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如何有技巧的面对我们最难的传福音对象


上一次分享交谈是一门艺术,今天继续讨论一下?


交谈之艺术犹如双股之合绳:一股曰善识(Being Conversant),一股曰善言(Being Conversational)。

 

善识之士说话富有含意,能够从周围世界里汲取丰富的素材。这样的人知识渊博、思想深邃、见多识广。在《交谈的艺术(上篇)》里,我们讨论了何谓“善识”。

 

当你学会了解一个对话的实质内容,且晓得如何将它与国度的故事相联系之后,你所需要的也许就是提高你的谈话技巧了。“善识”,是为了理解对话,并且言之有物;而“善言”,则是要能切入对话,并且有所贡献。

 

对话,或言“聚会分享”,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参与的活动。因此,它需要保持一种平衡,使双方都能相互接受,彼此受益。我们需要了解对话中的这种张力平衡,以便找寻到恰当的平衡点,并且知道如何适时地将对话移向平衡的另一边。在一个对话中,我们需要考虑的三对张力平衡是:

 

说得过多      说得不够

过分轻松          过分严肃

              

 

 

你应该说多少?对于一个对话来说,若要有真正的分享,通常需要均衡的双向讨论。你倾听的时间应该和发言的时间一样多,反之亦然。如果你谈得太多,常常是你把交谈的焦点单独放在自己身上;如果你谈得不够的话,你所冒的风险是使听众失望。对话牵涉到某种程度的脆弱性,如果你这一方太安静的话,就使得对方包办了整个对话。

 

我应该设怎样的基调,严肃一点或轻松一点?同样地,大多数的对话都需要一定的平衡,但不一定非要等量的平衡。“轻松随意”可以以多种方式运用于对话中。当主题转换时,幽默可以起到很好的过渡作用,用来建立和善的气氛,或缓和紧张的气氛——当对话出现敌意的时候。轻松随意很有趣没错,但可能会太过头。大多数好的对话不会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生活经验里。你可能会讨论感情、希望、思想和观点等。幽默如果误用,可能会分散人们在这类“改变生命”的谈话中的注意力。但话说回来,假如在对话中你从不运用幽默的技巧,你的谈话就可能太过于强制性、使人厌烦。

 

陈述或者提问?同样,在这里有一个张力平衡点需要你在对话中去发现。“陈述”往往是揭示你自己的思想、感觉和观点。在对话中若不做陈述,别人就对你所知甚少。但“提问”是将焦点从你身上转移到对方身上的一个理想的方法,让别人分享出他们的思想和感受。一个善于交谈的人,总是努力使别人成为中心焦点。因而,他们总是乐意在分享的同时,也接受观点的输入;在教导的同时也乐意学习。

 

一个好的对话有着多方面不同层次的亲密度。随着你与别人认识的加深,进入更深层次的对话就显得重要了。在各个不同的时候,我们需要懂得如何参与闲聊、观点分享、感情分享、以及阐述一些观念、思想和问题。上述这些不同层次的交流,随层次的加深要求说者和听者都要更加的敞开。

 

我们所说的对话,常是指那些对别人长期持守的观念或生活价值观进行挑战的对话;因而,我们很容易以为没必要学习如何“闲聊”。闲聊有着三个主要功能,并在大多数的对话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闲聊能使人们轻松自在地和你在一起,然后才开启更加实质的话题。2、闲聊使你了解你的谈话对象:他们的兴趣、受过的挫折、所过的日子、何种类型的人,等等。3、在对话的某些过渡阶段,闲聊是很有帮助的,比如,在对话的开始和结束阶段。

 

 

如何引导人们认识富有深意的生活洞见?有三个对话的组成要素,或称对话的技巧,可以帮助听众领悟你所提出的观念。这三个技巧就是:倾听(或关注)、提问和讲故事。

 


 01 


倾听


如何善于听?描绘一个善听者,需要扩展我们原先的理解——不能只局限于听见和了解。我们的倾听还应当包括观察和感受、关注和回应。如此,当我们倾听别人时,我们乃是要专注于那个人。

 

MedefindLokkesmoe写道:“‘关注’(Attentiveness)乃是耶稣交通的泉源。始终积极、始终完全。倾听加留意、挑选加辨识、观察加提问、寻求乃至加上感受。

 

