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359阅读
那天,我去快递站拿刚刚邮购的几本书。快递站的妇女说:“怎么看你经常买书啊?你买的书看得过来吗?”
我笑着反问她一年能看几本书。她说,她几年也看不上一本书,每天也就是看看微信抖音而已。她又问我在什么部门上班,当听说我在一家和文字相关的单位上班后,释然地说:“怪不得要看这么多书了。”
在这个妇女看来,读书也就是工作的需要。否则,看书有什么用呢?
这个妇女的说法并不是特例,因为在我认识的人当中,若不是工作的需要,已经没有几个人还有读书的习惯。人们已经没有了读书的兴趣。
现在读书最用功的要算是学生们。背着沉重的书包,带着厚厚的镜片,然而有多少学生读书是发自内心的渴望呢?大多数人只不过把读书当作功利主义敲门砖罢了。这从高考过后,许多学生把成堆的书籍随便抛弃或者付之一炬可见一斑。
很怀念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个时候,在公交车上,在街心公园,常常能够看到捧着一本书专心阅读的人。不仅仅是读书,在城市乡村,很多青年人成立了诗社、文学社。读书能够带来希望,就连那个时候的空气里,似乎也弥漫着朝气和活力。
一个老记者提起当年去采访一个乡村诗社。诗社的社长是一个淳朴的小伙子,家里很穷,但却用省下来的钱买了不少中外名著。中午留记者在家里吃饭时,小伙子去邻居家借了几个鸡蛋。如今的乡村青年,还有谁愿意读书写诗呢?
在城市街头,很多个体书店都消失了。走进新华书店,很难找到有份量的思想类著作,探索历史真相的书籍也很少。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摆放的大都是一些悬疑、幻想、言情类小说。
参观过一座刚刚建成的图书馆大楼,与外观的豪华气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书架上摆放的却大多数是一些流行的书籍。走到文学名著的书架前,发现里面不少名著是经过删节的改写本,真是让人汗颜。
网络书店里,不少有深度有见解的好书消失了踪影。前几天,我想在网上买一本《哲学船事件》。这是花城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一本书,通过一些流放中的学者、作家的日记和回忆录,介绍了前苏联对知识分子有计划、有系统的驱逐行动。这本定价22元的书,在大的网店里已下架,而在某些小网店里,已经被炒到数百元乃至于上千元。
我曾去过冀中平原一个严重沙化的地区。在村庄周围,一片片农田消失了,形成了一座座沙丘。风迎面扑来,沙粒打在脸上生疼。
当地老人告诉我,以前村庄周围都是高大的树木,后来那些大树都被砍掉了,土壤被风侵蚀,沙化越来越严重,终于形成了这个状况。
土地是这样,我们的精神生活不也是如此吗?当那些严肃思考人类命运的书籍消失的时候,当人们不再愿意读书的时候,我们的精神生活不正变得越来越沙漠化吗?
前几天,看到一个网友说的一段话:“(人们)在抖音、快手装疯卖傻、装腔炫富、卖弄风骚、哗众取宠,迅速让中国年轻人进入浅文化,失去思维能力,毁掉三观。甚至有可能毁掉几代人......”话虽说的刻薄一些,但却不是没有道理。
早在2000年前,耶稣曾指出心灵沙漠化的危险。祂说:“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飞鸟来吃尽了;有落在土浅石头地上的,土既不深,发苗最快,日头出来一晒,因为没有根,就枯干了;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长起来,把它挤住了。”(太13:3-7)
耶稣所描述的,不就是心灵沙漠的荒凉景象吗?在这样的荒漠里,举目四望,只能看到飞鸟、沙石和荆棘,看不到肥沃的土地,生命的种子难以生根发芽。
当人们只顾及肉体的需要,满足于生活的表层,便会活在自私和虚假里,离人类所真正需要的高贵生活越来越远。
真正的精神生活需要读书思考。若不读书,怎能扫除思想的愚昧?若无思考,怎能探寻到活水的源泉?若不把荒漠变为绿洲,怎能迎来爱和自由?
105359阅读
103623阅读
101836阅读
101700阅读
101610阅读
101563阅读
101529阅读
101313阅读
101072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