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见不到光的灵魂会瞎掉


向日葵、鸢尾花、星空、麦田......熟悉梵高油画的人,莫不被他笔下明亮的光影所打动。

梵高虽然没有进过正规的艺术院校,但相对于艺术史上的许多画家,他似乎更懂得光于油画的重要性。他一生渴慕光,描绘光,突破种种束缚,展现光之美。

这与他一段奇特的经历有关。

梵高在踏入职业画家道路之前,曾在比利时的鲍里纳日矿区当过半年的传道人。他与挖煤的矿工们生活在一起,也曾钻进数百米深的矿井,为那深深的黑暗所震撼。


背煤的妇女 1881

在1879年4月写于鲍里纳日的一封信中,梵高向弟弟提奥描绘了在矿井里见到的景象----

我们一起下到矿井,这次到了700米深的地方,深入那地下世界最隐秘的角落。

那些被安置在离出口最远处的梯段工作面或回采工作面被称作“密窖”(隐秘之地,矿工们在那里探矿)。这个矿井共有五层,最上面三层的煤已采光,所以被废弃了。假如有人尝试去画一幅梯段工作面的油画,那一定会是一件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新奇作品。想象一下在由原木支撑起的非常狭窄、低矮的巷道里那一个接一个的小隔间吧。在每一个隔间里都有一个矿工,身穿亚麻粗衣,沾满污渍,像个烟囱清扫工,就着一盏小灯的昏暗光线,正一点一点地往外挖煤......

那里还有一个马厩,在地下700米处,大约有七匹老马,运煤车是由这些马拖至所谓的井底装卸台的,煤就在那里被拉上去......

下到矿井去真是件令人不愉快的事,人站在篮子一样的东西或是笼子里像往井里放水桶一样下去,可那是500米--700米深的井。就那样下到井底,抬头望去,日光就像天空中的一颗星星那样小......

在发自鲍里纳日的另一封信中,梵高告诉弟弟,从黑暗进入光明,乃是人生最重要的真理,而那些在黑暗中,在地心劳动的人们,特别是在黑暗的矿井里工作的人们,最容易为真理之光所打动。


炉边读经的人  1881

在鲍里纳日矿区,梵高热诚地投入到工作中,把那来自太初的明亮光辉,指给劳苦的矿工们看。虽然他是一个笨拙的新手,但他在简陋场所的演讲,常常让这些粗犷淳朴的矿工们受到感动。不时有人抬起粗大的手指,擦去眼角的一滴泪水。

梵高在一封信中告诉提奥:“我刚刚去探访了一个烧炭工人家庭的老母亲。她病得很重,但仍然很虔诚和忍耐。我给她读了一章经文,并与大家一起祷告。这里的人们淳朴而又善良,因此有某种特别的、吸引人的东西......”在他的不少作品中,他把这种特别的东西表现出来。

梵高的油画之所以能打动人,因为他总能描绘出每个人生命的独特之处。

那来自太初的光,喜欢俯就卑微的人。越是在辉煌华丽的场所,越是难以见到光;越是在偏僻黑暗的角落,光越显得明亮温暖,给人带来安慰和盼望。

那些卑微的矿工生活于数百米深的黑暗,一生渴慕光,热情拥抱光。与这些矿工相比,多少生活在阳光下的人们,却把灵魂藏在自己生命那个幽黑的矿井里。他们的肉身在世界上狂欢,灵魂却背负重担,在黑暗里苦苦地摸索。

对于生活于黑暗的人们来说,这来自太初的明亮有多么重要啊!然而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

矿区里的人们都懂得,那些在井底驮运煤炭的马匹,每隔几天都要拉到地面上来,让它们在阳光下休息一天。如果它们常年见不到的光的话,眼睛一定会瞎掉。


  星夜 1889

如果人的灵魂常年沉迷于黑暗中,却不愿接受真光的照耀,便会丧失爱与希望,丧失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如果人的灵魂沉迷于黑暗而不知回头,岂不会永远瞎掉,沉没于永远的黑暗?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