迪尔进入著名的爱丁堡大学,攻读自然科学学位。并且,利迪尔也加入爱丁堡大学橄榄球队,并成为队内头号队员。后听取英国知名教练汤姆?麦格查的建议,专攻田径,利迪尔后来的表现证明这位教练的慧眼独具。利迪尔在大学生活中,除了橄榄球、田径及学业外,他也有在教会参入布道的侍奉,为主做见证;在平时,他就一直按时参加每个星期的查经班;他也曾在学校的以斯灵敦医药福音机构工作。他的信仰坚定敬虔,在他的信仰中,谨守第七日为安息日,
也因为他决心守主日,逐很快的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 


1924年,利迪尔在巴黎奥运会上夺金,这个动作被制成雕像,摆放在他的母校爱丁堡大学以及潍县集中营遗址。


1924年夏,第八届奥运会在巴黎举行,有44个国家和地区参赛,利迪尔代表英国参加田径比赛。巴黎奥运会上,由于他原来报名的100米比赛安排在7月6日礼拜日举行,而礼拜日利迪尔要参加教会的主日崇拜,所以他决定放弃比赛。而利迪尔是英国赢取奥运百米金牌呼声最高的人选,此时,英国王室成员出面劝说未果,国人也多有声音指责他为叛国者。而利迪尔在赛程表一排出来就做了决定,“一切都显得非常平静”,当时和他一起参赛的运动员尼尔?坎帕贝尔说:“利迪尔最不喜欢喧嚷这种事了,他只说:‘我不在星期日出赛’”。

在事态发展陷入僵局之际,另一位英国运动员林赛爵士将自己的7月11日400米参赛资格转让给利迪尔。利迪尔在最短时间内刻苦锻炼,这个“会飞翔的苏格兰人”虽不习惯长距离比赛,但为了信仰——上帝的荣耀,他奋力拼搏。而在此赛事中,
利迪尔不仅夺得400米赛冠军,并以47秒6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此时,他仅有22岁,他的此项纪录也保持了35年,直到1959年才被打破。后英国人以此为剧本拍摄了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影片《烈火战车》。   


他的这段传奇故事,以及哈罗德·亚伯拉罕做为犹太运动员顶着反犹主义压力参赛的故事,1981年被拍成电影《烈火战车》(也译为《火的战车》)。该片夺得了第5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在内的四项大奖。影片中利迪尔上身直挺、闭目仰头的奔跑姿势被认为是他获得奥运冠军的真实写照。而且《烈火战车》的主题曲也被评为当届奥斯卡的最佳原创配乐,成为世界经典的体育音乐,历届奥运会转播以及BBC的体育节目中经常会使用,成为全球体育迷熟识的旋律。



  2.回到战乱的中国教书  


在勇夺第八届奥运会400米金牌后,利迪尔在英国如日中天。这时他也拿到了爱丁堡大学的化学学位,成为英国不少企业争相聘用的对象。然而,已经成为国际著名运动员和体育明星的利迪尔,告别了英国以及他在英国可能得到的各种荣誉,婉拒了所有邀请,怀着对中国的眷恋,于1925年夏,回到了出生地天津,在英国伦敦会创办的教会学校新学中学(现天津17中)做了一名中学教师,以期服务于中国、服侍于上帝。他说这是神给他的梦想之地,他爱这个国家。此时,他也仅有23岁,而他在田径运动上正处于巅峰状态。

利迪尔在新学中学执教期间,对中国学生充满关爱,对教学认真负责。他担任学校的理科及体育教师,每次讲课后,利迪尔从不率先离开教室,而是礼貌地让学生们先走。走下讲台后,如果还有学生在教室里,他便坐到学生中间,与他们交谈。利迪尔负责而仔细,即便仅有一个学生听不懂他讲的课,他都会毫不犹豫地重讲一遍。一次,一个学生因上学时自行车坏了,迟到了几分钟,利迪尔问明情况后,将几分钟前讲过的内容又为那名学生重讲一遍。

1928年,利迪尔接到邀请,参加在大连举行的一场国际运动会。在这次角逐中,利迪尔获得200米和400米跑的金牌。赛后,利迪尔为不影响学校课程,急欲返津,到达码头时,轮船刚刚起锚,离岸已有很远的距离。于是,他急速跑到离船最近的岸边,先全力将行李抛上船,随后,倒退几步,再全力起跑,飞身跳上轮船的尾部,全船乘客瞠目结舌。此时,利迪尔还穿着运动服。此被传为佳话,而
利迪尔对中国教育事业和上帝事工的尽忠之心也可见一斑。



利迪尔一家人


在1929年,天津民园田径体育场举办万国田径赛,受主办方之邀,利迪尔主持跑道的设计与施工,其修筑水平,在当时亚洲堪称一流。在此次赛事中,利迪尔击败了500米的世界记录保持者德国运动员奥托?费尔萨,夺得了平生的最后一块金牌。62年之后,也就是1991年的6月,由他的三个女儿把这块金牌赠送给了父亲曾经任教过的学校新学中学——今日的天津17中学,作为永久的纪念。



