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前浪”妈妈有话说




境界》独立出品【这世代
丨陈梅
播音丨蕾蕾   后期丨馨香

当我脱口而出“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女儿”时,既不满又愤怒:她大学上了一学期就退学去学烘焙;接着腰椎间盘突出要手术;抑郁又心理咨询了大半年。我这个妈妈真的很崩溃,感觉孩子的一生全完了,不管学业或就业至少要达到社会平均值吧,做“啃老族”太可怕了

(为避免失联造成资源丢失,现推出第五辑人物类电子书两本《理性之上,潮流之中》《非常之地,非常之辈》,请根据文末提示免费下载,提取码 de1x)


女儿初中和高中阶段,我们有很多冲突。一怒之下,我对她说,“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女儿”。没想到这句话成为女儿心底的伤,她将自己的心路历程以及成长中的曲折都写进了《生于1999:为何现实里没有尊严、荣耀与使命?》这篇文章。文章在《境界》发出后,反响很大。教会里有人问我:“你女儿在文章里这样否定你,你是不是很难受?”



难受倒没有,思考却是很多。女儿文章的发出,对我们母女倒是一个机会,让我这个“前浪”可以与女儿这个“后浪”有更多对话甚至碰撞。

我们终于可以平和理智地对话了
我告诉女儿,她那篇文章让很多成年人看着很不舒服。女儿笑着说自己预料到了这点,但她更想知道的是,大家为什么看了会不舒服。“那只是我这个年轻人主观的感受、观察和思考,通常长辈们对此是不屑一顾的。现在当你们感到不舒服的那一刻,是不是表示开始看重年轻人的心态了呢?”女儿一开始就将我一军,把问题抛了回来。
可是年轻人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呢?按照他们自己的愿望和价值观生活,未来会好吗?这曾经是我最放心不下的地方。
“我们这一代人,相信人只要愿意奋斗,就能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来。虽然时代不同了,但这些基本的价值观还是没有变吧?难道人不应该勤奋上进吗?我看你就是怕困难、不能吃苦、不勤奋。”我对女儿说。
不过,女儿对我们这一代人有她自己的观察。在她眼里,前浪们“不仅在价值观上认为‘人应该勤奋上进’,还对‘只要愿意奋斗就能闯出一片天地’有充分的信心”。但她认为勤奋和成功是两码事,前浪们的真正动力其实是追求成功。年轻人并非不认同“应该勤奋上进”,但是因为看不到勤奋的回报而对成功失去了信心,“又害怕承认自己在这样的评价标准之下看起来是一个失败者,所以试图连同前者一起推翻,以保留自己的尊严。”



她接着质疑道:“‘勤奋上进’其实也不是一种价值观,更重要的是目标和方向,否则那些坏人电话诈骗、贪污受贿,也很勤奋上进。你们所认可的——通过‘奋斗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其实是很模糊的表述。说句实话,根据我的感受,其实你们更想说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三十岁之前获得经济独立’。不过,你们还是喜欢用听起来有点浪漫的大词儿表达,这是为什么?”女儿笑着说,“按照你的标准,其实我已经闯出一片天地了。您看我从小学开始,十几年如一日和您辩论、争吵,不可谓不勤奋、不吃苦吧?如今我们终于可以这样平和理智地对话了。”

女儿越来越伶牙俐齿,不过,事实的确是,我曾经给过她很大的压力。我自己毕业于名牌大学,事业顺利,在教会里是受人尊重的同工。从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就自认为按着基督徒的标准养育她,每天带她祷告,读圣经故事,每个礼拜天把她带到教会上主日学。可是,等她上了中学以后,开始变得悖逆,功课很差,信仰也很糟糕。

当我对女儿说“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女儿”时,既有不满也有怒气。她高中毕业以后,只上了一学期的大学就退学了,要转行去学烘焙。接着又查出腰椎间盘突出,需要手术,之后又患上抑郁,大半年都在做心理咨询。

当时我心里真的很崩溃,感觉这孩子的一生全完了。我说自己信奉“通过奋斗闯出自己的天地”,也希望女儿如此,现在我十几年的心血都白费了。我知道自己之所以会焦虑,很大原因是害怕孩子会一直赖在家里当“啃老族”。我常常问自己:“如果发生最坏的情况,孩子将来就是不能自立,我能接受吗?”我发现,我真的害怕出现最坏的情况。在女儿挣扎着成长的同时,我这个做妈妈的同样也被神击打和熬炼

人的爱何其有限,即使是母爱  

“你的文章把矛头指向教会和家长,有没有反思自己的问题?”我问她。她很奇怪为什么教会和家长们会揪住这一点,好像教会和家长们有点玻璃心,她说她并没有责怪教会和家长,只是说这两者,包括整个社会大环境都是促使她陷入绝望的原因。

