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359阅读
还记得高尔基的《海燕》吗?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到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我上初中的时候,教材上就收录了高尔基的《海燕》。后来我当老师的时候,讲过这篇课文。而今好多年过去了,教材上依然有这篇课文。
可见,这篇《海燕》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篇。
文中的海燕,教科书写的是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者。其实当初未必是高尔基的本意。
这篇散文诗写于1901年3月。这时的高尔基不仅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而且坚持思想自由和文学独立精神,反对作家成为政治权势的附庸。
十月革命后,针对新政权滥杀无辜的行为和对知识分子的迫害,高尔基予以强烈的批判。他批评这个政权惧怕舆论的阳光,反对民主,践踏起码的公民权,派讨伐队对付农民。
面对《真理报》对他的批评,他公开回应说:“你们谩骂吧,但我就是如此思考的,我从不想把自己的思想变成你们主义的附庸。”
因为他的勇敢抗争,高尔基在民众中赢得了海燕的美誉。
1921年,高尔基愤然离开自己的祖国,先在德国,后来长住意大利,一去就是十年。
俄罗斯文学史专家金雁说:“如果高尔基在国外继续坚持他的维护正义、伸张人性、抗议强权的立场,仍不失为一幕壮丽的悲剧。”然而,他的灵魂终于耐不住痛苦和寂寞,在斯大林开出的诱饵面前,高尔基乖乖的回来了。
斯大林给高尔基极高的礼遇--在莫斯科河畔为他造了一座宫殿般的豪华住所。斯大林常常到高尔基这位邻居家去,高尔基也成为唯一可以随便去见斯大林的人。
高尔基非常清楚,斯大林需要的是“能够实现他的想法而自己却不会产生思想的人。”而今,他甘愿成为一个这样的人。在自己的日记和信件里,他称斯大林为“主人”。
高尔基回国之际,苏联关押不同政见者的索洛维茨劳改营在国外被曝光。斯大林让高尔基去这个劳改营考察,以自己的见闻来驳斥国外的“谎言”。
听说高尔基要来考察,索洛维茨岛的囚犯抱着很大希望。他们希望这只勇敢的海燕能为他们发声。
当高尔基到来之后,一个关押在这里的14岁小男孩对他说:“你看见的都是假的,想知道真的吗?要我告诉你吗?”小男孩向他说出了真相。
高尔基刚刚离开,小男孩就遭到枪杀。而高尔基以海燕的名义发表文章,宣称索洛维茨劳改营的犯人生活得很不错。在这篇文章中,他还想改造人们灵魂的克格勃致以敬意。
高尔基不仅甘愿圈养自己的灵魂,还主动向斯大林献策,成立苏共统一领导下的苏联作家协会,把作家们的思想都圈养起来。
有人讽刺说,高尔基这只“海燕”已经变成了一只诱捕不同观点野鸭的家鸭了。的确,此时的高尔基连他曾经讽刺过的海鸭也算不上,只能算一只绕着主人膝下打转的家鸭了。
高尔基没有像陀思妥耶夫斯基、阿赫马托娃、索尔仁尼琴等作家一样,宁可忍受种种打击和痛苦,也绝不放弃自己的信念。他们以独立而勇敢的思考,为世界文明史做出独特的贡献。
“那等候耶和华的,必从新得力。他们必如鹰展翅上腾,他们奔跑却不困倦,行走却不疲乏。”(赛40:31)
越是在恶劣的环境中,勇敢的灵魂越是像雄鹰一样展开翅翼。他们相信在风暴之上,是至高者辽阔而宁静的怀抱。
高尔基的悲剧在于信仰的缺失。这样的灵魂难以面对诱惑和风雨,只能躲在强权的阴影下面,像鸭子一样唱一些虚假的颂歌罢了。
105359阅读
103623阅读
101836阅读
101700阅读
101610阅读
101563阅读
101529阅读
101313阅读
101072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