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354阅读
最悲惨的人生,莫过于被上帝“任凭”
在基督徒的信仰生活中,是否常常听到这样的话:“我觉得上帝是这样的……”,“我觉得耶稣基督不会那样的……”诚然,真实的信仰经验是不可或缺的,但在这么多的“我觉得”中,真的每一个都符合圣经吗?
更糟糕的是,当我们的信仰被各种不同的“我觉得”所限定,是否是被上帝“任凭”的结果呢?今天路德和加尔文的分享,便是来回答上面的问题。
1、
何为不把上帝当作上帝
因为,他们虽然知道上帝,却不当作上帝荣耀祂,也不感谢祂。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将不能朽坏之上帝的荣耀变为偶像,彷佛必朽坏的人和飞禽、走兽、昆虫的样式。(罗1:21-23)
这段经文的主题是「不把上帝当作上帝荣耀祂」。路德和加尔文都指出,这个罪的本质就是拜偶像。路德首先指出其问题所在,是「把上帝当作一个像的形状」(the likeness of an image),从而他们并没有敬拜上帝,而是拜自己心里作的铸像。
在路德看来,这里陷入「拜偶像」的原因不是「敬拜」这个动作本身,而是「敬拜的方式」。因此,他发出了一个时至今日仍然值得我们警醒的呼声:「有多少人拜上帝不把祂当上帝,而是把祂当作自己想象的上帝?」
路德的警告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普遍,我们「无视自己应该做的」,却按照「自我的选择」敬拜上帝,并且同时相信这位上帝是关心我和我的一切。
路德说,如此你相信的「上帝」是「藉着上帝的诫命显明祂自己的那位以外的神」,因此你便将「上帝的荣耀」变成想象和自己幻想的一个形状。
加尔文基于上文对「上帝永恒性」的阐述,批判这类拜偶像的人不拥有对上帝正确的观念,或不承认上帝的属性——即「上帝之永恒、能力、智慧、善良、真实、公义与怜悯」。当人们枉顾这些上帝亲自启示的属性,且以祂为「空幻的想象」,就是在抢夺上帝的荣耀了。
加尔文将这种「拜偶像」的原因归结为人们对理性的自负。在他看来,所谓将「思念变为虚妄」,就是因为人们「离弃上帝的真理,转向他们自己理性的虚幻,然而这个理性是毫无分辨力且又非永久性的。」
与此同时,所谓「自称为聪明」,也不仅仅是针对世上的哲学家或伟人而言,乃是针对每一个人。他说:「没有一个人不是按照自己悟性的概念来理解上帝的尊严,都凭自己的理性来认识上帝。这种僭越的态度那是与生俱来的……从母腹而出的。」
路德和加尔文都认为,这种「不把上帝当作上帝来荣耀」的行为,是注定要把人引入灭亡的。不过,路德根据上下文总结了「灭亡」的四个阶段:
不感恩或忘恩负义(ingratitude or the failure to be grateful),路德称这种人为「自满」,高兴收到礼物却忘记送礼物的人,仿佛不是收到的一般。
虚空(vanity),这种虚空来自于「人用自我和一切受造之物喂饱自己……且只为自己的荣耀、喜悦和好处而寻求」。
受骗的盲目(deluded blindness),基于上面一点,沉溺于虚空的人,注定在思想上变成一个盲目的人,在无知中找寻一切所需。
对待上帝落入错误之中(to be in error toward God),即下文保罗提到的「他们既然故意不认识上帝,上帝就任凭他们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罗1:28),路德认为到了这个阶段就是最糟糕的了。
2、
上帝“任凭”我们意味着什么?