“关注”,会在你寻求交流时引导你。“关注”使你不但能理解说话者本身,也能理解他周围的环境和直接的处境。只有当你留意到事情是如何被表达时,你才能更好地做出爱的回应,这样的回应是考虑了对方的想法和感受的。

 

你的倾听(或关注)应同时注意到言语和非言语的信息。对方是否对讨论的话题感到厌烦或不舒服?他们的态度是理解、同意、或不同意?人们有时不愿敞开地表明自己的观点,但对于留心观察的人来说,事实是明显的。正是这一种倾听,使我们在任何情形下都明白该说什么、做什么,或不该说什么、做什么。

 

对话不是一场非输即赢的战斗。你的目标并不在于使别人信服,而是要温和地激发和挑战对方原先所持的观点。富有技巧的交谈,就像把种子深植于你所要影响的那些人的生命里,并且结出果子来,虽然并不总是立竿见影。怀着真诚的兴趣与关心来倾听,这就是最不盛气凌人的交谈方式了。

 

我们如何培养良好的倾听技巧?“它不止是技巧。耶稣的“关注”是一种修行,它是所有感官有意识的集中。”  倾听确实是一种修行,“关注”乃是出于决定的行动,而决定是由这样的扪心自问开始的:我是真的在乎与我交谈的那个人吗?我乐意探知别人的想法和感受吗?或者我只是为了找个人来听我的所思所感?

 

离开了对他人的诚挚的关心,我们的对话就变成做作和操纵。我们的关心,甚至于我们关心的能力,都是来源于我们与耶稣的关系。神通过与我们的交流来关心我们心灵的需要,明白这一点大大有助于我们释放自己,不再寻求自己的需要在每一次的对话中得到满足。基督独有的平安使我们的专注成为可能。

 

专注和良好倾听的关键是安静的心和平和的头脑。因为“倾听”需要耐心等待别人表达自己。如果你的心智放在了其它事情上面:比如,构思如何回应对方、或者想讨服务生的注意等,这时就得勒回你的注意力了。在听的时候,如果把焦点放在了别处,你就不会注意到对方说话的语调,更不要说面部的表情了。一个善于倾听的人必须训练注意力的集中——这来自于安静的心。培养这项修养的一个绝佳方法是:练习在静默和独处中的灵性修行。 

 

the Spirit of the Disciplines一书中,Dallas Willard提到了很多有关静默的修行方法。他说,在这样的练习里,当我们学会在我们的思想和言语中间造出一个内在的距离时,我们便控制住了我们的舌头。Willard将静默修行与我们的信仰对话关联起来,说:“……‘说’常常被过分强调了……静默,特别是真实的倾听常常是我们的信仰的最强大的见证。”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认识到,专注于别人也是有代价的。“好好倾听”并不总是便捷的,因此,并不总是高效的——尤其是当你想搞定某事时。“好好倾听”意味着剥夺了你自我表达的机会。“好好倾听”还意味着,既然不能确定别人什么时候想说,因而,任何时候一个不期而遇的打断都可能成为当时的优先。“好好倾听”有时是十分不便捷的。

 

 02 


提问

 

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新发现”那样令人兴奋激动了:越是长久的探索,越是令人渴望的发现,就越发令人兴奋激动。也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未解之谜”那样令人困扰:越是触及生命意义的问题,就越发令人萦绕心头。

 

朱尔斯·凡尔纳(Jules Verne)在《地心之旅》(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一书中写道:“一旦问题浮现在人类的大脑里,那答案就必须找到,不论是需要百年还是千年。”

 

“单纯提问”其价值已经被认识了好几个世纪。苏格拉底的伟大教学方法就是基于“单纯提问”之上;在耶稣短暂而又震撼世界的事工过程中,祂也倚重于提问——人的心灵因祂的提问而开始一生之久的寻求。

 

提出好的问题,其效果是“下载信息”式的对话所望尘莫及的,它能引导别人进行自我的探索。没有什么东西能像提问那样挑战现状,并且粉碎现状;揭露虚假的感知,并使听者敞开面对新的可能性。单纯的信息“下载”,人心不会被触动多少;然而,当我们的思想开始与新的可能性搏斗时,我们的想象力被点燃,我们对原有事情的存在方式开始感到不安。当我们开始提问时,所有这一切都发挥作用了。

 

你有文化偏颇吗?尽管提问是激发、挑战和教导别人的强大手段,但在不同的文化里,它并不被等量视之。在中国,“提问”没有被高举到西方那样的程度。对孔子和苏格拉底两种不同教导方法的快速比较,可以揭示要点所在。

