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历代愿望丨009 奋斗的日子










第九章 奋斗的日子

  犹太的孩子们从小就被拉比们的条条框框所包围。他们的一举一动,甚至连生活上细微末节,都有极严格的规条约束。犹太青年要在会堂里的教师门下学习无数的规条,这些都是正统的以色列人所必须谨守的。但耶稣对这些东西毫无兴趣,他自幼就不受拉比规条的限制,独立行事。圣经是他不倦研读的课本,“耶和华如此说”常在他口中。


  耶稣渐渐明白了民间的状况,就看出社会对人的要求常与上帝对人的要求相左。人们正在偏离上帝的真道,而高举自己发明的理论。他们所遵守的传统仪式没有任何效用。他们的崇拜仅仅是一种礼节,参加的人们看不出其中所包含的神圣的真理。信心的缺乏使人们在礼拜的时候得不到平安。他们体会不到那由诚实敬拜上帝而来的心灵自由。耶稣来,是要叫人明白敬拜上帝的真谛,所以他反对把人的需求与上帝的律法混为一谈。他并没有抨击那些博学的教师们的言行举止;但当别人责备他那俭朴的习惯时,他就用上帝的话为自己辩护。


  耶稣力图用温柔和恭顺来赢得别人的喜悦。他是那么温和谦逊,以致于文士和长老们以为,他们的教训定能轻易地左右他。他们劝耶稣接受古代拉比们所传的格言和遗训,他却向他们要圣经的根据。他愿意听从上帝口里所出的一切话,但不能顺从人的发明。耶稣似乎对于整本圣经了如指掌,并阐明了其中的真义。拉比们颇以受一个孩童的教训为耻。他们声称,讲解圣经是他们的职权,而耶稣的本分是接受他们的解释。他却敢于反对他们的教训,这使他们恼羞成怒。


  拉比们深知,自己的遗传在圣经里找不到根据。他们体会到耶稣在属灵的悟性上远远超过他们。但耶稣不听从他们的吩咐,他们为此非常恼怒。既不能说服他,就去找约瑟和马利亚,将耶稣的不顺从告诉他们,这使他备受斥责。


  从很小的时候起,耶稣就独立地造就自己的品格;就是对父母的敬爱也不能使他转离上帝的圣言。“经上记着说”这句话是他的行动与家庭习俗相左的理由。但是拉比的势力使他备尝生活的苦涩。甚至在青少年时期,他就不得不学习缄默和忍耐的功课。


  约瑟的其他儿子们偏袒拉比。他们坚持,人的遗传与上帝的教训一样,应受到足够的重视。他们甚至把人的命令看得比上帝的话更为重要。看到耶稣对于真假是非辨得那么清楚,他们甚觉烦恼,竟将他严守上帝律法的作风贬为顽固执拗。他们对于耶稣应答拉比时所显示的智慧和学识非常惊奇。他从未在这些“智慧人”门下受教,但是很明显,他反过来教训了他们。他们看出他受的教育比他们的高得多。原来,他们没有理会耶稣能摘取“生命树”的果子,这知识的源头他们有所不知。


  基督并不孤傲自守,在这方面他偏离了法利赛人严格的规条,冒犯了他们。他面临的宗教已被“与世隔绝”的高墙封闭起来,成了日常生活中可望而不可及的过于“神圣”的事。耶稣推倒了这堵高墙。他与人接触时,从来不问:你的信条是什么?属于哪一宗?他为一切需要帮助的人广施他那助人的大能。他没有退居隐士的密室,以显示他属天的品质,反倒热诚地为人类操劳。他谆谆教诲人们:圣经的宗教并不在于身体的苦修。他还向众人指明,纯洁无玷污的虔诚并不限于指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场合。随时随地,耶稣向周围的人们表示了深切的关怀,并闪射出愉快、虔敬的光辉来。这一切都是给法利赛人的当头一棒;因为它显明真宗教并不在于一味的自我之中。法利赛人如此沉溺于私利,距离真敬虔实在太远了。这就惹起他们对耶稣的仇恨,甚至企图强迫他遵从他们的规条。


  耶稣努力解救他看到的每一个受苦的人。他没有多少钱可以施舍,就常常自己挨饿,为要给那些看来比他更缺乏的人一口食物。他的弟兄们觉得,他的感化力远远抵消了他们的影响。他具有他们所没有、也不想有的机智。当他的弟兄们向穷苦、卑微的人说了粗暴话之后,耶稣就去找到这些人,向他们说几句宽慰的话。对于有需要的人,他给他们一杯凉水,并将自己的食物默默地放在他们手里。耶稣既减轻了他们的痛苦,他所传的真理就随着他怜悯的善举,铭刻在他们的记忆之中了。


  这一切都使他的弟兄们大为不快。他们既比耶稣年长(见注),就觉得耶稣应该听他们的指挥。他们责怪耶稣,说他自以为比他们强;并谴责耶稣,说他把自己凌驾于他们的教师、祭司和民众的首领之上。他们时常恐吓他,但他仍一如既往,单以圣经为他的指南。