  3.投身抗日战争,病死在集中营  


利迪尔虽对教会的服侍和学校的工作勤奋有加,但其个人问题却无暇顾及。直到32岁时,才和一位名叫佛罗伦丝?麦肯齐的加拿大小姐结为伉俪,后夫妇二人相续生下两个女孩。数年后,埃里克?利迪尔受差会的派遣到河北肖张县传道。此前,利迪尔的哥哥罗伯特已经作为一名传教士在肖张县做福音工作。而此时,也正是中国抗战时期,肖张县饱受日军侵略之苦。1941年5月,利迪尔把妻女送回加拿大,此时其妻又有身孕。9月,三女在加拿大出生。不想,此行利迪尔竟与妻女成诀别。也是在此时,利迪尔被日本人关押,被送往位于山东潍坊的日军集中营——即潍县乐道院。

潍县乐道院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北长老会在中国建立的规模最大的一个传教基地。最早于1883年,由传教士狄乐播(狄考文的四弟)和其妻丁珍珠夫妇创建,最初包括教堂、学堂、诊所三部分。1942年3月,日本宪兵占领乐道院,将其改建为关押华北各地西方侨民的集中营。其中包括不乏知名人士:华北神学院院长赫士博士,曾任蒋介石顾问的雷振远、齐鲁大学教务长德位思、燕京大学校务长司徒雷登、后来担任美国驻华大使的辅仁大学附中教师恒安石,其中就有利迪尔。

集中营生活极端艰苦,但是
利迪尔还是帮助数十位青年人学习化学,因无教材,利迪尔就凭自己的记忆编写化学教材。大卫?米曹博士曾在集中营里生活过,也当过利迪尔的学生,他至今保存着利迪尔编写的化学教材。利迪尔永远是一个深受大家欢迎的人,即便是在集中营里。孩子们觉得他是一位慈祥的父亲,亲切地称他“埃里克叔叔”。年纪大的,则将他视为一位可靠的朋友、绝对可以信赖的人。

1945年2月初,利迪尔有一周的时间没有给他的学生们上课,事后大家才知道他病了。2月20日,也就是利迪尔临终的前一天,他还和同学们在棒球场上交谈,谁也看不出他身上隐藏着巨大的病痛。第二天的上午,利迪尔脑里的肿瘤便夺去了他盛年的生命。狱友们在利迪尔的坟墓前竖起一支简单的十字架,由于找不到油漆,他们就用黑鞋油在十字架上写下利迪尔的名字,此时,利迪尔正值43岁。



  4.对利迪尔的纪念  


1988年,一批中外友好人士聚集山东潍坊,为在那里建立的埃里克·利迪尔墓地纪念碑举行揭幕仪式。纪念碑由产自他的家乡苏格兰的马尔岛花岗石制成,镌刻有中英文碑文,正面是:“他们应可振翅高飞,为展翼的雄鹰;他们应可竞跑向前,永远不言疲劳。”背后则记载了利迪尔辉煌而短暂的一生。1990年,为了纪念这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位出生于苏格兰、后居住在香港的土木工程师丘嘉先生,倡导并建立了埃里克·利迪尔基金会。1993年,基金会训练营在中国天津师范学院举行。基金会成员和部分优秀运动员来天津访问和培训,还分别在天津大学和滨江道上的基督教堂做过关于利迪尔的生平演讲。

1995年,一位日本教授发现了一份用英文打印的利迪尔在山东潍坊日本集中营的死亡证明书,他及时将这份死亡证书,无偿捐献给设在香港的埃里克·利迪尔基金会,成为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的历史铁证。

2004年上海星报刊发一篇文章
《中国忘却了英国奥林匹克英雄》,重新唤起了中国民众对这位国际和平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英国奥林匹克英雄的记忆。



利迪尔的纪念碑


在天津、秦皇岛的北戴河,都有利迪尔家族的别墅,是很有名的欧式建筑。在香港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会,伦敦有个专门为他建立的纪念中心,他的孩子目前在加拿大,有九个外孙男女,其中不少人都访问过天津和山东潍坊,近些年,伦敦的一些电视机构,还在天津拍摄关于他的电视片。国际奥委会关于奥运会的宣传材料中,都提到他,香港专门拍了一个影片,是中国的奥运英雄和冠军,BBC有专门的记录片,反应他伟大的生平。美国作家大卫·麦卡斯蓝(David McCasland)编著有《直奔金牌——埃里克·利迪尔传记》,中文本由苏心美翻译,2008年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2011年11月,天津市政府与中国驻英使馆在伦敦举办了《李爱锐与天津》图片展,向全世界讲述这位奥林匹克英雄的传奇故事,通过纪念这种执着和坚韧的精神,促进中英两国的友谊。

李爱锐他以一颗善良伟大的心灵,在自己事业如日中天之际,来到中国的穷乡僻壤,饱受战乱之苦、妻女离别之痛。他为中国而生,生而恋慕不离不弃这片土地;他为中国而死,死后却连尸骨埋藏之地亦不可知。无神论的朋友们可以臆断为利迪尔超然的生命魅力,而信仰耶稣基督的弟兄姐妹们,我们的这位主内的弟兄也足以让我们自豪感恩弥足珍贵,愿如《圣经》所记:
“他息了自己的劳苦,做工的果效一直随着他”。最后,以利迪尔自己的话作为结束:
 

从出生到死亡,
虽然每个人都像是站在同一条跑道上,
但每个人所做的事又是不同的,
因此,生命的意义也便有所不同。


部分文字内容来源:订阅号 @体育大生意,豆瓣电影@亚洲孤儿

本文摘录自埃里克·利迪尔传记《奔跑人生》,有部分补充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29) 意见反馈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