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528阅读
第七十一章 仆人的仆人
(本章根据:路22:7-18,24;约13:1-17)
在耶路撒冷一所住宅的楼房里,基督正和他的门徒一同坐席。他们是在那里一起过逾越节。救主要单同十二个门徒守这节,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时候已经到了。他自己就是逾越节的真羔羊,在吃逾越节筵席的那一天,就要被杀献祭了。他不久将要喝那愤怒之杯,必须领那末后痛苦的洗礼。可是他现在还有一点安静的时间,要用来帮助他所爱的门徒。
基督的一生是一个无私的服务之人生。“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太20:28)这是他每次作事的格言。可是他的门徒至今还没有学到这个教训。在这最后一次的逾越节筵席上,耶稣要用一个实例来重新发挥这个教训,以便使之永远刻在他们的心版上。
耶稣与门徒在一起会谈,经常是又安静又愉快的时间,他们大家都非常的珍视。过去几次的逾越节筵席,都是别有兴味,可是这一次耶稣却感到愁苦了。他心中负有重忧,脸上笼罩着一层阴影。当他在楼房内与门徒相见时,他们看出他像有什么事似的,重重的压在他心上,他们虽然不知道原因何在,但对于他的忧愁则是深表同情的。
当他们坐席的时候,他用很令人伤感的声调说:“我很愿意在受害以先和你们吃这逾越节的筵席。我告诉你们,我不再吃这筵席,直到成就在上帝的国里。耶稣接过杯来,祝谢了说:你们拿这个,大家分着喝。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等上帝的国来到。”
基督知道自己离世归父的时候到了。他既然爱世间属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他现在正处于十字架的阴影下面,痛苦刺透了他的心。他知道自己被卖的时候众人都必背弃他。他知道人要用对待囚犯的屈辱方法来置他于死地。他知道自己所拯救之人对他的忘恩负义和残忍的行为。他也知道自己必要付出多大的牺牲,而且在多少人身上这牺牲却要归于徒然。
他既知道面前的这一切,又想起自己所要受的屈辱和痛苦,他自然无法振作了。但他这时所要照顾的乃是十二个门徒,就是常与他同在,又是他所认为属于自己的人,也就是在他的羞辱、忧伤和痛苦过去之后必须留在世上奋斗的人。他每逢想起自己所要受的痛苦,他总要联想到他的门徒。所以他没有顾到自己,他心中所最关切的乃是他们。
耶稣在这最后一晚和门徒相聚的时候,有许多话要告诉他们。如果他们已经准备好来领受他所切望赐给他们的教训,他们自然可以免去伤心的惨痛,也不至于失望而不信了。但是耶稣看出他们还担当不了他所要说的话。当他望着他们的神色时,就把警告和安慰的话忍住不说了。
大家一时静默起来,耶稣似乎在那里等待什么事似的,门徒也觉得踌躇不安。基督的忧愁所引起的同情和亲切,似乎逐渐消失了。他指着自己受苦所说的忧伤话,没有发生多大作用。众门徒互相以目示意,显明他们中间存在着的嫉妒和争竞。
“门徒起了争论,他们中间哪一个可算为大。”他们竟然当着基督的面争论起来,真使他忧愁伤心。众门徒牢守着他们那得意的理想,认为基督必要保持他的威权,并登上大卫的宝座。他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渴望在他的国中居最高的位份。他们都照着自己的标准估计自己,衡量别人,他们把自己看作第一,却没有看弟兄比自己强。
雅各和约翰坐在基督宝座左右两边的请求,已经惹起其他门徒的愤恨,他们弟兄俩胆敢要求最高的位份,这事激恼了其他十个门徒,使他们几乎闹到决裂。他们觉得自己被人看错了,他们的忠诚和才干也没有被人重看。门徒中最不满意雅各和约翰的就是犹大。
门徒进入楼房时,他们心中充满了怨愤的情绪。犹大挨着基督,坐在他的左边,约翰则坐在右边。若那里是上座的话,犹大就决心要坐在那里,因为大家都认为那位置是仅次于基督的。并且犹大就是卖主的人。
这时又发生了一件争论。按当时的习惯,宴会上总有一个仆人来为宾客洗脚,在这次,洗脚的用具已经预备齐全:水瓶,脚盆和手巾都已摆好,随时都可以洗脚,但是当时没有仆人,按理门徒应当来作。可是每一个门徒都存着骄傲的心,决意不作仆人的事情。大家都装作漠不关心的样子,似乎不觉得有什么他们当作的事。他们的缄默表示他们的不肯自卑。
基督要怎样帮助这些可怜的人,使撒但不至于在他们身上获得决定性的胜利呢?他怎样才能使他们明白,单凭口说是门徒并不能使他们成为门徒,或保证他们在他国里有地位呢?他怎样才能指出,最大的要素乃是在于爱心的服务和真实的谦卑呢?他将怎样在他们心中燃起爱的火焰,并使他们能领悟他所要告诉他们的事呢?
