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心理】心灵医治之旅---爱与依附形态



一、给孩子充份的爱

  成人婚姻爱情关系中最深的爱与恨,大多与他们小时原生家庭中的依附型态有关。在生命中每个人迟早都会问一个重要问题:“我值得被爱吗?在危难时,你会在旁保护我吗?”一个孩子,若能从小“经常”地,与“一致”地得到父母“适切”爱的保证,他就能逐渐发展出“安全”之“依附型态”。然而如果对上述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孩子就发展出三种“不安全”之“依附型态”。这些藉外在人际经验在幼儿脑中定形之神经网络,就像是人际关系的DNA一样。实证研究在经过长期追踪之后也发现,孩子在十八个月大时所呈现的依附型态,可以预测到他十八岁成年以后人际互动的依附型态。现在让我们来探讨,这四种依附型态可能会如何呈现在成人互动与亲密关系之中。

  “安全型”(Secure Attachment):

  由于从小得到充分的爱,“安全型”的孩子对外在的世界有安全感,对人也发展出“我有价值,你有价值”(I am OK, You are OK)的态度。

  娶到或嫁到“安全型”的人是非常有褔的。“安全型”的人有下列特征:

  1. 由于从小得到充分的爱,他们很容易就喜欢别人,信任别人,对别人所说的,所做的容易抱着正面,肯定或赞赏的态度,不太会轻易误解别人,猜疑别人。

  2. 由于他们有充分的安全感,碰到挫折与困境时,他们较会疏导自己情绪,自我抚慰并自我鼓舞。

  3. 由于他们有健全的“自我感”(Healthy Sense of Self),他们较能接纳差异,容许别人“做自己”。换句话说,当别人意见、感觉、偏好、做事方式与他们不同时,他们心理不会觉得受威胁,也不会动不动就看别人不顺眼,强逼别人改变,要别人跟他们一模一样,心里才觉得安全,舒畅。

  4. 由于从小得到充分的爱,他们较能为自己的情绪需求负责。他们较不自我中心,也较能体谅别人的心理需求。当爱人需要亲密感时,他们较不会因自己当时需要心理空间而把爱人推开。当爱人需要空间时,他们也较不会因自己当时心中寂寞而强求爱人留自己身边。

5. “安全型”的人心理上较有弹性,也较有创意。每个人的心理大体可分为“父母”,“成人”,与“孩童”等三种心理状态。例如,看到一只又冷又饿,可爱又可怜的小狗,会唤起我们“父母”之心理状态,想去照顾,保护它。一个好玩的游戏会带出我们的“童心”(“孩童”之心理状态) 等等。人间的爱情关系像极了婴儿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例如,笔者在临床上常见从小被父亲拋弃或漠视的女孩,长大后疯狂地爱上年纪有差距,身具父亲形象,能照顾她的男人。然而,人的需求是会改变的。当她被保护的需求 (“孩童”之心理状态) 得到满足以后,她开始需要空间去发展她心中“父母“或”成人“的部份。此时,如果她先生心理不安全,无法做相应之改变,继续以他内中”父母“之心理状态去管她,控制她,逼她继续停留在小女孩的心理状态中,他们的婚姻就会产生危机。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伴侣有时是最疼他的父母,有时当最可爱的小孩与玩伴。”安全型“的人有弹性,有创意,较能满足双方的需求。与“安全型”的人相处,是相当愉快的事,他们情绪稳定(却不僵化),容易看到别人的好处,不占人便宜,更不吝于真心赞赏别人,所以愈常与“安全型”的人在一起,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心理也可以变得较健全。因为“安全型”的人容昜给爱,所以自然地别人也回报很多的爱,造成良性循环。

“不安全依附型态”之形成,不是个人的错。如果能选择,每个人都希望能有个充满了“适切”之爱的成长环境。好消息是如果我们有自知之明,能觉察到自己先天不足,身具“不安全依附型态”,人人都可借着后天的努力,使自己逐步趋向“安全依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三种“不安全”之“依附型态”,笔者己见到许多人在迈上心灵医治之旅后,从亲密关系中寻获人生之幸福。


二、寻找自我内在的需要

  爱情关系像极了亲子关系。成人在婚姻爱情关系中的依附过程,与婴儿和父母之间的依附过程完全一致。在生活中遇到危难时,爱情就受到最大的考验。情人间在潜意识中会互问对方: “在我需要帮助与保护时,你会在我身旁吗?除了人在之外,你的心也会在吗?你会像慈父或慈母一般在情感上呵护我、支持我吗?”如果对上述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爱人就成为我们心灵上“安全的家”(Secure Base),让我们有信心与勇气可以出去闯天下,知道当我们在外碰到风浪时,可以随时回到这个心灵上“安全的避风港”得着慰藉。