 

苏格拉底和孔子是近乎同时代的人,苏格拉底出生于孔子死后的十年间。他们都是把讨论作为交流手段的老师;都信奉自我探索;也都留下了举世罕见的历史遗产。

 

苏格拉底的教导方法在今天的西方仍然非常流行,它基于反复的提问,而导出被视为包含在一切理性存在物之内的真理。老师提问题,而学生解决问题并拿出他们的答案。

 

孔子所用的则是另一种方法,这在孔子的许多言论里很明显:“生问……子曰……”这种方式是学生提问,导师以他的知识基础做出权威的回答。

 

东、西方的古典文学也反映了对于提问(作为学习的手段)的不同文化偏好。在《孙子兵法》里,孙子只提了3个问题;那些注释孙子言论的,提了14个问题;总共是17个问题。而在圣经《箴言》(比《孙子兵法》稍短)里,作者提了46个问题,是《孙子兵法》的3倍以上。

 

然而,我们发现,在哪一部著作里提问最多?是福音书。在大约2000节的对话里,耶稣提出了超过150个问题。诚然,有记录的耶稣的言论差不多是《孙子兵法》的2倍长,但问题却几乎是其10倍之多。“各卷福音书只记录了耶稣言行的一小部分,但包含了耶稣所提的超过150个问题。这确实出乎我们的意料,因为耶稣自称就是答案。” 

 

耶稣乐意放弃对教导过程的垄断,以便更好地满足祂所尽力要接近的那些人的需要。对于提问,你是否存在着文化上的偏颇,以致于阻碍了你效法祂这样做?这会如何影响你善问的能力?以提问为教导的手段是否削弱了你作为老师的权威性?掌握提问的艺术会如何影响你带领和教导那些来自其它文化背景的人,特别是那些来自于西方的人?

 

你或许注意到了,我们正处于一波大规模的文化迁移之中。世界正在高速地城市化和亚洲化。在这个我们称之为全球化的文化转换当中,某种热衷于质疑万事的犬儒主义已经兴起。在后现代主义文化充斥的今天,“质疑”不但具有高度价值,而且也颇为时尚,即便在中国也是。你是否注意到了在你的同龄人中存在着某种质疑现状的欣欣然感?这甚至在10年前,即远不及一代人之前,都不会发生。

 

《革命性的交通者》(The Revolutionary Communicator)一书中指出,耶稣用提问来“试验信心、温和斥责、探究门徒对祂的理解,并引导他们察验他们所真正珍视的价值。”  

 

提问而非陈述,还有哪些其它的益处?

 

§ 一个好的问题能够改变对话的焦点和方向。这是很有助益的,特别是当你一直支配着整个讨论的时候。每提一次问题,都是把焦点从你自身转移到别人身上。在一个群体讨论当中,提问也可以用来将焦点从某个支配着对话的人身上移开,或者帮助将某些比较安静或犹犹豫豫的伙伴引导到对话中来。

§ 提问能使对话的速度放慢下来,给予人们充足的时间思考这个话题,形成观点和想法。

§ 当话题需要转变时,提问能提供自然的过渡。

§ 提问将对话的支配权交给他人。

§ 通过提问,我们给听众予尊重。

§ 提问能帮助别人“从绝佳的视角来考察生活、反思根深蒂固的观念、探究未曾察验的种种动机和价值。” 

 

特别设计的提问:在对话中,提问能行使多种功能。

 

点燃想象力和激发思想。大敌当前,当随机应变。战场上的风云变幻何以预知?这是Mei Yao-chen在孙子著的《孙子兵法》里的评注,读者可以想象面对一支气势汹汹的敌军的情景。他问的是:“你如何对意想不到的变化做好准备呢?”答案是:你没法准备,必须随机应变!

 

揭示心灵。“你们说我是谁?”耶稣用这个问题来帮助门徒明白对祂所讲信息的回应。祂问的是:“你们的心在哪里?”

 

知与被知。帮助你了解对方思想、感受和观点的“提问”,和揭示你自己想法、感受的“提问”是相似的。“你的想法怎样?”、“你觉得怎么样?”、“那会让我/他/她有什么感受?”

 

挑战观念。“如果确实‘人生而平等’,那为什么有些人却被更平等对待呢?”伟大的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用这个问话来挑战原有的观念、揭示其中的矛盾。他问的是:“你们真正相信的是什么?”、“你们能在这种自相矛盾中生活吗?”

