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344阅读
圣书故事,是圣书人物的故事、作者的故事、上帝的故事三者的结合。那么,如何创作圣书故事呢?创作过程中,又该注意什么呢?
此文是学员对W240《圣书故事书写课》课程的回响,想要了解课程,请查看文末课程图片。
人的想象力与生俱来。然而在基督教历史上,想象力从启蒙运动时期开始遭受攻击,成为教会里沉睡的巨人。人们唯恐把其叫醒后就驾驭不住,令信仰娱乐化。
然而,想象力可以滋润贫瘠的大地。像孩子般丰富的想象力常令人赞叹不已。想象力需要被释放,被神洁净,我理解这就像放风筝一样。真理是握在手中的线轴,想象力是那翱翔在天的风筝,而作者的心就是连接在线轴和风筝之间的线。想象的风筝飞得越高,属灵的心和视野就越被开拓;只要不脱离真理的线轴,风筝就不会断线、偏离,甚至迷失。
圣书故事创作,是丰富圣书的故事,而非改变圣书故事。圣书故事不能代替研读圣经,而想象力就如时光机一般,载着人重返圣书现场,代入圣书人物,感受他们的感受,体会圣书的丰富。此番品味之下,属灵胃口更被大大打开。
我想象着不同的人物在当日处境中可能经历的挣扎,他们的形象、故事不再扁平化,救恩不再只是公式和口号,而是化作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故事,与我的生命回应并发生联结。对于生命的体认,更是多了一份同理心和共情力。
圣书,在英文中被称为The Good Book。它就如宝藏一般。在课程中,当想象力的风筝飘向广袤的天际,圣书中的人物和故事就跃然纸上,变得立体、丰满。透过想象力,这本“Good Book”就如置于放大镜下的宝石,纹理变得更为清晰,更加熠熠生辉。
我仿佛搭乘一台时光机,重回圣书现场,与圣书人物相遇,感受他们的血泪与挣扎。几千年前的故事和我们如今的处境遥相呼应、发生联结。故事人物的挣扎,也是我们的生命挣扎。
例如最后一课的作业,根据安排,我要从患血漏妇人的角度来书写她与耶稣之间的互动故事(经文见马太福音9:18-26、马可福音5:21-43、路加福音8:40-56)。
在信仰生活中,我向来知道血漏妇人的信心被称为大,而在书写预备过程中,我通过完整查考三章福音书的经文,查阅利未记中关于血漏的诫命,再结合血漏妇人当时所处的环境、风俗,从而更深刻地感受到血漏妇人12年来所经历的痛苦、孤独。
她在遇见耶稣之前那糅合了无助、坚持、盼望于一体的挣扎,以及去摸耶稣衣裳繸子那一刻犹如绝处逢生的全然信靠。随之也渐渐想起了自己生命中经历过、聆听过的关于绝境中信靠的故事。
这番写作之后,血漏妇人这得救的信心已不仅是解经书告知的结论,更是一番有血有泪的生命历程。这位血漏妇人,不再是只有寥寥数语记录的女性,而是在我心中成为一个有名字、有性格特质的人。
创作过程中,我首先更深地感受到来自圣书话语的安慰和力量,从而希望借着我的笔把这种安慰和力量传递出去。
创作的过程,也是读透人心与人性的过程。圣书这个宝藏在故事的呈现之下,绽放出真理之美、文学之美、艺术之美。
我们该用什么语言去阐述我们的信仰呢?教义语言还是故事语言?
课程中分析了教义语言和故事语言的区别。其实两种语言缺一不可,一旦缺失其中一项,信仰和想象力都会受伤害。
只是,当今信仰语境中,教义普遍被使用,故事却仍旧缺席。故事有其独特的魅力,在文化和人心的土壤中播种。
就像我读大学时,在电影鉴赏选修课中看过的经典名作《宾虚》《第七封印》,西方文学课程介绍的《天路历程》《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信主后我才更深刻地明白到,原来文学艺术的载体可以令信仰在这个世代产生经久不息的影响。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用故事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圣书瑰宝展现于世人面前呢?就如莫非老师所说,用故事向文化的深渊下战帖,净化这个世界。
每一个故事,都是“圣书人物的故事、作者的故事、上帝的故事”三者的结合。重回圣书现场的时光之旅启发了我,一名为神书写的作者,不仅要进入故事、创作故事,更要活出故事;把每一个生命小故事,融入进神所书写的大故事之中。
神的故事、圣书的故事,也是你我的故事,是神在这世代书写的故事。甚愿我能以此生读透这些故事,更在这个世代中,把圣书故事活回来。
你也愿意写出圣书的丰富故事,活出上帝所书写的故事吗?
作者简介
吴蕴翀
曾经的媒体人,现在的公关传播工作者。从事教会文字侍奉八载,现于教会负责宣传事工。于2019年开始接触创文。
整理人:恩典ing
105344阅读
103605阅读
101821阅读
101691阅读
101597阅读
101554阅读
101519阅读
101306阅读
101064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