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的日子,这是《圣经》中的一个短语。信徒往往以此指代世界末日。你可能很熟悉这个画面:耶稣骑着白马回来,手里抡着剑,展开最终审判,人人都想知道这一切终将如何收场。那耶稣要如何除掉魔鬼呢?这并非你想象中的那样......
主的日子,这是《圣经》中的一个短语。信徒往往以此指代世界末日,就像“末日审判”或“末日天启”那样。你可能很熟悉这个画面:耶稣骑着白马回来,手里抡着剑,展开最终审判,人人都想知道这一切终将如何收场。
其中许多概念都源于《圣经》的最后一本书。但要理解这一切,你必须回到第一本书中。一开始,我们看见神创造了一个神奇的世界,接着,他授予人类代为统治的特权。但是人类被这个神秘、非人的造物诱惑。它向他们保证:你们可以自行定义善与恶,坐上神的位子。他们便这么做了。
结果,各种关系破裂、暴力横行。这个保证造成了很大的问题。现在人人自危,为生存而战。他们都用死亡作为获取力量的武器。这一切促成了巴比伦城的建成或者希伯来语中的“巴别”。
所有人聚集起来将自己抬举为神。神知道这会带来何等的灾祸。整个文化重新定义善恶,好像自己是神一样。所以神混淆他们的语言,让他们分散从此以后,巴比伦就成了《圣经》故事中的一个标志,象征着人类对上帝的反叛。
之后我们又在古埃及的故事中再次目睹这一切。法老,埃及的国王,觉得这些以色列移民对他造成了威胁,他下令诛杀所有男孩,奴役剩下的人。这真的很邪恶。埃及就像更强大、更恶毒的巴比伦。通过重新定义善恶,他们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所以神就让法老自食恶果。他的骄傲驱使他更进一步,最终被死亡吞噬。终于被释放之后,以色列人写了一首歌,歌颂神是他们的战士将他们从恶魔手中解救出来。以色列人称此为“那一日”。神将他们从腐败的人类体系中解救出来的那一日。
此后的每一年,以色列人都欢庆这解放的日子。以献祭的羔羊作为象征性的食物,这就是“逾越节”。最终以色列人来到自己的土地,选举出自己的国王。他们面临着新的敌人。所以每年逾越节庆祝的已经过去的主的日子开始带来希望。神将在新的“那一日”再次救以色列于水火之中。
山里有一个叫阿摩司的牧羊人,神指派他作为先知,告知以色列人一个惊人的消息。神的确会在“主的日子”里打击敌人。但这次,目标是以色列。这是什么情况呢?可悲的是,以色列的领袖也擅自重新定义了善恶,导致腐败和暴力。所以神的子民也变得像巴比伦一样,受压迫的成了压迫者,巴比伦就好像无人能逃的陷阱。
所以主的日子降临到以色列人的头上,他们被征服、奴役、流放。自此,以色列人不断遭受暴政的欺压,这就是耶稣出生时的故事背景。在他的时代,压迫以色列的正是罗马帝国。
那么,耶稣是要打罗马帝国,让它陷落吗?并非如此。耶稣看见真正的敌人是那个神秘的、非人的魔鬼。就是那教唆巴比伦、埃及、罗马和以色列的魔鬼。所有人都臣服于魔鬼所应许的力量之下。这就是耶稣独自在旷野中所拒绝的。他受到诱惑为了一己私利滥用力量,但他没有。
后来他开始打击魔鬼施加在众人身上的影响。他说要去耶路撒冷过逾越节。实施打击以色列和罗马的魔鬼的最终行动——死亡。死亡?这感觉像是输了。
耶稣要让魔鬼将所有的力量施加于自己身上,用它唯一真正的武器:死亡。耶稣知道神的爱和生命比死亡更加强大。他可以战胜魔鬼,成为逾越节的羔羊,以爱之名献出自己的生命。那一天,世界开始改变。
当耶稣战胜魔鬼,他开辟了新的道路让所有人都能逃离巴比伦。发现这种新的力量,这种新的做人的方式。是的,开始有了变化。但魔鬼的力量仍好端端留存于世,我们不断建造新的巴比伦。
所以《圣经》的最后一本书《启示录》指向未来最终的“主的日子”。那一天,神的国度会降临,打败强盛的巴比伦。就是这样。末日审判,最终的裁决。那耶稣要如何除掉魔鬼呢?这并非你想象中的那样。
在《启示录》里,得胜耶稣的象征是一头滴着血的献祭的羔羊。耶稣终于来临之时,骑着他的白马打击魔鬼。战斗还没开始,他就已经血淋淋的了。这真是个奇怪的画面。因为耶稣来临不是要我们流血,相反,他为敌人而死,所流的宝血成了他的武器。
他嘴中的剑是耶稣有权定义善恶的象征,在他带来最终审判时会对我们问责,与此同时,“主的日子”也邀请人们拒绝巴比伦文化。神应许有一天会涤荡我们世界上的腐败,带来他已经准备好的新事物。
视频圣经原创翻译制作 Bella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