门徒对于彼此洗脚都坐着不动。耶稣等了片时,要看他们作什么。于是这位神圣的教师便从席上起来。脱下那足以妨碍他行动的外衣,拿了一条手巾,自己束上腰。众门徒很惊奇的关切的望着他,缄默的等着要看他还作什么。
耶稣“随后把水倒在盆里,就洗门徒的脚,并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干。”这一举动才使门徒看清楚了。他们心中充满了惭愧和羞耻。他们明白了基督所没有讲出来的责备,并对自己有了完全新的看法。
基督如此表示了他爱门徒的心。他们的自私虽然使他心中充满忧伤,但他并没有对他们争辩一句来指出他们的缺点,反而为他们留下一个他们所永不会忘怀的榜样。他向他们所怀的慈爱是不能轻易改变或消灭的。
他知道父已将万有交在他手里,而且知道自己是从上帝那里来的,又要归到上帝那里去。他全然确知自己是神,但他已经将自己的皇冕和王袍放在一边,而取了奴仆的样式。他在地上生活的最后一个举动就是作一个奴仆,自己束起腰来作奴仆所作时事。
在逾越节之前,犹大第二次去见祭司和文士,并立约把耶稣交在他们手中。以后他却混在门徒当中,假装着没事人一样,并且兴高采烈地和他们打伙一起预备逾越节的筵席。
众门徒对犹大的企图一点也不知道,惟有耶稣能洞察他的秘密,可是他并没有把他揭穿。耶稣渴望挽救犹大,他关心犹大的得救,正如他关心耶路撒冷的得救,而为这注定遭劫的城哀哭一样。他内心在呼喊:“我怎能舍弃你?”(何11:8)犹大也感觉到这爱激励他的力量。
当救主的手洗他那双污秽的脚,并用手巾擦干时,犹大的心深深受了感动,要立刻当场承认自己的罪。但是他不愿自卑,他硬着心不肯悔改,所以他那一时摆脱了的老习性,这时又控制了他。结果,犹大倒因基督为门徒洗脚而起了反感。
他想耶稣既是这样自卑,他决不能作以色列的王。于是他对于属世国家尊荣的一切希望都从心中打消了。从这时起,犹大就认定跟从基督再没有什么益处。在他看来这是基督自失体统,他就下了最后的决心要弃绝基督,并承认自己受了欺骗。这时魔鬼进入了他的心,他就决定去完成他所打算卖主的事。
犹大在席上拣选位置的时候,试图把自己列在第一,所以基督作为一个仆人,就先洗他的脚。犹大所痛恨的约翰却轮到最后。但约翰并没有以此为一种责备或轻慢。当众门徒看着基督为他们洗脚时,他们心中大受感动。挨到彼得时,他不禁惊异地喊着说:“主啊,你洗我的脚么?”基督的谦卑很使他痛心。他想到为大家洗脚的竟不是门徒中的一位,就十分惭愧。
基督说:“我所作的,你如今不知道,后来必明白。”彼得不忍他的主,就是他所信的上帝的儿子,作仆人所作的事。他极不赞成基督这样自卑。他看不出基督就是为此而来到世间。于是他很强调地说:“你永不可洗我的脚。”
基督严肃地对彼得说:“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无份了。”彼得所拒绝的礼节乃是一种属灵洁净的表号。基督来是要洗除世人心中的罪污。彼得不让基督洗他的脚,就是拒绝了这礼节中所含属灵的洁净,实际上就是拒绝了他的主。让我们的夫子为我们作成洁净的工夫,在他并不是一件屈辱的事。最真实的谦卑,乃是用感谢的心领受那为我们的好处而赐的一切恩典,并热心为基督服务。
“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无份了,”彼得一听见这句话,登时就放弃了他骄傲和固执的心。他怎能受得了与基督隔绝呢?这对他简直是如同要他死一样。他说:“主啊,不但我的脚,连手和头也要洗。”耶稣对他说:“凡洗过澡的人,只要把脚一洗,全身就干净了。”
这些话不仅是指着肉体的洁净说的。基督仍旧是在讲论洗脚礼所代表的属灵的洁净。那洗过澡的人固然是干净的,但那穿无面履(千里马)的脚,很快地又沾上了尘土,所以必须再洗。照样,彼得和他的弟兄们,已在那洗除罪恶与污秽的大泉源中得了洁净。基督已经承认他们是属于他的人。但是他们因受试探而又犯了罪,所以还需要他那使人洁净的恩典。
