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528阅读
第八十四章 “愿你们平安”
(本章根据:路24:33-48;约20:19-29)
两个门徒到了耶路撒冷,进了东门,这边的城门,在过节期间是整夜开看的。街上家家户户都是漆黑寂静。这两个人在月光下穿过狭小的街道,寻到了那座楼房,就是耶稣在受死之前,最后的一个晚上,与门徒聚集的地方。他们知道在这里可以找到他们的众弟兄。
这时夜阑更深,他们知道门徒在没有确知主身体的下落之前,是绝不会睡觉的。他们见楼房的门紧紧地关着,就上去打门,可是没有应声,一点的声音也没有。他们报了名字,不多时,门轻轻地开了。他们进去时,还有看不见的一位与他们一同进去。门就关起来了,免得有奸细进来。
那两个门徒,看见大家露着惊奇兴奋之状。房子里的人都发出感谢赞美的声音,说:“主果然复活,已经显给西门看了。”于是那两个门徒,一边喘息着,一边急急地把他们回来的缘由,就是耶稣怎样向他们显现的奇妙故事告诉他们。他们刚一讲完,就有人说,这消息太好了,恐非真实,他们不能相信。
大家正注视看,忽然有一个人站在他们面前。于是众人都向这个陌生人定睛凝视。他们既没有听见有人打门,又没有听见脚步响。众门徒都吃了一惊,心中好生奇怪,这是怎么一回事啊!
登时他们听见一个声音,除了他们的夫子这不会是别人的声音。他又清楚又嘹亮地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
“他们却惊慌害怕,以为所看见的是魂。耶稣说,你们为什么愁烦,为什么心里起疑念呢。你们看我的手,我的脚,就知道实在是我了,摸我看看,魂无骨无肉,你们看我是有的。说了这话,就把手和脚给他们看。”
他们看见他的手和脚,被残酷的钉子钉伤了。他们认出他的口音,正是他们从来没有从别人口中听过的声音。“他们正喜得不敢信,并且希奇,耶稣就说,你们这里有什么吃的没有?他们便给他一片烧鱼和一块蜜房。他接过来,在他们面前吃了。”“门徒看见主,就喜乐了。”
于是信心和喜乐代替了不信,他们就用言语所不能形容的情绪,承认他们复活的救主。
在耶稣降生的时候,天使曾宣告说,在地上平安归与他所喜悦的人。如今救主在复活之后,第一次向众门徒显现的时候,就向他们说赐福的话,说:“愿你们平安。”耶稣准备随时向心中因疑惧而负重忧伤的人,说平安的话。他等着我们打开心门,请他进家与我们同住。他说:“看那,我站在门外叩门,若有听见我声音就开门的,我要进到他那里去,我与他他与我一同坐席。”(启3:20)
耶稣的复活,乃是一切在他里面睡了之人,最后复活的典型。救主复活以后的面容,姿态和言谈,都是他门徒所熟识的。耶稣怎样从死里复活,那些在他里面睡了的人也必怎样复活。那时,我们必认识我们的亲友,正如门徒认识耶稣一样。他们的身体或许在今生有什么残废、疾病或外伤,但复活之后他们是健美的。
然而在荣耀的身体中,却全然保持着他们原来的模样。到那时,我们全都认识,如同主认识我们一样。(林前13:12)在耶稣圣颜的光照之下,我们仍必认识我们所爱的人。
耶稣这次与门徒会见,又拿他在受死之前向他们所说的话提醒他们,就是说,摩西的律法,先知的书和诗篇上所记的,凡指着他的事都必须应验。“于是耶稣开他们的心窍,使他们能明白圣经,又对他们说:照经上所写的,基督必受害,第三日从死里复活,并且人要奉他的名传悔改赦罪的道,从耶路撒冷起直传到万邦。你们就是这些事的见证。”
这时门徒才认识到他们工作的性质和范围。他们是要把基督所托付他们的奇妙真理传遍全世界。
他一生的事迹,他的死和复活,以及指明这些事的预言,上帝律法的神圣,救恩计划的奥秘和耶稣赦罪的权柄──他们乃是这些事的见证,所以他们要把这一切向世人宣明。他们要传扬平安的福音,劝人籍悔改及救主的大能得救。
耶稣“说了这话,就向他们吹一口气,说:你们受圣灵。你们赦免谁的罪,谁的罪就赦免了;你们留下谁的罪,谁的罪就留下了。那时圣灵还没有充分的显现,因为基督还没有得荣耀。
圣灵充沛的下降,乃是要等到基督升天之后才能实现。门徒必须等到领受了这丰富的恩赐,才能履行传福音给世界的使命。但是这次赐下圣灵是有特别用意的。在门徒未能执行教会的职务之前,基督先叫他们受圣灵。他正要把一个最神圣的委托交给他们,他要他们深刻地体会到,若没有圣灵,他们就不能完成这工。
圣灵就是人属灵生命的气息。承受圣灵就是承受基督的生命。承受的人也就有了基督的品德。惟有如此受耶和华的教训,才有圣灵在内心运行;惟有在生活上表现有基督之生命的人,才能作主的代表,为教会服务。
基督说:“你们赦免谁的罪,谁的罪就赦免了。你们留下谁的罪,谁的罪就留下了。”在这里基督并没有许可任何人随意论断他人。他在山边宝训里已经禁止论断人的事,因为这是上帝的权柄。但是上帝把牧养个别教友的责任,放在有组织的教会身上。
对于那些陷在罪中的同道,教会有警戒教导的责任,并尽可能的把他们挽回过来,主说“用百般的忍耐,各样的教训,责备人,警戒人,劝勉人。”(提后4:2)要忠诚地对待犯错误的人。要警戒每一个陷在危险之中的人。不要让任何人欺骗自己。