 

号召行动。“难道生命如此珍贵,或者和平如此甜美,以致需要用锁链和奴役为代价来购买吗?” Patrick Henry作为美国为独立而战的爱国者,用这句著名的问话来问听众,“你们真正珍视的价值是什么?”、“你们愿意怎么做?” 

 

澄清信息。“你理解吗?”这和“你同意吗”是不一样的。

 

澄清回应。

 

提出好的问题,能帮助人们反思他们长期抱有的观念。帮助他们看清其声称所信仰的和其所珍视的、核心价值之间的矛盾。通过问题来好好思考,促使人们自我反省一些更深入更基本的人生问题:“我是怎么想的?”、“我珍视的价值是什么?”、“我要做什么?”、“我真正要的是什么?”

 

MedefindLokkesmoe清楚地阐述道:“在耶稣提问的核心里,有一个简单而强烈的目的:去准备。有效的交流能预备你的听众。它能移开障碍、建立路标,并且给他们一个指南针。 

 

 


 03 


讲述故事


 

一位中东的君王萎靡不振、烦乱不安地靠在他的宝座上。看来,他感觉到了流言,如同春天空气里绕着粪堆嗡嗡作响的苍蝇。人们耳语相传说,国王——尽管有着公义、良善的好名声——却夺走了一位忠实战士的妻子,并下命令,使这名战士在发现这桩罪事之前遭害。不管朝臣是否相信这事,就是没有一人敢在国王面前发一声谴责。此时,一个留着乱蓬蓬胡子的老头蹒跚地迈入了朝堂,朝堂里霎时安静了下来。进来的正是令人尊敬的先知拿单。照常的问候之后,国王的眼睛微合起来、下巴绷紧了。当这位干瘪的先知从恭敬的问候转入简朴的叙述时,和缓的气氛才扫过了朝堂。“有一个农夫,他除了所买来养活的一只小母羊羔之外,别无所有。”拿单开始叙述了,“羊羔在他家里和他儿女一同长大,吃他所吃的,喝他所喝的,睡在他怀中,在他看来如同女儿

一样。“在他家附近住着一个富人,财产不可计数。他有大片的土地,养了无数的牛羊。有一客人来到这富人家里。富人舍不得从自己的牛群羊群中

取一只预备给客人吃,却取了那穷人的羊羔,预备给客人吃。国王嘭地从他的座位上站了起来,愤怒地说:“那个富人怎敢行这事?他该死!”老先知直直地盯着国王的眼睛,他的声音严厉起来:就是那人。空气颤抖了片刻,如同拉紧了的弓。国王颓然跌坐在王位,发出长长的一声倦叹。先知的话

击中了他。你可能看出来了这是关于大卫王的故事,由MedefindLokkesmoe重新改写了的。 有意思的是,先知拿单在使大卫面对自己的罪时,先讲了一个故事。他并没有直接训斥或者引用圣经经文,因为这样的交流并不如好故事更能刺穿人心。为什么?

 

与“提问”不同,“讲故事”看来有着超越所有文化的普遍感召力。想想从小学到的数以百计的成语,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假如我们对中国历代的高言大智进行取样的话,我们会发现所取到的样本大部分都是故事,而不会是简单的命题式的真理。在其它的文化里,故事也被用来作为教导的方式。想一想“伊索寓言”,有超过百个的精短故事,每一个都包含着一个寓意。西方的孩子很熟悉这些故事,正如中国的孩子熟悉成语故事一样。

 

说到“讲故事”的价值,我们只要看看福音书就明白了。在耶稣的生平记述中只记载了一次训道,但却记录了耶稣用来教导门徒的几十个比喻。

 

在交流中,“讲故事”如此有效——尤其是考虑到你的目标乃是改变生命,而非单纯传达信息——这有许多原因。故事具有普遍的吸引力,任何地方的人都喜欢听。只要有好的故事,你就有把握了,人们会听你的;这是其它交流方式远不能做到的。

 

1) 当人们在直觉、情同、或想象的层次上经历真理时,“故事”让人更容易地从理智上认识真理。通过引发想象力,“故事”能使人们感同身受地体验真理,为理智上的接受铺路。

 

