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788阅读
梵高的画为什么能打动人,因为他的画里包含着深深的怜悯和同情。
刚刚走向绘画之路的时候,梵高就把目光投向那些困苦勤劳的人们。相对于那些富有和高傲的人,他在贫穷的人身上更容易看到打动自己的美。
当我看到梵高早期的那些素描作品,每一幅画都引起我的共鸣,每一幅画都让我深有感触。
梵高常常把他的素描装在信封里寄给他的兄弟提奥,当我读到这些画的时候,仿佛是他专门寄给我一样,仿佛他就是我100多年前的兄长。
看看这幅《收割者》。年轻的农夫深深弯下腰,用镰刀割着小麦的根部。他挽着袖子,露出胳膊,裤子也很短,露着脚踝骨,一看就是个干活的好手。然而这又怎么样呢?在这贫瘠的土地上,他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总有一天,他弯下的腰,再也难以直起。
看看这幅《往麻袋里装土豆的人》。这个上了年纪的农夫,很难像一个年轻人那样,灵活地弯下腰来捡土豆。他只能跪在地上,左胳膊伏在麻袋上,支撑着自己疲惫的身体,只靠右手在地上捡拾零零散散的土豆。
这两幅画放在一起,就反映了人类生活的窘境。人劳动是为了吃饭,吃饭是为了劳动,如此循环,直至倒在地上,归于尘土。若不仰望赏赐并救赎人类灵魂的那一位,人的生活岂不是一场虚空?
是啊,即使再艰难,也有人像这幅画中的老人一样,即使他刚从矿井里爬出来,身上还带着深深的疲惫,即使桌子上只有一盆热汤,也要坚持向生命的主宰者献上感谢和赞美。若不仰望寻求天上的国度,地上的生活又有什么盼望?
梵高出生于荷兰一个牧者家庭,在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下,怜悯和同情成为他身上最宝贵的特质。这样的特质除了透过他的油画,透过他的书信也能感受到这一点。
梵高从小喜欢艺术,离开学校后,在欧洲著名的艺术品公司古皮尔公司工作三年,正当他期望在艺术品交易领域大展宏图的时候,1876年3月,该公司却突然解聘了梵高,一个来自伦敦的小伙子格拉德维尔接替了他的工作。
离开古皮尔公司后,梵高四处投递简历,期望能找到一份新的工作。后来,在伦敦附近的艾尔沃斯找到一份勉强能糊口的助理教师工作。
来到艾尔沃斯时间不长,他突然听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格拉德维尔十七岁的妹妹骑马时不慎坠落,救她起来时已陷入昏迷,几个小时后去世。
尽管格拉德维尔顶替了梵高的工作,但梵高毫不计较。他马上从艾尔沃斯出发,去伦敦探望这个遭丧的家庭。他上午11时出发,为了节省费用步行6个小时,直到下午5时才赶到那个刚刚举行完葬礼的家庭。
梵高的到来让格拉德维尔很受感动。探访结束后,梵高便往回走,格拉德维尔送他到车站。在车站候车的时候,两个人来来回回地走,梵高依然用经文安慰着格拉德维尔:“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
因为这次安慰之旅,梵高深感欣慰。第二天,他在给兄弟提奥的信中写道----
从火车上望出去,伦敦笼罩在夜色中,远处可见圣保罗教堂和其它一些教堂,那景色真美。火车行至里士满我才下车,然后沿着泰晤士河一直走到艾尔沃斯。一路走来,很是令人愉快。左边是长着高高的白杨、橡树和榆树的花园,右边是泰晤士河,河水倒映着那些高大的树。我到家时已经是十点一刻了。这真是一个美妙、近乎神圣的夜晚......
阅读梵高的书信,我感受到一颗高贵心灵砰砰跳动,而这样高贵便来自爱和怜悯。
失去爱和怜悯,一个人即使有再多的财富,再高的地位,也难道以摆脱卑贱的本性。
对于一个画家或作家来说,怜悯和同情之情怀更为宝贵。就像一个作家说的那样:“我希望把人类心灵中无言的痛处转化为文字。”一个画家或作家应该是敏于感受人类苦况的人。没有怜悯和同情,文学和绘画还有什么价值?
33788阅读
19589阅读
14645阅读
3584阅读
2885阅读
1329阅读
1214阅读
1061阅读
961阅读
917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