“我自己当然有问题,有很多很大的问题。很多人和我一样,我们每天都在问自己‘我为什么有这么多毛病’、‘我为什么改正不了’、‘我为什么这么差劲’。我觉得我自己挺懒的、拖延症,每天都会浪费很多时间。但是最重要的问题,我觉得就是绝望——对改善自我没有盼望,对改善环境没有盼望,对亲近神也没有盼望。因为没有盼望,就不愿意尝试,自然也没法上进。更加致命的是,这其实意味着对神的良善、美好的旨意和神的权柄没有信心。”

女儿口中反复出现的“绝望”令人心疼,而女儿所经历的对神的绝望又何尝不是我这个做妈妈的灵性成长中的同样经历呢?当我说出“怎么生出你这么个女儿”时,其实我怒气的对象不是孩子,而是神——为什么神不听我的祷告,把女儿变得顺服一点?当女儿的人生在我看来越发黯淡时,我常常和神摔跤,时而对自己失望,时而对神失望。

一次又一次,我心里充满焦虑,这个孩子的未来看上去如此的黯淡,她怎么在社会上生存?一次又一次,圣灵在我里面提醒我,要把信心放在神身上。我几乎是迫不得已地对神说:“神啊,这个孩子我已经没有办法了。我相信你爱我,你也爱她。将来等我老了、管不了她的时候,你还会管她的。”

我里面的挣扎,女儿感受不到,她直接感受到的是妈妈在灵性起伏中对她的不接纳和伤害。“就亲子关系来说,你心目中‘无条件的爱、完全的接纳’是什么样的?”我问她。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我并不认同。人们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有神。真正‘无条件的爱和完全的接纳’只有神能做到,父母根本无法做到。但问题是你们不仅做不到,还不承认自己做不到。当父母做不到又不愿意承认的时候,不仅是在撒谎,还给自己和孩子带来虚假的期待,结果让自己压力过大,也让孩子深深体会如同被背叛的失望和伤害。”

虽然这么说,但哪个孩子对父母的爱会没有期待呢。她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父母应该尊重孩子,接受TA现在的、真正的样子,接受他就是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在心里描绘出一个自己想要的、理想的孩子的形象,然后把真实存在的这个孩子视为可以被改造成那个‘理想孩子’的素材。其实‘别人家的孩子’这个梗的背后,并不是说那些父母真的更想要别人家的孩子,而是他们心里有一个‘理想的孩子’,他们想把在别的孩子身上看到的符合这个形象的特征安在自己孩子身上。而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很可能是‘如果你不能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我们就不愿意承认你是我们的孩子。’”

当女儿发现父母的不完美,挣扎着向天父求助的时候,我也被圣灵无数次提醒。诚实地审视内心,人的爱是多么有限啊!虽然我知道神就是这样爱我的,耶稣在我还是罪人的时候就为我而死,但是即使面对自己最亲爱的孩子,我作为母亲却仍然很难活出那种接纳和舍己的爱。我觉得,如果我表示在任何情况下都接纳孩子的话,孩子就会变得很懒,如果她一辈子赖在家里“啃老”怎么办?

父母也需要神来“兜底”   

女儿最大的需要就是父母效法神的爱,但父母又担心这会沦为“毫无原则”,从而让孩子自甘堕落。其实,问题出在我们对神的认识有偏差。“无条件的爱”“完全的接纳”“全然的恩典”固然没错,但圣经中提到的人的责任呢?这样的信仰会否让年轻人只沉浸在被爱和被接纳的错觉中,忽视了自己的本分和责任呢?

我将疑虑拿出来和女儿讨论。她澄清说,恩典并不意味着不负责任,有恩典的神也不像中国“包办式父母”——替孩子做好一切,让儿女坐享其成。根据女儿的理解,好的父母并不为孩子包办一切,他们会帮助孩子找到方向;鼓励孩子迈出第一步,并接纳孩子的失败;在孩子前进的过程中一路陪伴;在他们乏力、失败或摔倒的时候,给予保护、安慰和医治;最终让孩子获得独自前行的能力。



“神的恩典和应许的方向是让我们效法耶稣基督的样式,神会全程帮助我们成长为一个越发有能力负责任的人。正如彼得,他曾满口爱主却没有做到,但耶稣没有为他不会跌倒祷告,而是帮助他在跌倒之后能更深刻体会到神的恩典,从而以一种真诚谦卑的态度去帮助其他弟兄。直到今天,我们都因神在彼得跌倒时显明的恩典而得到更大的安慰。”

女儿认为恩典和人的本分并不矛盾,这恰恰是年轻人需要的。后浪们因为畏惧失败而拒绝尝试,担心失败造成对个人价值的否定,但如果可以相信“一旦我们走上跟随耶稣的道路,即使是我们的跌倒和失败也会在神手中成为对同伴的祝福,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迈出第一步呢?”

