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523阅读
警醒预备,迎接主来
——做个预备好的人
张远来
1“那时,天国好比十个童女拿着灯,出去迎接新郎。2其中有五个是愚拙的,五个是聪明的。3愚拙的拿着灯,却不预备油;4聪明的拿着灯,又预备油在器皿里。5新郎迟延的时候,她们都打盹、睡着了。6半夜有人喊着说:‘新郎来了,你们出来迎接他!’7那些童女就都起来收拾灯。8愚拙的对聪明的说:‘请分点油给我们,因为我们的灯要灭了。’9聪明的回答说:‘恐怕不够你我用的,不如你们自己到卖油的那里去买吧!’10她们去买的时候,新郎到了,那预备好了的,同他进去坐席,门就关了。11其余的童女随后也来了,说:‘主啊,主啊,给我们开门!’12他却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我不认识你们。’13所以,你们要警醒,因为那日子、那时辰,你们不知道。”(太25:1-13)
这是耶稣在受难周宣讲的七大比喻(太21-25章)之一,我们熟悉的十个童女的比喻。
在这个比喻中,耶稣以犹太人婚礼的习俗为喻,教导我们如何“警醒预备,迎接主来”的真理。比喻的目的就是要我们“做一个准备好的人”。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比喻的背景。
背景
比喻开宗明义地说到:
那时,天国好比十个童女拿着灯,出去迎接新郎(1)。
传统犹太人的婚礼习惯是:结婚时,新郎先往女家迎娶并设宴款待宾客,有时喜宴和舞会能长达一周之久。然后才和新娘,在伴娘和新郎朋友的陪同下一起回到夫家举行婚礼。
此间被拣选的伴娘,即童女们,会一直陪着新娘,等到新郎往往是夜晚喜宴结束后迎接新娘时,伴娘便拿火炬出去迎接新郎。然后她们会护送新郎到新娘那里,最后全体一同再送新娘到新郎的家(圣经背景)。
有时候,新郎会迟延,童女们就暂时躺下歇息,等候陪伴新郎来的人大声呼喊:“新郎来了”!她们便起来,各拿着灯出去迎接新郎。故,没有灯和油,童女们就没法迎接新郎了。
这个比喻中, “童女”代表所有的信徒(参林后十一2);圣经一般用童女比喻信徒,淫妇预表属撒旦的人(参约八3~7)。
“新郎“比喻基督,耶稣常把自己比喻为新郎,把教会形容为新妇(太9:15 耶稣对他们说:“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时候”。约3:29 娶新妇的就是新郎)。
十个童女迎接新郎的比喻,就是告诉我们,我们所有信徒都将迎接基督。不管是我们等到基督再临,活着改变肉体为灵体去见基督;还是我们终将面对死亡,等到复活后被提,与主相遇。我们所有的信徒,今天都在等待迎见基督(参九15;约三29)。
作为比喻,不是预言,也不是预表,其目的就是要借用我们熟悉的喻体:迎亲,来比喻我们不太熟悉的本体:天国,从而让我们明白天国的奥秘。我们不能过度解读比喻中的各个环节有什么抽象的属灵预表,而是要看这个比喻的范围和目的——给我们的两个教训:
一、预备
比喻告诉我们:她们同样
1.都是童女(1,11节),不是淫妇。罪人在主眼中乃是淫妇(参约八3~7);
2.都拿着灯(3~4,7节),表示都曾在为主作见证(参五14~16);
3.灯里都有油,五个愚拙的说『我们的灯要灭了』(8节),说明他们都像基督徒;
4.都出去迎接新郎(1,6节),说明她们知道基督再来;
5.都面对新郎的迟延,都打盹睡着了(5节),说明都有一样试探和人性的软弱;
6.都不知道新郎何时回来,象征我们都不知道基督何时再来;
8.都在指望能够接到新郎,同赴喜宴;
9.都感受了新郎的“迟延”,就像我们一样;
10.都在半夜(最容易沉睡的时候)的时候,听到了呼喊(6节);
11.都对夜半呼声有敏感的反映(6-7节),都警醒了;
12.都起来了(6-7节),都回应了基督的呼召;
13.都起来收拾灯(7节),都在准备迎接基督;
14.都知道自己的身份、使命,也知道新郎必定再来,都在迎接新郎;
15.都是蒙召的,都是新郎邀请的。
但却因为一点点的不一样:“预备好”和“不预备”,结局却大相径庭:
2其中有五个是愚拙的,五个是聪明的。
3愚拙的拿着灯,却不预备油;
4聪明的拿着灯,又预备油在器皿里。
结果是那预备好了的,同他进去坐席(10节)
没有预备的被拒之门外:其余的童女随后也来了,说:‘主啊,主啊,给我们开门!’12他却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我不认识你们。’(11-12节)
有人说,这个结局代表五个聪明的是被提的圣徒;五个愚拙的在被提时被撇下了。
有人说,五个聪明的代表千禧年与基督一同做王的圣徒;五个愚拙的无缘千禧年的盛宴。
有人认为,五个聪明的代表得救的信徒,五个愚拙的是不能得救的挂名徒。
不管哪种观点,毫无疑问,五个愚拙的童女丢失了她们本可以得到的荣耀和奖赏,不啻为一种无以弥补的人生最大的遗憾!
聪明和愚拙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就是预备和不预备!
她们都有灯,区别就在于:聪明的拿着灯,又预备油。愚拙的拿着灯,却不预备油。
预备什么?什么是我们的灯和油?