当耶稣用手巾束腰,洗他们脚上的灰尘时,他想藉此来洗除他们心中的纷争、嫉妒和骄傲,这比洗去他们脚上的尘土更重要多了。就他们当时所有的心情来说,他们没有一个人准备好与基督相交。在他们没有达到谦卑和仁爱的地步之前,他们就不配吃逾越节的筵席,或者参与基督即将设立的纪念礼。他们的心必须洁净。骄傲和专顾自己的心,势必造成纠纷和仇恨,但耶稣洗他们脚的时候就将这一切都洗除了。他们的心情已经起了变化。
耶稣望着他们就可以说,“你们是干净的。”如今他们同心合意,彼此相爱了。他们已经成为谦卑和可教的人。除了犹大之外,每个门徒都愿意将最高的位置让给别人。如今他们都能以顺服和感谢的心领受基督的教训了。
我们信主的人像彼得和他的弟兄们一样,已经在基督的宝血中洗净了,但因时常与罪恶接触,心中的纯洁就受了玷污。我们也必须来到基督面前,求他洁净罪恶的恩典。
彼得不敢以他污秽的脚碰着他的主,他的夫子的手,可是我们呢,竟常以犯罪污秽的心与基督的心接触!我们不良的性情,以及我们的虚荣和骄傲,是多么地使他悲伤啊!然而我们也不得不将我们一切的软弱和污秽,带到他的面前。只有他能洗净我们。我们若不因着他的功劳而得洁净,就不配与他相交了。
耶稣对门徒说:“你们是干净的,然而不都是干净的。”他已经洗了犹大的脚,可是犹大的心并没有顺服他,所以没有洁净。犹大没有归服基督。
基督洗完了门徒的脚之后,就穿上衣服,又坐下,对他们说:“我向你们所作的,你们明白么?你们称呼我夫子,称呼我主,你们说的不错,我本来是。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我给你们作了榜样,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所作的去作。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仆人不能大于主人,差人也不能大于差他的人。”
基督愿意门徒们明白,虽然他洗了他们的脚,但这并没有损及他尊严的丝毫。“你们称呼我夫子,称呼我主,你们说的不错,我本来是。”他既有这至高无上的身份,就令这礼节更典雅,更富意义。没有人像基督那样崇高,而他却屈己作最卑微的事。因人的私心会令人致力于追求自己的利益,所以基督为了使他的子民不至顺着自己本来的私心行事,才亲自立了谦卑的榜样。他不愿将这重大的任务委托给人。他对于这事非常重视,甚至这一位与上帝同等的主,竟作了他门徒的仆人。他们正在追求优越地位的时候,那万膝应当跪拜,而天使以事奉他为荣的主,却跪下洗那些称他为主之人的脚。并且连卖他之人的脚也都洗了。
基督在他的生活和教训中,已经示人一个为他人服务的完全模范。这种服务是原本于上帝的。上帝并不专为自己而生存。他既创造了世界,又托住万有,就经常地在为“他人”服务。“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太5:45)上帝将这服务的高尚标准交托给他的儿子。
耶稣站在人类元首的地位,用他的榜样教导人何为服务。他的全部生活都是在服务的规律之下。他伺候了众人,为众人服务。这样,他就遵行了上帝的律法,并以自己的榜样指示我们应当如何遵守。
耶稣曾再三地想在他门徒中间,建立起这个生活的原则。当雅各和约翰要求特殊的地位时,他曾说:“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佣人。(太20:26)在我的国中,偏爱和争先的主义是没有地位的。唯一的伟大乃是谦卑;唯一的尊荣乃在于献身为他人服务。
耶稣洗了门徒的脚,就说:“我给你们作了榜样,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所作的去作。”基督在这句话里不但教人善待客人。他有比洗去客人在旅行时脚上所沾的尘土更多的意义,乃是藉此设立了一个宗教的礼节。
由于我们主的榜样,这谦卑礼已经成为一个神圣的仪式。他要门徒遵守这个仪式,使他们可以永远记念他那谦卑和服务的教训。
