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85阅读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韦婷朗读音频
◆ ◆ ◆
作者 | 蔡建伟牧师
作为基督徒我们都希望亲人能够信主得救,尤其是自己的儿女能够按照圣经的话语来教导,从小在家里接受基督化的教育,那么基督徒的家庭教育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清楚,人作为被造的存在,是关系性的存在,家庭的最小单位是两代人的关系。人与神的关系是信仰的基础,信仰又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因而教育不是简单的文化知识、德、智、体全面发展,更是包含信仰里面全人格教育、价值观的培养等重要部分。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基础和起点,而父母则是家庭教育的责任人。
那么作为基督徒父母懂得如何运用圣经的原则教育子女就尤为重要。
那在接下来的三期节目中,韦婷将和大家分享蔡建伟牧师的文章—浅论基督徒家庭的儿女教育,今天分享第一部分:家庭教育对父母的要求
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在急剧地转型和蜕变中,旧的结构在迅速解体,新的模型也正在渐渐形成。整个社会的物质富裕、科技腾飞,给人们带来享受、带来快乐,但也有危机产生,就是青少年犯罪率节节攀升。
人人都希望社会和平稳定,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家庭和睦会带来社会和谐。家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她是人类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根源、是疲乏者的港湾、是受伤者的栖息地、也是弱者的避难所,藉着一群具有血缘关系的人们,大家无条件地彼此相爱,看护病人、养育小孩、照顾老人。这样,家庭就成了一个有着无限温暖、快乐、和睦与幸福的地方,大家生活在一起,密切配合,忧喜与共。
但是,在生活节奏不断加速的后现代社会里,家庭这美好的功能正逐渐消退。从前那些基于生儿养女,在血缘和地缘上密切结合的亲族团体,逐渐解体了,家庭成员的关系,日趋淡漠。随着大家族的不断裂变,家庭的单位越来越小,家庭中的成员越来越少,关系也就越来越简单,而感情的距离也是越来越远。
特别是处在资讯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电脑的普及和网络的兴起,使地球名副其实的成为一个村落,大大地拉近了我们与远方人们的沟通。但是,暮然回首,却发现我们把周边最亲密的人给疏远了。
在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的的家庭里,孩子都成了家中的小皇帝或小公主,父母是“含在口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百依百顺,从而养成了孩子不能吃苦、依赖心强、自主能力差、自理能力低;感情脆弱、心理承受力差、经不起任何打击和挫折;意志力不足、知难而退;惟我独尊,缺乏团队精神和集体合作精神。这样的孩子,一朝进入社会,就给社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在新闻媒体上常能看到青少年吸毒、偷窃、行凶、打架、酗酒、逃学、早恋、堕胎、离家出走,甚至自杀,青少年的犯罪率也呈上升的趋势。面对这些越来越多的“问题少年”,我们不得不问:为什么?怎么面对?如何解决?《圣经》中有什么良方可以改善这种不健康的社会现象?这是许多基督徒家庭迫切想知道的答案。
我们将根据于《圣经》的教导,为基督徒家庭该如何对子女进行教育,提供些建议,目的是要让耶稣的小孩在灵、德、智、体、群等各个方面都能全面、平衡、健康地茁壮成长,使他们能真正成为社会和教会未来的接班人。
“儿童是未来的接班人。”这句话是真理,也是所有父母的愿望。哪一对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来的世界里能够成为有用的人才呢?然而,若要将此愿望变成现实,其关键就在于父母如何去塑造和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使徒保罗在《以弗所书》6章4节,为作父母提出了教育孩子的原则:“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 “恐怕他们失了志气”。在这段经文中我们发现几个很重要的词:惹气、教训和警戒、养育等,给基督徒父母教育子女提供三个准则:
父母必须以身作则,“惹气”在希腊原文的意思是“触动”、“引发”。惹儿女的气是指由于父母教育的方式不恰当,从而引起儿女的不满和反抗。这就要求父母凡事必须以身作则,树立好榜样,才能让儿女口服心服。如果父母本身行为不端,没有树立好形象,却用高压的手段要求儿女向好行为学习,这会使儿女心中愤愤不平,觉得父母强蛮无理;或者由于父母做事没有原则,使儿女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从而使儿女积怨于心,不能释怀,这就是惹儿女生气。严重的话还会使他们丧志,从此以不健康、不平衡的心态对待人或事。
其实,在家庭里面,父母的形象就是上帝形象的代表,孩子正是透过认识父母来认识上帝的。《诗篇》说:“父亲怎样怜恤他的儿女,耶和华也怎样怜恤敬畏他的人。”《以赛亚书》也说:“母亲怎样安慰儿子,我就照样安慰你们。你们也必因耶路撒冷得安慰。”这里是用父母的形象来表达上帝的形象。主耶稣向上帝的祷告总是说:“父啊!”而他教导门徒的祷告也是说:“我们在天上的父,”因而,父母的形象是孩子对神的形象的初步认识。如果父母的形象在儿女的心目中已失去美好荣耀的地位,那么,他们又何必再接受另一位残忍、冷酷和不讲理的天上的父呢?
那么,父母应该在那些方面成为儿女的榜样呢?