  心灵的避风港

  正像婴儿一般,情人之间也会因害怕失去对方的爱而焦虑,需要不断寻求对方爱的保证来维护这“心灵之家”的安全。当这份爱受到威胁时,我们也像婴儿一样,需要接近所爱的人 (proximity seeking),用成长过程中所学会的方式,要求爱人给予爱的保证。如果爱人能“敏锐”而“贴切”地回应我们的需求,则不管过去受了多少伤,都能因爱人为我们重建这心灵上“安全的家”而渐得医治。反之,如果这些“爱的邀请”不断被漠视,我们很容易像婴儿一般初而抗议,终因绝望而变冷漠,失去与那最珍贵心灵上“安全的家”紧密相依之亲密感。

  爱情关系中所遇见较大的挣扎,大多与双方从小养成的“依附型态”有关。前文提及实证研究发现孩子在十八个月大时所呈现的依附型态,可以预测到他十八岁成年以后人际互动的依附型态。了解这四种“依附型态”可以帮助夫妻与情侣迈向医治之路,为对方重建心灵上“安全的家”。

  前文已谈过“安全型”,现在让我们来探讨不安全型“依附型态”:


  “逃避型”(Avoidant Attachment):

  由于从小所受的心理创伤,“逃避型”的孩子对外在的世界没有安全感,对人也发展出“我有价值,你没价值”(I am OK, You are not OK) 的态度。“逃避型”的孩子长大之后倾向对人“保持距离,以策安全”。他们很难信任别人,也不敢靠着别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这是因为他们从小学会了!别人无法或不愿意花时间与精力来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为了保护自己不再失望或受伤,最安全的方法,就是完全靠自己,一切都自己来做。

  “逃避型”的另一个特征是他们习惯保持相当大的心理空间。当别人想与他们亲近、拉近心理距离时,常会引起他们的心理焦虑。当别人有需求,想对他倾诉心中难处之时,他们往往觉得不耐烦,认为别人是弱者。也许因为他们小时有需求之时被忽视、曲解,或被羞辱,痛苦经验被“内化”(Internalized) 的结果,他们较见不得别人有需求,有软弱,因这些可能触发他们深埋心底从未处理的伤痛。为了避免让这些“弱者”挑起心中的不安全感,他们比较容易相信“好汉打落牙和血吞”这类的思想。他们重事过于重人,重行动甚于了解感受。长期压抑的结果,他们往往不清楚自己的感觉,对别人内心的情感世界更是不了解,妨害了社会与家庭中亲密关系之建立。

  “逃避型”的人中间还可以分成三种“类型”:


  甲:高傲自恋型

  高傲自恋型的人有下列几个特征:

  1. 过度膨胀的自我感,喜欢夸大自己的成就,认为自己远远胜过别人。

  2. 要活在别人的赞美与掌声之中,所到之处都要别人高举他。

  3. 经常幻想着自己极度成功,享有莫大的权力与声望。

  4. 相信自己是个绝无仅有的天才,而唯有世上那些权位、能力、声望极高的人才能了解他、赏识他。

  5. 非常嫉妒那些成功的人,也幻想着别人羡慕他的成功。

  6. 对任何批评都极度敏感,极易恼羞成怒,记恨在心。

  7. 常利用、操纵别人来满足自己的利益。

  8. 没同情心与同理心,看不起弱者。


  乙:离群索居型

  离群索居型的人有下列几个特征:

  1. 孤芳自赏,但不像“高傲自恋型”那样需要别人的赞许和掌声。

  2. 认为别人都不可靠,以能自给自足为荣。

  3. 缺乏同理心,不了解情绪与自我的内在情感世界。


  丙:完美主义型

  完美主义型的人有下列几个特征:

  1. 对己对人都有极高标准,对事情总是不满意,不断批评,要别人改进。

  2. 不太能分工把事情交给别人做,因老是觉得别人不行,做不好。

  3. 喜欢刻板的规章与公式,没有弹性,要求每人都照章行事。

  4. 自己心里充满焦虑,唯有当事情做得完美,得到上司或大众赏识时才得到短暂的舒怀,然后立刻又投入更难的任务。

  5. 不太有温情,不能自然地赞美别人,表达真情。

  这一型态的人常有标准极高、严苛批评的父母。若孩子得95分,父母只注意到没得的5分,叫他改进。唯有在事情做得完美之时,才能得到父母短暂的称赞。一般来说,这类的父母也不太懂得表达情感,更不太懂得亲吻、拥抱等表达爱意的重要性,难怪子女成长之后跳不出完美主义之煎熬。


  心灵得医治

  以上三种型态共同的特色,是他们坚强冷漠独立面具之后那颗空虚寂寞忧郁的心。他们较容易以酗酒、赌博、性成瘾或工作狂来填补匮乏的亲密感。幸而,只要能觉醒,看到自己内在的需要,都可走上医治之旅,为自己与亲人再创幸福。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0)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