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386阅读
“如果看到有人溺水,即便你不会游泳,也应该努力去救他。”
父亲临终前,对着7岁的艾琳娜·森德勒(IrenaSendler)说了这样一句话。
22年后,当她站在犹太隔离区的高墙之下,望着墙顶带刺的铁丝网,听着纳粹士兵的粗暴吼叫,体会到那一份份真实的惶恐与无助时……
她想起了父亲的话,并用行动勇敢做出了回应:
她是一个籍籍无名的护士,却在纳粹眼皮底下,偷偷救出了2500个犹太孩子;
她是一个年轻柔弱的女子,却在秘密警察打断双腿的酷刑中,依旧守口如瓶;
她是一个值得铭记的英雄,但往后54年间,被“死亡”的她,没有人记得她是谁,又做了什么…
01
她冒死从纳粹手下
救出2500名儿童
关于她的信息却是空白!
1999年,美国堪萨斯州的一间教室内,历史老师诺曼(Norman)宣布了“国家历史节”的竞赛项目课题:
“历史中的英雄”。
班上的4个女生:14岁的梅根(Megan)、伊丽莎白(Elizabeth)、杰茜卡(Jessica),以及15岁的莎柏瑞娜(Sabrina),决定组队参赛。
在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之后,这几个中学生把研究方向定在了纳粹大屠杀的那段历史。
得知她们的主题后,诺曼老师递给她们一本1994年3月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在这本书中,她们意外地看到其中一段简短的报道:
“另一位辛德勒——艾琳娜·森德勒于1942-1943年期间,从华沙的犹太人集中营救出2500名儿童。”
这没来由的一句话,着实让几个学生摸不着头脑。
就连她们的老师,也认为或许是印刷出了问题,把250印成了2500。
而他们得出这一猜测的依据是:
“辛德勒才救了1100名犹太人,如果她救了2500名,不可能我们连她的名字都没听过吧?”
不过他们并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先上网搜了这个名字。
让他们失望的是,在他们把全世界的网络都翻了个遍后,只查到一条与她有关的资讯——“犹太正义基金会”。
她们立马给对方发了邮件,急迫地想要验证数据的真实性。
在基金会随后的邮件中,她们被告知“2500”这个数字是无误的,但其余相关的信息,对方也无从知晓。
“既然相关信息空白,我们何不就来调查艾琳娜?”
几个学生一拍即合,接下来的几个月,她们拿出了自己全部的课余时间和周末跑到档案馆、图书馆查找二战的相关信息。
同时,她们甚至还细细搜寻了二战纪念碑的所有名单,试图找到有关艾琳娜的蛛丝马迹。
在她们锲而不舍又异常艰辛的探寻中,一段尘封的历史,终于一点一点向世人揭开了自己的神秘面纱……
02
“如果看到有人溺水,
即便你不会游泳,
也应该努力去救他。”
1910年,艾琳娜出生在波兰华沙一个基督教家庭。
她的父亲是镇上唯一的医生,以尽心竭力救治病患为终生追求。
她的母亲则是个温婉善良的家庭主妇,陪着艾琳娜一起谈心、祷告是母女俩的日常。
由于诊所与波兰最大的犹太人居住区相距不到15英里,加上其他医生把他们拒之门外,这让父亲的诊所中,聚集了很大一部分的穷人和犹太人。
小时候的这段经历,使得艾琳娜自小就对犹太人和弱势群体并不陌生。
而父母也时常告诫她:
“对人的尊重和爱,应该超越任何种族和社会地位。”
艾琳娜7岁那年,当地斑疹伤寒爆发,许多医生和当地的民众因怕伤寒感染,纷纷拖家带口逃离,只有他的父亲不顾安危,还在四处奔波救治伤寒病人。
不幸的是,在救治病人过程中,她的父亲也意外感染。
临终之际,奄奄一息的父亲把女儿艾琳娜叫到楼梯口,不许她靠近,并对她说道:
“如果看到有人溺水,即便你不会游泳,也应该努力去救他。帮助别人,应该是你每天发自内心的感动。”
就是这样一句话,加上父亲舍己救人的精神,足足影响了艾琳娜一生之久。
后来,艾琳娜进了沙华大学攻读波兰文学。
在此期间,一些大学推行的“犹太分离政策”,令艾琳娜极为不满,她站在犹太同学的身边,向学校辩护、抗争。
及至当她看到一个犹太女生被人抓住头发,从楼梯一层一层往下拖的时候,她愤怒地撕毁了自己区分与犹太学生的等级证以示抗议。
她的这一“非明智”之举,也让自己背上了延缓3年毕业的代价!
好不容易从大学毕业了,她并没去当文字工作者,而是在父亲遗愿的感召下,去当了一名护士和社会工作者。
03
她以护士身份为掩护
敲响了犹太人的家门
1939年9月,纳粹德国发动“闪电战”攻占波兰华沙。
纳粹占领城市后,犹太人的处境每况愈下:
从不能坐露天的长椅、不能走人行道;到像过街老鼠一样被全城搜捕;到被强制迁入由高墙和铁丝网隔离的“特区”……
短短几个月,占华沙1/3人口的45万犹太人,被赶进了一个狭小、逼仄的隔离区。
而那时,艾琳娜正是华沙社会福利部的工作人员。
在她的倡议下,她和同事开始利用职务之便,向一些士兵和贫困的家庭提供虚假的医疗单据。
由于自己护士的这一身份,自“犹太人区”被建立起来后,艾琳娜也得以获批进入特区检查斑疹伤寒的迹象。
她便利用职务的掩护,趁机向犹太人提供紧缺的衣服、食物和药品。
即便这意味着,要承担一经发现,就被处死的风险!