罪就是罪,不可文饰。关于说谎、干犯安息日、偷窃、拜偶像,以及其他一切恶事,上帝怎样说,你们也要怎样说。“行这样事的人,必不能承受上帝的国。”(加5:21)如果他们怙恶不悛,那么,你们根据上帝的话而下的判决,在天上也要照样宣布了。他们既自愿犯罪,就是否认了基督,教会必须表示不能赞同他们的行为,否则,教会的本身就羞辱了救主。上帝对罪有什么表示,教会也必须有什么表示。
教会必须照上帝的指示处理罪恶,这样教会所作的决定天上就必批准。所以凡轻视教会威权的,就是轻视了基督的威权。
但是这一幅景象,也有它光明的一面。“你们赦免谁的罪,谁的罪就赦免了。”务要重视这一句话。在为犯罪的人工作时,每个人的眼睛都必须仰望基督。作牧人的,务要亲切地照顾主的羊群。他们要向犯错误的人讲说救主赦罪之恩。他们要勉励罪人悔改,并相信那广行赦免的主。让他们根据圣经的权威宣称:“我们若认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约壹1:9)凡是悔改的人,都能得着以下的保证,上帝“必再怜悯我们,将我们的罪孽踏在脚下,又将我们一切的罪投于深海。”(弥7:19)
教会要以感恩的心情,接纳罪人的悔改。要引领悔改的人脱离不信的黑暗,进入信心和公义的光明之中。要使他战兢发抖的手,放在耶稣仁爱的手里。这样的赦免,是上天所乐于批准的。
惟有这样行,教会才有赦免罪人的权柄。惟有藉着基督的功劳,罪人才能得蒙赦罪之恩。上帝并没有给哪一个人,或哪一个团体有任意豁免罪债的权柄。基督固然吩咐他的门徒,奉他的名在万邦中传赦罪的道,但是他们自己并没有得到权柄可以除去一点罪污。因为除了耶稣的名之外,“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徒4:12)
当耶稣第一次在楼房中与众门徒相见的时候,多马没有和他们同在。后来他听了其他门徒的报告,并得到充分的凭据证明耶稣已经复活了。可是他心中仍充满着幽暗和不信。
当他听见其他的门徒述说救主复活的奇妙显现时,他反而陷于更深的绝望之中。他想如果耶稣真已从死里复活,就再没有希望设立地上的国度了。而且想到他的夫子向其他几个门徒显现,而他却没有看见,这颇有碍于他的自尊心。他坚决不肯相信,日坐愁城整整一周之久,这种苦闷与他弟兄们的希望和信心比较起来,就格外觉得黑暗了。
在这一段期间,他再三声称:“我非看见他手上的钉痕,用指头探入那钉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总不信。”他不愿意藉着弟兄们的眼睛去看他的救主,也不愿根据他们的见证而实践自己的信心。他固然热爱他的主,但是他却让嫉妒和不信占据了自己的心。
这时。有几个门徒以那常去的楼房当作临时的住家,除了多马之外,他们晚上都聚集在那里。有一天晚上,多马决定去和他们一同聚集。他虽然不信,但多少还希望那好消息之非诬,当门徒吃晚饭的时候,大家谈起基督在预言中向他们提出的凭据。那时,“门都关了,耶稣来站在当中,说:‘愿你们平安。’”
他转身对多马说:“伸过你的指头来,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来,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总要信。”这几句话,表明他熟识多马的思想和言语。
这个怀疑的门徒,他知道自己的同伴在这一周中没有一个人见过耶稣。他们不可能把他的不信告诉夫子。这时,他认出在自己面前的这一位就是他的主。他再不要其他的证据了。他的心因欢喜而跳动,便俯伏在耶稣脚前说“我的主,我的上帝。”
耶稣悦纳他认主的表示,但温和地责备他的不信,说:“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如果多马甘心相信他弟兄们的见证,他的信心就必更为基督所悦纳。如果现代的人都像多马一样,就没有一个人会因信得蒙救恩,因为凡是接受基督的人,必须相信别人的见证。
许多心里疑惑的人,借口说,如果他们得到多马从他同伴那里所得到的凭据,他们就相信了。殊不知,他们不但有那一种凭据,而且所有的凭据比多马的还多呢。许多人像多马一样,要等到一切疑惑的原因都消除之后才肯相信,但这样的人永远不会达到他们的愿望。他们要渐渐的陷于顽梗不信之中。
那些让自己养成悲观,抱怨和诉苦习惯的人,实在不明白自己所作的是什么事。他们是在撒怀疑的种子。将来必要收获怀疑的果实。所以许多人在最需信心和勇气的时候,却因而失去盼望和信心的能力了。
在对多马的事上,耶稣给他的众门徒一个教训,他的榜样显明我们应当如何对待那些信心软弱和疑惑成性的人。耶稣并没有严厉的责备多马,也没有和他辩论,他只向这个多疑的人显示自己。多马曾为自己的信心提出最不合理的条件,但是耶稣用宽宏大量的爱心和体谅,打破了一切的障碍。
不信的心很少能被辩论所克服的,反而要找寻新的论据和借口来显明自已有理。但是只要让耶稣以他的仁爱和怜悯,来显出一位被钉十字架的救主,许多一度顽梗不信的人,便要像多马一样说:“我的主,我的上帝。”
55528阅读
54378阅读
53520阅读
52119阅读
51870阅读
51422阅读
51369阅读
50953阅读
50610阅读
50587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