这谦卑的礼,乃是基督定为参加圣餐的准备。我们心中若存有骄傲,纷争和争先的意念,就不能与基督相交。
我们没有准备好去领受他的身体和他的宝血。因此耶稣才指定要先遵守这记念他谦卑的礼。
上帝的儿女来参加这礼节时,他们应当记念荣耀和生命的主所说的话:“我向你们所作的,你们明白么?你们称呼我夫子,称呼我主,你们说的不错,我本来是。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我给你们作了榜样,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所作的去作。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仆人不能大于主人,差人也不能大于差他的人。你们既知道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
人都有一种天性,就是专为自己打算,好高骛远,看自己比别人强,结果往往造成无端的猜疑和心怀怨毒的弊病。在圣餐之前的洗脚礼就是要消除这些误会,使人去掉自私,放弃妄自尊大的态度,存心谦卑,乐意为弟兄服务。
圣洁的守望者也要从天上来参加这个聚会,使聚会成为自省,悔过和蒙恩赦罪的良好时机。基督要带着他丰盛的恩典临格,来改变那自私河中的思想水流。而圣灵也必使效法主榜样之人的感觉敏锐了。当我们记念救主为我们所受的屈辱时,就必联想起许多事来,上帝的大恩,友人的帮助,良友的安慰,一连串的回忆历历如在目前。许多辜负上帝,亏欠弟兄的事,都浮在脑际。
那曾损害爱心嫩苗的许多毒根也都显明了。品格上的缺点,本分上的疏忽,对上帝的忘恩负义和对弟兄们的冷淡无情,都必一一重上心头。
这样,我们对于罪恶的见地就必与上帝的见地一样。我们的思想就不再是自满的,而是自责和自卑的了。我们心力就必坚强起来,足以打破一切曾使我们与弟兄疏远的障碍。
我们也必放弃一切罪恶的意念和诽谤的言语。于是,罪恶都已承认清楚,而且蒙了赦免。基督训服人心的恩典必临到各人,而基督的爱也必使众人团结一致了。
我们学习了这预备礼节的教训之后,就会燃起新的愿望,要度更高的属灵生活。圣灵必要答应这样的心愿,使我们的心灵升高,我们就必确知自己的罪已蒙赦免,然后来参加圣餐礼时,基督公义的日光就必充满我们心灵的殿,我们就能看见那“除去世人罪孽的”,“上帝的羔羊了”。(约1:29)
对那些接受这礼节的精神感化的人,则礼节就不至成为空洞的仪式。它必经常地教训我们“用爱心互相服事。”(加5:13)基督洗他门徒的脚,是表明不论多卑微的工作他都愿意服务,这样的服务能使他们与他一同承受天上永恒的宝藏。基督的门徒举行这礼节时,他们自己立约照样为弟兄服务。每逢上帝的儿女照主的榜样举行这个礼节时,他们中间就必发生一种圣洁的关系,彼此帮助,互相祝福。
他们藉此立约献身从事无私的服务。而且服务的对象并不限于自己的弟兄,他们的工作园地是同他们夫子的工作园地一样广大。世界到处都是需要我们服务的人。各处都有人处在穷苦,软弱和愚昧之中。凡在吃圣餐的“楼房”上曾与基督相交的,必要像他一样,出外去为人群服务。
万有所事奉的耶稣,竟来作众人的仆人。因为他曾服事了众人,所以他就必为众人所事奉,所尊崇。那些愿意与他的神圣性情有份,并与他一同看到人类蒙救赎而欢喜的人,必须依照他那不自私的服务的榜样去行。
这一切都包含在耶稣所说的以下一句话中:“我给你们作了榜样,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所作的去作。”这就是他设立这个礼节的目的。他又说:“你们既知道这事,”知道他教训的宗旨,“若是去行,就有福了”
55528阅读
54378阅读
53520阅读
52119阅读
51870阅读
51422阅读
51369阅读
50953阅读
50610阅读
50587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