1942年,隔离区的情况急转直下,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犹太人被塞进卡车,运往集中营处刑……
此时此刻,仅仅为他们提供所需的物品,已是杯水车薪。
当务之急,是以最快的速度,把更多的人从里面带出来!
艾琳娜只好带着通行证,敲开了隔离区一家又一家的门。
“咚咚咚、咚咚咚……”
04
担架、尸体袋、手提箱…
把2500名孩子带出隔离区
“你能保证让孩子活下来吗?”
得知艾琳娜的意图后,几乎每个家庭都会这么问她。
望着这些母亲焦急又满含期待的眼神,她只好摇摇头如实说不能,因为连她自己都不能保证,自己会不会明天就遭遇不测……
听到艾琳娜这么说后,有的家庭决定冒死一搏;
有的家庭,出于不信任,把她拒之于门外;
也有的家庭,说好下一次,等再去的时候,已被送进了集中营……
艾琳娜只好跟时间赛跑,18个月内,她和同事每天都要往返隔离区数次。
救护车担架底下、尸体袋、垃圾袋、手提箱……她们想尽了办法,把2500名犹太儿童带出了隔离区!
为了保住这些千辛万苦救出来的孩子,艾琳娜在教会的协助下,又赶制了3000份伪造证件,包括有牧师签名的教会出生证和高级官员签名的身份证。
她会要求孩子们把新名字默念数百遍,教他们背诵《圣经》新约中的主祷文。
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当时走在街上随时会被盘问,而会不会背主祷文,也是纳粹士兵判定犹太人的主要方式。
与此同时,艾琳娜还会和母亲及暂住家中的孩子一起,掰饼、饮杯,带他们做睡前交托的祷告:
“亲爱的主,现在我要上床睡觉,求主保守我的灵魂,如果我在醒来之前死去,求主接纳我的灵魂。
奉主耶稣基督的名祷告!阿们!”
为了日后这些孩子能和父母家人重聚,艾琳娜把每个孩子的真实姓名、假的新身份一一对应做了一份名单。
然后将它们藏在瓶子里,埋在德军营房对面的一棵苹果树下。
当年的苹果树
1943年10月20日,十几名盖世太保(纳粹秘密警察)包围了艾琳娜的住所。
被逮捕后,盖世太保生生打断了她的腿骨和脚骨,也没从她的口中撬出任何有价值的信息。
在押往枪决的路上,华沙地下组织收买了执行死刑的士兵,受贿者把艾琳娜丢到了树林里,这才保住了一命。
虽然在官方的记录中,艾琳娜已经被处以死刑。
05
“我必使她在我殿中有纪念,
比有儿女的更美。”
自此之后,艾琳娜便过起了隐姓埋名的简朴生活,不再被人记起。
盖世太保的酷刑,也给她留下了腿部终生的伤痛。
战后,她挖出了埋在苹果树下的瓶子,并想方设法为这些被收留在各地的孩子,找到亲生父母或还在世的亲人。
而这些被她解救的孩子,也只知道她的另一个名字——约兰塔(Jolanta) 。
在波兰政府的压制政策中,艾琳娜也遭到了封杀。
直到1965年,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向那些在战争中帮助过犹太人的“国际义士”颁发奖章,艾琳娜这个名字才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眼前。
大屠杀纪念馆的名字Yad Vashem来源于《以赛亚书》:
我必使他们在我殿中、在我墙内,有纪念、有名号,比有儿女的更美。
我必赐他们永远的名,不能剪除。
以赛亚书56:5
“有纪念、有名号”希伯来语原文发音就是“yad va-shem”。
不过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艾琳娜依旧是个陌生的名字。
人们不知道她是谁,也不知道她又做了什么。
一直到了1999年,因着这4个中学生的调查,才发现艾琳娜还活着,她背后的故事也才真正为人们所了解。
后来,许多当年被救的孩子纷纷给她打来电话:
“我记得你的样貌,正是你把我带出了集中营。”
“我是这些孩子中的一个,我想来看望你。”
“多亏了你,我才能活到今天。”
面对突如其来的赞誉,老人说从未把自己当成英雄,相反总是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当时应该救更多人的。
2008年5月12日,98岁的艾琳娜安息主怀,教会为她举行了追思礼拜。
在她的一段生前影像中,她对着镜头平静地说道:
“我们必须为了美好的事物而战斗,我们一定会胜利。
我坚信,良善一定会获胜,只要我还活着,只要我还有力气。
我会说一切美善的都是最好的,它包含了爱、宽容、谦卑,就是这些。”
· END ·
点“在看”一起传福音呀 ▽
105386阅读
103645阅读
101842阅读
101706阅读
101620阅读
101571阅读
101542阅读
101318阅读
101085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