2)  故事能帮助人们领会抽象的真理。想想耶稣的许多比喻;祂总是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阐释抽象得多的神的国度里的原则。祂用“土壤”来比喻人心的条件。祂谈到面包和水、丢失的钱币和迷失的羊;还谈到珍宝和田野。MedefindLokkesmoe这样描述耶稣的教导:“当祂(耶稣)提及那些抽象的真理或普遍的原则时,从来都是将这些道理与真实世界里的事物直接联系起来。”  我们怎能解释圣经中真理或公义的概念,却少了爱?不能!而命题式的真理永远不可能帮助人心认识到什么是爱,但一个好的故事却可以。当一个概念过于抽象的话,对你的听众而言极可能是无意义的。

 

3 故事”提供了一套解读新信息的框架。我们都有一套内在的框架,使得我们可以解读生存的环境以及我们的理智情感对这些环境的回应。假如我们只传给别人新的信息,却没有帮助他们建立起新的框架的话,我们言语的效果就少之又少了。新的思想与旧的思维方式是不相吻合的。而帮助人们建立新思想观点的框架,方式之一就是“讲故事”。MedefindLokkesmoe说:“纯粹的事实提供者(fact-giver),只传递了新信息;然而,最终新信息能否被保留,乃是取决于接受者的处理过程。而“讲故事者”(storyteller)所提供的不仅是新信息,还给出了如何将新信息整合进生活的一整套令人信服的框架。 

 

4) 真理“良药苦口”,故事”能为其开路。想一想先知拿单,他通过一个故事就使大卫面对最不想面对的真理。“我们都有不愿面对的问题。我们的某些观点和看法也不希望受到挑战。结果,交流就变成人的心灵最不欢迎的东西了;因为它要求自己做全面且深刻的改变。难点就在于,交流常常关乎的是——要么要求改变;要么表达了真理,却侵犯了原本令你舒坦的观念和习惯。” 

 

你或许会问:如何开始学会讲故事呢?讲些什么故事好呢?你可以先缓慢地起步,逐渐增加你的技能。在起步阶段,可以考虑运用圣经里的故事,重新包装给现代的听众。你也可以开始收集报纸里的报道,作为你日后与他人交流时可举的事例。你也可以将交谈中可能触及的问题做好分类,并按类寻找合适的事例。在开始阶段,可以试着以某个故事作为对话的开头,这样你就不用当场再想合适的故事了;同时也为你的对话定好了初始的方向。你还要开始去搜集一些有说服力的好故事,用来阐释抽象的真理——诸如爱、公义、真理和圣洁等。

 

任何人都能讲的故事,就是关于自己的故事。以你亲身的经历为例证,来说明信靠耶稣意味着什么,祂对你是何等的信实,祂如何重新定向了你的生活,赐给你生命的意义和目的。然而,Nick Pollard也提醒我们:“我们做见证时必须小心,因为见证不是福音。福音全部是关于耶稣的:祂是谁,祂做了什么,以及祂仍然在做什么。我们的见证只是福音的例证,解释耶稣如何在我们的生命里动工,但见证不是福音。此外,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乃是对方想听我的故事,而不只是我想谈我自己。 

 

学会“讲故事”并不难,只要你多练习。但有些经验是值得参考的。如果想让你的故事有一定的冲击力,既有趣又有意义,你需要记住一些要点:

 

1) 好的故事不会离题漫谈。删掉所有无关的外部细节。

2) 好的故事能帮助人们“看见”或想象所说的。要做到这一点,你需要保留所有重要细节。问自己这个细节是否属于主干故事的一部分,如果只是属于别的故事的一部分的话,就不必讲了。

3) 描述一个情景时,不要只叙述发生了什么;还要告诉大家是如何发生的、感受是怎样的。

4) 尽量制造悬念,这样等到“包袱”抖开时,你的听众会停下来,有所思考。

5) 一个好的故事能同时抓住人的心灵和头脑。

 

 

 04 


 


 

交谈是一门艺术。任何能有效影响他人的人,最终都要掌握这门艺术。本文提供了迈向“善言”的途径。运用文中所提出的三项技巧,开始去发展你的交谈能力。正如Susan Scott在她的杰作Fierce Conversations里所说的:“我们的工作、我们的各种关系、事实上包括我们生活的成功或失败,不管是渐变还是突变,都与交谈有关。没有人必须改变,但每个人必须交谈。” 立定心志,成为一个善于将身边的人吸引到人生对话里的能手吧!

 

成为一位善于言谈的人是毕生的追求。就从今天开始吧!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