首先父母应有美好的行为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小孩子有极强的模仿能力,而他们模仿最多的就是天天在一起生活的父母。如果父亲抽烟,那么孩子也会叼起烟卷,然后放在嘴边一口一口地吸;如果父母是小商贩,孩子就会放开喉咙整天吆喝着买卖;如果父亲是个司机,孩子就会随手拿个圆圈状的东西当方向盘,口里发出吱吱的声音,模仿引擎的发动声。如果父母排队的时候插队,你还叫孩子守纪律吗?如果父母收受贿赂,还叫孩子长大了廉洁奉公吗?此外,为过奢侈生活而透支,为逃税而做两本账本,把黑社会人物树立为英雄,家中充斥着黄色影碟……如此种种都向孩子们投射病态和不道德的形象,孩子在这种环境中慢慢熏陶,久而久之就变坏了。一些父母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好,因此,教育孩子的时候会说:“你别学我的样子,照我的话去行就得了。”这种双重道德标准不但行不通,还会让孩子陷入迷惘之中。
主耶稣就曾经毫不客气地批评,当时犹太人当中的文士和法利赛人,他们就是能说不能行、持双重道德标准的人。主耶稣说:“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将薄荷、茴香、芹菜献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义、怜悯、信实,反倒不行了。……你们这瞎眼领路的,蠓虫你们就滤出来,骆驼你们倒吞下去。”这种口是心非、能说不能行的直接后果,将会造成社会上形式主义泛滥,伪善成风,人与人之间没有真实,社会影响极坏,罪恶滋生;家庭若是这样,就会丧失亲情、破坏关系。
其次父母要具备积极的态度
态度在心理学方面的定义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我们可以用乐观的、热情的、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同时,我们也可以用悲观的、冷淡的、消极的态度去对待他们。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是坚定、谦卑、宽容、谨慎、平衡、慷慨、有同情心、始终如一;还是自满、沮丧、懦弱、多疑、暴躁、紧张、摇摆不定、多愁善感、感情脆弱、喜欢对抗,这些都是他的态度。而父母对事物的态度如何,又深深影响了他们的孩子。如果父母属于比较外向型性格的人,通常他们的孩子也是外向乐观;如果父母整天都是杞人忧天、忧心忡忡,那么,他们的孩子通常也是犹豫不决、缺乏自信;如果父母的奉献慷慨热心,通常他们的孩子也是毫不吝啬。父母的态度是塑造孩子个性,和品行的无形指针,而态度是无法伪装的。就像主耶稣所说:“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
态度是无形的思想观念,它可以不藉着语言表达,同样能够影响孩子。所以,作为父母应该知道,我们每一天所表现的态度,都在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孩子,他们的态度是父母态度的延伸。为了孩子,父母必须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态度榜样。就像使徒保罗,虽身系牢狱,却仍然能够写出充满喜乐和盼望的“狱中书信”,他的喜乐自然是效法耶稣基督,他说:“我靠主大大地喜乐。”又说:“你们要靠主常常喜乐。”按照常人的看法,保罗这个时候应该是最忧愁、最绝望、最黑暗的时候,但是他却能靠着主耶稣而保持喜乐、平和的心态。可见主耶稣的榜样、形象和态度影响了保罗。同时,也因着保罗的喜乐态度,影响和鼓励了当时与他一同受苦的人们,使他们也同样存着喜乐和盼望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和逼迫。
有一个故事,说两个登山运动员在爬山,当他们爬到山顶上的时候,又渴又累,他们真想停下来好好地休息,喝点水,补充体力。这时他们发现不远处有半瓶水,其中有一个抱怨说:“怎么只有半瓶水呢?”而另一个却说:“感谢上帝,还有半瓶水。”同样的经历,同样的境况,却有不同的人生态度:一个是抱怨,一个是感恩。所以,建立良好的态度,是关系到孩子的一生幸福。
父母要谨慎自己的语言
教育孩子除了身教,还有言传。古时候称教育孩子为“说教”,原因是教育通常藉着语言来表达。看今天的学校教育,老师对孩子的培养和影响主要是通过语言。一堂课只有40分钟,而从头到尾基本上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一下课,学生走了,老师也走了。
对于老师的背景、人格、兴趣,学生知之甚少。但是,作为父母就不一样了,儿女从父母身上看到的是言传和身教。而且,老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基本是人文科学知识,但作为基督徒父母,还要教导他们属灵的事情。
所以,如果父母是满口脏话,或喜欢说谎,夸大其词;或故作姿态,言不由衷;或喜欢骂人,语言常常带着攻击性,那么孩子也会跟着学。使徒保罗告诉我们:“污秽的言语,一句也不能出口,只要随事说造就人的好话,叫听见的人得益处。”
在言语方面的教育,还要注意耐心地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从地上到天上,他们的问题无奇不有。最不可取的是当孩子向你提出问题时,父母的答案是:“小孩子,别问了,等你长大了你就明白。”
这样就抹煞了他们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孩子提问时给他们适当的回答,而不是敷衍了事,这可以继续保持他们的好奇心,启发他们的思考,也能提高他们的知识面,并且是按照他们的需要来教导,父母不必要绞尽脑汁,去思考什么才是他们想听的话题。
当我们回到圣经福音书中,就会看到我们的主耶稣对门徒是如何教育的,祂对门徒的问题总是有问必答,哪怕是遥远的将来要成的事,他也不回避,愿你也能如此成为孩子们的教导老师。
亲爱的听众朋友,弟兄姊妹,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了,谢谢你的收听,本期文稿选自网络,作者蔡建伟牧师,责编董以勒,我是韦婷,我们在下期的心灵驿站再会!( ^_^ )/~~拜拜!
(THE END)
片尾歌曲|以斯拉事奉中心-应当单单仰望主
音频制作 韦婷
文字排版 裕化
文字校对 瑞敏
4585阅读
3747阅读
1693阅读
1329阅读
985阅读
43阅读
39阅读
38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