  耶稣用他无尽的爱,爱他的弟兄们。但他们却嫉妒他,对他表示坚决的不信和轻视。他们不理解耶稣的举动,在他身上有许多矛盾并存:他是上帝的圣子,却又是弱小的孩童;他是全宇宙的创造主,地球是属于他的,可是他却一生清贫;他赋有尊严与个性,却与世俗的自大和傲气迥然不同。他不追求属世的荣誉,即使处在最卑微的地位上,也心甘情愿。这就惹怒了他的弟兄们。他们不理解他是怎么能在磨难和贫困之中经常保持镇静的。他们不知道,他是为了我们的缘故才成了贫穷,使我们“因他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林后8:9)他们不理解他使命的奥秘,正如约伯的朋友们不理解约伯的屈辱和痛苦一样。


  因为与弟兄们不同,耶稣就被他们误解了。他的标准,不是他们的标准。他们既注重人,就离弃了上帝。所以他们的生活中没有上帝的能力。他们所死守的宗教仪式不能改变他们的品格。他们“将薄荷、茴香、芹菜献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义、怜悯、信实,反倒不行了。”(太23:23)


     耶稣的榜样成了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他在世界上只仇恨一件事,那就是罪。每当看到一件错误的行为,他就无法掩饰内心的悲痛。这样看来,那些外表道貌岸然,内心却注重罪恶的形式主义者,与那些为上帝的荣耀发热心的人,二者之间的对比是多么鲜明啊!因为耶稣的生活定了恶人的罪,所以无论居家、外出,他都要遭到反对。他的无私和正直,竟然受到冷嘲热讽。他那恒久的忍耐和仁慈,反倒被视为怯懦了。


  人类命运中的一切痛苦的滋味,没有一样是基督没有尝过的。有些人想要拿他出生的情况来侮辱他;甚至在幼年时,他就见到他们嘲笑的脸色,听到他们恶毒的耳语。如果他用一句急躁的话或一个难耐的脸色回答他们;如果他行错一次,向他的弟兄们让步,他就不能成为完美的模范,也就不能实行救赎我们的计划了。只要他认为对罪恶有一个可以原谅的理由,撒但就必得胜,而世界也必灭亡了。所以那试探者竭尽全力要使耶稣的生活极其难堪,好引诱他犯罪。


  但耶稣对每一项试探,只有这一个答复:“经上记着说”。他很少责备他弟兄们的恶行,但总有一句上帝的话送给他们。他常因拒绝与他们在受到禁止的行为上联合,就被他们斥为懦弱。但他的回答是,经上记着说:“敬畏主就是智慧,远离恶便是聪明。”(伯28:28)


  有些追求与耶稣在一起的人,在他面前感到平安;但多数的人却躲开他,因为他们被他那无玷污的生活所责备。青年同伴往往怂恿他与他们同流合污。他机敏、快乐,他们喜欢有他在跟前,并欢迎他随时的建议。但他们不耐烦他处事的谨慎小心,嫌他过于迂腐。耶稣回答说:“经上记着说:‘少年人用什么洁净他的行为呢?是要遵行你的话。’‘将你的话藏在心里,免得我得罪你。’”(诗119:9,11)


  时常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这么别具一格,这么与众不同?他:“经上记着说:‘行为完全、遵行耶和华律法的,这人便为有福。遵守他的法度、一心寻求他的,这人便为有福。这人不作非义的事,但遵行他的道。’”(诗119:1-3)


  当人问他,为什么不参加拿撒勒青年的嬉戏时,他说:“经上记着说:‘我喜悦你的法度,如同喜悦一切的财物。我要默想你的训词,看重你的道路。我要在你的律例中自乐,我不忘记你的话。’”(诗119:14-16)


  耶稣不为自己的权利斗争。他甘心克己,不发怨言,故此他的工作往往被弄得过于艰辛。然而他不灰心,也不丧胆。他能超越于这些困难之上,犹如在上帝圣颜的照耀之下。人虐待他,他不报复,总是耐心地忍受着侮辱。


  人们再三问他:别人恶意对待你,你为什么屈服,甚至你自己的弟兄也这样待你呢?他说:“经上记着说:‘我儿,不要忘记我的法则,你心要谨守我的诫命。因为他必将长久的日子、生命的年数与平安加给你。不可使慈爱、诚实离开你,要系在你颈项上,刻在你心版上。这样,你必在上帝和世人眼前蒙恩宠,有聪明。’”(箴3:1-4)


  自从耶稣的父母在圣殿里找到他的时候起,他的行动常使他们大惑不解。他不愿与人争论,然而他的榜样却不住地在教训人。他像是一枝独秀,傲然挺立。当他单独在大自然中与上帝同在时,那就是他最快乐的时候了。无论何时,只要有机会,他都会离开工作场所到野外去,到青翠的山谷中默想,到山边或树林中与上帝交往。清晨时分,他常在幽静的地方默想,查经祷告。他从这些静穆的时刻中回到家里,再负起他的责任,留下一个耐劳的榜样。


