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3阅读
追寻人生的意义
-----Search for the meaning of life----
夕阳斜照着光秃的山巅;
奔雷惊起沃野上的草树;
宁静的夜色伴着河上山峰的孤塔;
古旧的城垣还保留着坚固的外廊;
远处寺院的钟声在夜空中回荡;
苦力在午后的暑热中歌唱。
蜿蜒的长江,
半掩在竹林内的寺院,
剪裁有致的苏州庭园,
还有帝王宫殿的金碧辉煌。
中国——世纪以来一直散发着她那迷人的眩惑。
然而戴德生并非为了欣赏湖光山色的瑰丽和探索这片土地的幽秘而来。他离乡背井,经历艰险的风浪,走过半个地球,是因为他相信中国人走迷了路,而且千千万万人正在毫无希望之中走向灭亡。据说中国有各种宗教,许多人士则喜谈人生哲学和政经理论;他希望为他们带来真理的信息。
在芸芸的中国学者之中,最著名的是孔子(主前551至479年)。他生于旧约以斯拉时代的中国。
孔子的时代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大概有四个特色。首先是天和神的观念。孔子本人有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认为上天赋予其使命,也会助他完成使命。中国古代典籍中也屡屡提及「上帝」,秉公义以治天下,也要求人重义轻利?
第二个特色是多神主义,有社稷之神、上地之神、厨灶之神、仓廪之神,而山川、星辰亦皆有神灵。
第三个特色是敬拜祖先,在中国人之中最为根深蒂固,几乎每户人家都有神位,象一个壁橱,上面放有刻着家中各代祖宗姓名的木牌。有钱人家的神位都镶着金边或各种的装饰。家人定时向着这些牌位跪拜,供奉香烛,和献上食品祭牲。家长去世,长子便代表家人献祭,在坟墓前跪下祷告说:「愿骨和肉回归尘土,愿魂魄寄于牌位,与我们同住!」
中国人认为敬拜祖先是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责任。他们相信借此可与灵界契合,而死去的先人能否享福,也端赖后代的祭祀。相反而言,祖宗的魂魄也有赐福和降祸的能力。此外,祭祖的礼仪亦有凝聚宗族和维系社会安定的功能。
中国古代宗教制度的第四个特征,是由称为天子的皇帝代表人民献祭,即「封禅」之礼。天子在「皇天上帝」之神位前跪地叩首,代表国家人民向天答谢并示臣伏。
孔子非常重视这些宗教传统。在他而言,神灵之事是理所当然,而人类的命运也由至高无上的神明所操纵和掌管。但他的兴趣却不在于宗教,他是一位伦理教师,具有政治理想。
孔子的学说被称为一种「基于普通常识和家常品德的功利主义福音」。对他来说,学习是为了达到进德的目的,他的目标是以古代道德的标准来改革腐败的周朝。他推崇「君子」,眨抑「小人」。「君子」就是追求道德修养,遵守社会规范的人。
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最高的品德。「仁」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教训和基督教的伦理观也有相异之处。对于伤害别人或者残害公理者,孔子不主张怜悯与饶恕,而是「以直报怨」。
孔子的学说主要是针对一部分来自统治阶层的听众,一般人还是以拜神祭祖为主。而普遍影响他们的是道教。
道教源于道家,其创始人为老子,生于孔子时代,据说稍长于孔子。道家的哲学是探索自然,但后来的道教却变成民间的宗教,与符咒、驱鬼、风水、占卜等混为一谈,在以后的数世纪,与儒家争竟。有几个朝代,连皇帝及其它统治者都深受它的影响。
汉朝(主前206至主后221年)最后罢黜百家,独尊儒学,按贤才取土,设立以儒家经典为主的官学,又立科举,成为以后千百年来中国选拔人才的标准。
汉朝之后四个世纪,才有第一位宣教士赴华传教。佛教在这时已由印度传人中国,并且传播甚速,很快成为一个势力庞大的宗教。戴德生在中国时,常遇到那些穿着黄色僧衣、剃光了头的和尚。然而佛教虽然流行,并没有取代儒、道二教,中国的宗教往往是此三者的混合体。
最后,由于科举制度的确立,成为大部分中国士人踏上仕途及获得财富与社会地位的途径。科举考试的范围,主要是儒家经典。当然,这种取人惟才的制度也有不少缺点,但大致上还算相当成功。儒家哲学在人伦关系上有极佳的理想和教训,使中国有着安定的社会秩序,也带来一定程度的兴盛和繁荣。它推动各项文学活动,也极之推崇高雅的情操、举止,以及礼仪和诗词。
在清朝(1644至1911年),中国文化开始影响及欧洲。罗马天主教的传教土把一部分儒家典籍翻译成欧州语文,他们所著关于中国的书籍,也受到普遍的欢迎。一般来说,传教士的著作流露了对中国文化的钦慕,甚至感染许多欧洲人,因而兴起了一降「中国热」。当时欧洲的洛可可式(Rococo)艺术就反映出中国的影响;有钱的欧洲人建造中国园林和庭台楼阁,在花园中种植各种中国花卉——壮丹、茶花、菊花、芍药等等;中国轿子也很流行,还有中国的漆器、香烛、茶具、中国绘画和中国式的墙纸等。
由于清朝时中西文化的交流,两个世界的接触日益频密,中国的社会也就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更因为满清统治者愈来愈腐败无能,中国正面临自古至今从未遇过的危机及剧变。太平天国的动乱正是一个例子。在这样一个变动的大时代中,戴德生怀着兴奋和希望来到中国。
音频制作:秦杰
作者:史蒂亚 Roger Steel
4303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