在女儿看来,尽本分并不等于一定成功。“我们时常期望克服自己的一种罪或养成一个好习惯,我们觉得这种期望是好的,因此神理应帮助我们。一旦失败了,我们就灰心丧气,甚至埋怨神不应允我们的祷告,或者质疑自己的救恩。这种态度并不符合圣经的教导。‘神使万事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万事’包括我们自以为的‘失败’。只有凭信心把努力的结果交托给神,我们才能心无挂碍地再试一次。”

实际上,我想孩子们想要的就是,父母能给他们一个“兜底”的保障——不管他们遇到什么境况,在这个世界上都有一个接纳Ta的地方。当Ta有这样的底气,才更有勇气出去奋斗。这么多年来,神又何尝不是为我“兜底”的神呢?

女儿高中毕业到现在刚好过了四年,她的很多高中同学今年就大学毕业了,可是她看上去好像一事无成,前途依然渺茫。但我现在很感恩这四年神在我们两个人身上做了奇妙的工作:让女儿遇见了爱她的神,也让我经历更深的破碎,如果不是在女儿的事情上遭受挫折,我难以想象自己将会变成一个多么骄傲、多么自以为义的人。

她是我的“睚鲁的女儿”   

真正给我们“兜底”的是神,祂让我能安心去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每当想到这点,我就觉得做基督徒真的很有福。



挣扎了很长时间之后,我现在愿意很坚定地对孩子说:“不管你做什么样的选择,妈妈都支持你。我会和你一起面对挑战。”当我的心态改变以后,母女关系有了很大改善。我愿意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她心里的感受,而她也不像以前事事和我对着干了。

当我不再试图按着自己的心意在孩子身上“动工”改变她,我就看到圣灵在她身上做了极大的工作。有好多年,她都不愿意祷告、读经,每次做礼拜的时候都玩手机。但是今年以来,她主动读属灵书籍,选修了两门神学课程,还积极给她的好朋友传福音。她说她就是“睚鲁的女儿”,曾经是个死人,是耶稣把她唤醒了。这些改变真的不是我可以控制的,完全是圣灵的工作。

今天我不会再说“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女儿。”我很感谢神给了我一个这么独特的孩子。虽然她说,她在教会混了十八年,才真正得着福音的释放,但我并不认为这十八年是浪费。这十八年里,神带领我们母女都来到祂面前。女儿将自己的经历写出来,不是要叫人都来同情她,认同她的软弱,而是希望前浪和后浪两代人之间更多的互相理解。

我这个做妈妈的,也抱着同样的希望。父母其实可以更细致地体察孩子的心思意念,找到他们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给他们可以犯错的空间,不要简单地给他们贴上“懒惰”、“不上进”、“没有责任感”的标签。不客气地讲,这样做本身其实是父母的一种懒惰。

当女儿的问题暴露出来以后,我突然发现,身边好几个家庭都出了类似问题。其中几个孩子都是才读高一就不愿意上学了,把家长搞得很痛苦。我们因此组建了一个家长团契,大家一路走来,充满了感恩。我发现,家长们之所以那么在意孩子的成绩,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来自外在的压力。

不管是社会还是教会,文化迫使我们不自觉地要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较,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不管是学业或就业,至少要达到社会平均值吧。如果达不到,就觉得很丢脸。如果孩子出了比较大的问题,父母还会有很深的罪疚感。因为周围的人会说:“你肯定是以前在哪些哪些地方没做好,你的孩子才变成这个样子的。”他们说的也许有一定道理,但这种罪疚感除了让做父母的更加绝望,起不到任何积极正面的作用。



我们需要被反复提醒:我们是按照神的形像造的,我们的价值、孩子们的价值,不在于我们做了什么,取得了什么成就,而在于神看我们是宝贵的,祂定意要爱我们。我们不用因为孩子现在看上去没有出息,就觉得低人一等。因为我们拥有神所赋予我们的价值,这宝贵的价值是永远不会改变的。父母和孩子,一生都需要学习:不要惧怕人,而要敬畏神。

这些年我越来越体会到,无论家长还是孩子,都是有罪、有限的,都需要恩典。我们想尽各种办法,学习各种技巧,想要把孩子变成我们心目中理想的样子,往往都是徒然。我们唯一的盼望只有从神那里来。与其改变孩子,不如改变自己。如果我们能够在信仰上更多地追求、更加爱神、更加信靠神,孩子会看到我们生命的改变,这种影响好过我们一味地在他们面前教训和唠叨。

父母不是孩子的神,要为神在孩子身上的工作预留空间。父母能够为孩子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为他们祷告。不管他们现在的状况怎样,都真心地以盼望和信靠把他们交到神的手中,而不是自己去掌控,就一定会看到神在孩子身上做那奇妙的工作。

片尾曲:Lauren Daigle 《Trust In You》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