  基督生活的一个特点就是对母亲的敬爱。马利亚心里相信她所生的圣婴,就是那久已应许的弥赛亚。然而她不敢表白她的信心。耶稣在地上的一生中,马利亚都分担了他的痛苦。她忧伤地目睹耶稣在幼年及青年时期所受的磨炼。她既知道耶稣的品行端正,就为他辩护,因此,她自己常陷于为难的地位。她一向认为,家庭生活和母亲对儿女温慈的照顾,对造就品格是非常重要的。约瑟的子女们知道这一点,所以想利用她对耶稣的挂虑,照着他们的要求来改变耶稣的行为。


  马利亚时常规劝耶稣,要他依从拉比们的惯例,但总不能使他改变他默想上帝的作为、减轻人类或低级动物的痛苦的习惯。当祭司和教师们要马利亚帮助他们管教耶稣时,她感到十分作难,但一经耶稣提出圣经的话来支持自己的行为时,她心中就有了平安。


  因耶稣的弟兄不信他是上帝所差来的,有时马利亚在耶稣与他们之间犹豫不决,不知该向着谁才好;其实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耶稣是具有神圣的品格的。马利亚见到他为别人的利益牺牲自己;他在家里,给家中带来了更纯洁的气氛。而且他的生活如同面酵一样,在社会各阶层中起了作用。他无邪恶、无玷污地置身于愚钝、粗鲁和无礼的人中间,又和不义的税吏、放荡的浪子、无理的撒玛利亚人、外邦的士兵、粗鲁的乡民,以及杂乱的群众来往。当他看到人们劳苦疲惫,而仍被迫担负重担时,他就这里说一句同情的话,那里说一句勉励的话。他分担他们的重担,并向他们反复讲说他从大自然中学得的有关上帝的慈爱和良善的教训。


  他教训众人,要看自己是赋有宝贵才能的,如加以正当运用,就能获得永远的财富。他除去了生活中的一切虚夸,用自己的榜样教训人,每一寸光阴都涉及永久的效果,所以要爱惜光阴如同爱惜珍宝,好为神圣的宗旨服务。他从不以任何一个人为毫无价值,总是设法向每个人施以拯救之方。无论何时何地,他遇人就要提出一个适合环境与时机的教训。对最粗鲁、最无希望的人,他也设法引起他们的希望,使他们觉得有信心成为无瑕疵、无邪恶的人,能养成一种品格,以显明他们是上帝的儿女。他时常遇见落到撒但控制之下,无力逃脱他网罗的人。对这种灰心、多病、受试探而堕落的人,耶稣就要说些最温慈怜悯的话,就是他们所需要并且能明白的。


       此外,他还遇见一些与人类的仇敌(撒但)短兵相接的人。他勉励他们坚持下去,保证他们必能得胜,因为有上帝的天使在他们一边,必带给他们胜利。这些受过他帮助的人,深知这里有一位是他们能完全依靠的。他也决不至泄漏他们所吐露于他同情之耳的秘密。


  耶稣是肉体的医师,也是心灵的医师。凡为他所注意到的每一痛苦,他都予以关心。对每个受苦的人,他都予以解救。他所说慈爱的话,实为慰藉人心的万应灵药。没有人能说他行过一件神迹,(译者按:此时耶稣尚在少年时期,还未行过神迹。)但是有从他身上发出来的效能爱的医治之能,临到这些患病和受苦之人身上。他从小就这样默默无闻地为民众工作。这也就是他开始公开传道之后,有那么多人欢喜听他讲道的原因。


  从童年、青年到成年时期,基督是单独行事的;在他纯洁与忠实的生活中,他独自踹酒榨,无一人与他同在(见赛63:3)。他担负了救赎人类的重大责任。他知道人类若不在原则和宗旨上发生决定性的改变,就必全然灭亡。这就是他心头的重负,没有人能体会到,这压在他身上的担子究竟有多重。强烈的使命感驱使着他去实现他一生的大计他要作世人的光。


  ---------------

  注:耶稣的弟兄年纪比他大。《圣经》无此记述,但我们能从下列事实作出推断:

  1)
约7:3说:“耶稣的弟兄就对他说:‘你离开这里上犹太去吧!叫你的门徒也看见你所行的事。人要显扬名声,没有在暗处行事的。你如果行这些事,就当将自己显明给世人看。’”这话是老于世故者以兄长姿态讲的话,不像弟弟对哥哥讲的话。

  2)
太13:55的四名弟兄若比耶稣小,必是马利亚生的,理应负有赡养母亲的责任,故耶稣临终时无需将母亲交给约翰赡养(见约19:26)。马利亚既是继母,耶稣的弟兄们对她的感情就不如耶稣所爱的门徒约翰那么亲切了。

  3)
耶稣的弟兄们起先不信他,后来雅各信了他,虽比十二使徒晚,却受灵感写成《雅各书》。徒15:19记,他在众使徒议论割礼问题时作总结说“据我的意见……”原文是“我判断”。这说明雅各因年龄大,又是耶稣的弟兄,故使徒们让他主持会议。

  4) 希腊文同英文的brother(弟兄)和sister(姐妹)均不分大小,故 太13:56
的“妹妹”也可译为“姐姐”。但这不排除耶稣有妹妹的可能性。






整理:于姊妹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17)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