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维的囚徒》一书中,美国学者伊莱恩讲述了发生在母亲身上的一件事。
她12岁的那一年,有一天正在帮街对面的一位女士照看小孩。那位女士转过身来对她说:“你的母亲正在经受痛苦的折磨。”
看到她脸上一副困惑的样子,那位女士赶紧又补充了一句:“不,不,你不懂。”
伊莱恩当年的确不知道,她的母亲被诊断出癌症。但她的父母怕孩子们担忧,向孩子们隐瞒了这件事。
就像那位邻居所说的,伊莱恩从母亲的脸上,察觉到恐惧和忧虑。但在她的印象里,母亲很快就走出阴霾,重又变得乐观起来,一如既往地细心照料家庭,呵护自己的孩子们。她脸上的微笑就像阳光一样,重新照亮了这个家庭。
从那时候起,母亲又活了14年,把自己的孩子抚养成人。
伊莱恩回忆起这件事的时候,心怀感激地说,母亲把注意力从癌症转移到更为重要的事情上,比如爱她的孩子。
如果这位母亲沉溺于对癌症的恐惧,恐怕不会活这么久。她在恐惧中意识到还有比恐惧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这让她走出困境。
后来,伊莱恩和她的丈夫、心理学家佩塔克斯合作,写出《思维的囚徒》这本书。这本书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集中营,每个人都会成为情绪的囚徒。若想突破囚禁获得自由,必须寻求生命的意义。只有生命的意义,才能让人重获自由。
这本书还提到另一个人物克里斯托弗.里夫。他曾因在1978年的电影《超人》中扮演男主角而名扬天下。他不仅喜欢帆船,而且在骑马、滑雪、滑冰、网球方面都技艺精湛。
正当前途一片光明时,克里斯托弗不小心从马上摔了下来,曾经的超人变成了四肢瘫痪的残疾人。
人们认为他会变得一蹶不振,没想到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不仅活了下来,而且活得很好。他不仅在家庭里依然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而且为美国和全世界成千上万脊柱损伤患者代言,为他们筹集资金,向陷于困境的人们伸出热情的援助之手。他并没有放弃演艺事业,不仅自己担任导演,还在1998年重返银屏。他的自传《我还是我》成为畅销书。
克里斯托弗在自传中写道:“灾难降临时,你很容易为自己感到伤心难过而忽略周围的人,但是只有你的人际关系才能帮助你摆脱痛苦。所以,摆脱痛苦或困扰的方法是,多关心你的小孩需要什么,你青春期的孩子需要什么,你周围的人需要什么。虽然这么做很困难,你需要常常强迫自己去这样做,但这是摆脱困境的方法,至少我发现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思维的囚徒》这本书深受另一本书的影响,这本书就是奥地利医生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本公众号曾介绍过弗兰克尔和这本书)。
二战时期,身为犹太人的弗兰克尔被关进纳粹集中营里。尽管活在虐待、折磨以及死亡的威胁里,弗兰克尔还是坚持发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弗兰克尔看到集中营里有这样一些囚徒,自己活得很艰难,但却总是给别人带去安慰,把自己仅有的一点面包送给眼看就要饿死的人。他在自己的书中写道:“这样的人或许屈指可数,但是他们足以证明,生活的艰难和困苦虽然可以剥夺人类的一切,但唯独剥夺不了人类最后的一点自由。”
在集中营里,纳粹没收了弗兰克尔第一本书《医生与灵魂》的手稿。在纳粹眼里,对于这些随时可以处死的囚徒那里,文明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但弗兰克尔却想方设法,把自己的注意力从恐惧转开。在寒冷的烂泥地里干活时,他想象着和妻子在温馨的灯光下相聚的情景;在遭受看管人员训斥的时候,他想象着在教室里给学生上课的情景;在照亮森林边缘的晚霞上,他看到了来自更高国度的美。
弗兰克尔用从集中营办公室里偷来的纸,坚持把《医生与灵魂》这本书又偷偷地写出来。
正是对生命意义的追寻,让弗兰克尔坚持到最后。他迎来了解放,写出了30多本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誉为“美国十大最有影响力的书之一”。
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这个世界有远比恐惧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爱。爱是人类终极目的,能胜过一切忧虑和恐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