所以,上帝任凭他们逞着心里的情欲行污秽的事,以致彼此玷辱自己的身体。(罗1:24)
「任凭」这个词是理解这段经文的关键,这个词通常出现在上帝审判的经文中,按照一般的翻译,可以理解为「弃绝」(give up)。
然而,根据「任凭」的希腊文「paradidomi」,这个词在新约中更多的表示「移交」(deliver),比如「要把这样的人交『paradidomi』给撒旦」(林前5:5);「这一切权柄、荣华我都要给你,因为这原是交付『paradidomi』我的…」(路4:6)等,以及「背叛」(betray),比如「那将要卖『paradidomi』耶稣的加略人犹大」(约12:4);「那卖『paradidomi』我之人的手与我一同在桌子上」(路22:21)[1]。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任凭」这个词的内涵里,表达出某种「定意……做……」的意思。在加尔文的理解中所谓「任凭」,就是「上帝不但许可人堕落罪中,还准许他们这样作,而且祂也藉着公正的审判来处理安排一切的事,以致他们由自己的私欲和魔鬼的引诱导入疯狂的愚昧中」。
路德则用了更加强烈的语言,指出「与其说『任凭』是上帝的一个许可,不如说是上帝的一种指派(commission),一个命令(command)」。
他特别引用了一段旧约经文,在王上22章22节主对去引诱以色列王亚哈的谎言之灵说:「这样,你必能引诱他,你去如此行吧!」,接着「现在耶和华使谎言的灵入了你这些先知的口……」。类似的描述在撒下16章10节也出现过。
关于「上帝任凭」的原因,则是与「逞着心里的情欲行污秽的事,以致彼此玷辱自己的身体」有关。路德和加尔文都强调经文中的「心里」这个词乃是犯罪的关键。
加尔文说:「若当我们的心任其自由的时候,能产生何等的结果!」加尔文警告,「印刻在我们身体上的污秽、羞辱的痕迹,是深而不可消除的」。
路德更是根据上下文及其他相关经文(林前6:9;林后12:21;罗1:26-27),指出玷辱身体包括违反自然的滥用。他特别使用了一个有名的比喻:「好像金器用来装名酒才算高贵的用途,若装了粪便或脏东西就被玷污了。」
与此同时,路德特别在注释的最后给予了年轻人一个教牧原则:「若心中没有热爱上帝的心,而任心自由驰骋在外,对上帝毫不在意,他根本不会是一个贞洁的人。一个人要么靠肉体活着,要么靠灵活着,他的肉体或灵魂二者一定要有一个在燃烧。
若要胜过肉体的激情,再没有比用热切的祈祷来逃避或避免它更加妥当了。一旦灵魂充满火热,肉体很快就会冷却下来,反之亦然。」
3、
上帝“任凭”=上帝定意“罪恶”?
按照路德和加尔文的理解,如果上帝「任凭」罪恶发生,乃是一个特别的许可,甚至是命令的话,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上帝定意邪恶或罪吗?或者说上帝是罪恶的原因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加尔文指出,「任凭」常常遭人曲解,仿佛「我们是由于上帝的许可而被引入罪中」,甚至撒但成了「上帝愤怒的使者,身披武装来执行审判者的命令」。显然这种理解的不对的,正如加尔文所言,这么认为的人高看了上帝的残忍,更高看了自己的无辜。
对此,加尔文并未给出太多的阐述,只是根据圣经的教导指出,「上帝决不是犯罪的原因,犯罪之根是永远在罪人自身」。因为「以色列啊,你毁灭了你自己(自取败坏),但惟在我里面才是你的救援」[直译自杨氏直译本 R. Young's Translation](何13:9)。
在同一主题上,路德则展开了长篇大论,这主要是由于此问题属于神义论(Theodicy,即世界充满苦难或罪恶,那么上帝何以是公义的)的范围,而这是中世纪神学争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即使考虑到《罗马书讲义》当时的针对人群是维滕堡大学的神学生,路德仍然在讲授神学论述后,强调「在处理类似最深奥的神学问题时,只能在专业的圈子内来谈,不能在思想简单、没有经验的人前谈论,因为他们只能喝奶,而此种问题属于浓烈的酒,只会让他们栽进亵渎的想法中」。这个谨慎的劝勉值得在互联网时代的牧者深思。
对于平信徒,路德主要强调了以下几点:
「任凭」的意思,不是上帝命令人去犯罪,而是上帝收回祂给人们的帮助,即丢弃那人,使他无力抗拒魔鬼,从而魔鬼便藉着上帝的吩咐和旨意而采取行动。
上帝「任凭」的理由,不是为了定意罪恶,而是为了定意良善。上帝许可人为罪所胜,是因为罪恶是上帝最恨的。那么「把某个人交付上帝最恨恶的手中,乃是最大的严厉」。
上帝根本不要人犯罪,但祂容让罪发生,使满面蒙羞的人被罪辖制,不是为罪的缘故,而是为了报应和处罚。因为人犯罪,并不是为了罪本身,而是为了「追求自以为的善」。那么上帝定意罪,更是为了上帝自己所定意的善,即处罚罪恶而彰显的善。
「受制于恶毒的罪或陷入其中,是一件痛苦的事」。上帝藉着让人品尝痛苦,知道离弃上帝并从其而来的良善的结局。路德说:「罪,或说与罪相连的羞辱,其本身就是处罚!」
因此,我们必须说「照着上帝的旨意和美意,祂不使一些人称义,为要藉着他们,在选民身上彰显更大的荣耀」,祂定意这样,乃是为要「使善可以在邪恶对照之下更明亮地闪耀出来」。
整理人:恩典ing
105354阅读
103615阅读
101833阅读
101698阅读
101606阅读
101562阅读
101527阅读
101312阅读
101068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