“灯”即指火把,是一根长棍,顶端系有浸过油的碎布,点上火,作为夜间出外照明之用。通常另随身携带装油的器皿,以备不时加油之需,免得熄灭。
“灯”预表基督徒外在生活的见证;耶稣就形容我们是世上的光。
“油”代表基督徒内在生活的信心,我们里面的圣灵。(参箴廿27;约3:34;加5:22,23);
罗8:9 如果 神的灵住在你们心里,你们就不属肉体,乃属圣灵了。人若没有基督的灵,就不是属基督的。
林后1:22 他又用印印了我们,并赐圣灵在我们心里作凭据(原文作“质”)。
这些圣经都告诉我们,内驻的圣灵才是我们得救的凭据,是我们的油。
彰显信心的外在生活之“灯”固然重要,但维持与神真实关系的内在信仰生活之“油”必不可少(精读本)。没有见证都没有人知道我们是基督徒,但没有内在生活的供应,基督徒的见证之灯就点不久。
何谓“预备”?(λαμβα?νω,to take, receive: — accept,caught)动词,在新约中出现过263次之多,主要的意思就是:收拾,收取,拿来,拿住,接受,接过来,领受等意思。这个词不是要我们创造,而是要我们接受。何谓预备油?那就是上帝已经给我们预备好了油,不是我们创造了油,我们所要作的就是接受上帝的油。圣灵是我们去天上找下来的吗?是我们下到深海里捞上来的吗?不是,是上帝要赐给我们的。需要我们接受的。我们相信上帝所应许的一切,就是在接受上帝一切所应许的。
如何预备我们的“油”?我想我们需要反思几个问题:
若此刻迎见基督,我还有福音的债没还吗?
若此刻基督再来,我会有什么遗憾吗?
若此刻接受审判,我能否坦然向主交账?
若圣徒是灾后被提,我是否预备好了忍耐的心志?
若今天与主相见,我对谁还有亏欠,留下遗憾?
若此刻就是最后的机会,我还有什么誓愿没有完成?
若末世的预言正在应验:多处必有地震、饥荒、瘟疫、战争,我们该为生活作什么预备?
当我们明白了这些问题,我们就知道该如何预备了?反思了这些问题,我们就知道该预备什么了?
我们如何预备我们的“油”?那就要有质量地做好我们灵性的功课:读经、祈祷、灵修、见证、爱神爱人、多做善事、远离罪恶、追求真理、践行我们的使命。
二、警醒
耶稣在比喻的结束清楚地总结了他讲这个比喻的目的——所以,你们要警醒,因为那日子、那时辰,你们不知道(太25:13)。
这是耶稣在这个比喻中要给我们的第二个教训就是“警醒”!
警醒(to be awake, to watch: — alert)!这个词的原文在新约中出现过23次,指的是:“唤醒,保持醒觉,警觉,警戒”等。
主要用在两大场合:
第一、儆醒祷告,因为不知道主何时再来(太24:42,43);
我们不知道何时面见耶稣,也不知道需要经历多大的试炼。因此,需要保持警觉,恳求圣灵的能力,恳求父神的保守。正如基督在最后的夜晚所做的,祂知道将要面对的十字架之苦,祂知道自己肉体的软弱。祂可以选择休息,因为祂十分劳累,但祂选择了警醒祷告。因为,没有客西马尼园的警醒祈祷,祂知道自己无法应对十字架的苦难。我们也要警醒祈祷,不要任由肉体的软弱操纵我们,而要警醒祷告,面对末世的征兆,人生的使命,警觉我们需要做好怎样的预备!
第二、因为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彼前5:8)。
魔鬼要吞吃的都是没有警觉的。耶稣的比喻明确告诉我们:5新郎迟延的时候,她们都打盹、睡着了。6半夜有人喊着说:‘新郎来了,你们出来迎接他!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新郎迟延”和“半夜”。
“新郎的迟延”意味着我们对基督再来的信息会产生灵性的疲劳,意识的松懈。
“半夜”是我们睡得最香,警觉最不敏感的时候。也正是最容易受魔鬼攻击的时候。
因此,我们需要警醒!知道我们必定会有打盹的时候,恳求主的保守。
警醒还意味着听道了耶稣的教训,便能唤醒我们的警觉,知道预备:补足自己的不足,除掉自己不该有的。
不警醒的人听道不会产生警觉。他们听道不行道,如同盖在沙土上的房子,遇着试探就会跌倒(太7:24-27)。
聪明和愚拙的童女,都听道了上帝的呼召,去迎接新郎。
但是,聪明的听道扎心,灵里有感动,懂得悔改,故去行道,便是预备自己了。
愚拙的听道了当作耳旁风,只会品道,不会行道;只懂神学,不懂信仰。因此,会松懈不晓得行道而预备自己。
就像法利赛人,他们知道基督会降生在伯利恒,却一生都没想过要去敬拜降生的基督。而东方的文士,虽然没有法利赛人和文士的神学知识,却懂得去寻找上帝自己。
这就是警醒和不警醒的区别,行道与不行道的区别。
耶稣在受难周特别给我们讲了十个童女的比喻,就是要提醒我们两件事:预备和警醒!
海伦凯勒在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说到:把你活着的每一天当作你的最后一天。You live every day as your last day.
我们都是迎接新郎的童女,每天都如最后一天,在迎见基督,故要“警醒预备,等候主来,做一个预备好的人”!
55523阅读
54370阅读
53515阅读
52118阅读
51866阅读
51420阅读
51364阅读
50950阅读
50606阅读
50586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