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70阅读
家---一个可以使孩子拥有安全感、归属感和爱的地方,它是孩子成长的最重要的场所,许多心理学家指出:和睦、温暖、健全的家庭是保证儿童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而家庭的破裂、残缺往往会使孩子过早地品尝到人生的不幸,从而比一般的学生容易产生情绪和社会适应的问题。
随着社会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外来文化的渗透、影响,我国国民固有的婚姻伦理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不在乎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这种反传统的新潮思想日益得到社会人士的认可,从而使离婚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现象。在对我校1300名学生家庭状况的调查中,离婚率高达12%左右。有一个班60名学生,父母离异的竟有12人,占学生总数的20%。这些生活在离异家庭的子女,他们面临着亲情残氙或教养失衡问题,幼小心灵留下深深的伤痕。如何了解、掌握这部分孩子的心态,帮助他们适应父母离异的事实,平衡他们的心理,这是当今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父母离异对子女身心的影响
父母离异不只是离异的当事人受到困扰,孩子是父母离婚大战的直接受害者。他们在生理、心理、学习等方面都受到干扰和影响,从而产生了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容易产生心理方面的障碍,造成情绪低落、自尊心下降以及出现退缩行为。父母离异一连串的冲突过程。为了达到早日分离的目的或发泄烦恼和厌恶对方的情绪,他们不惜采用吵嘴、打架、砸东西、酗酒、分居等种种失控行为,子女经常目睹父母的所作所为,心里充满了恐慌和不安。尤其是有些家长,彼此拿孩子作为“出气筒”,或以小孩当作与对方斗争的筹码,或父母双方认为小孩是累赘,对小孩不闻不问,或相互争夺小孩。父母离婚后,这类孩子总是怀着一种羞耻感以及“没妈(爸)的孩子像根草”的自卑自贱心理,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家。另外,父母分离造成孩子只能随一方生活,缺少另一方种温暖;有的只能随祖你母生活,缺少父母关照;而有的被托亲友代管,寄人离下,如此种种处境,使孩子心灵深处常感到孤单,寂寞从而产生退缩行为。有研究指出,父母离婚的儿童如果是在学龄阶段,会变得不喜欢上学,不喜欢参加班级与学校的活动,有的还不敢参加小伙伴的游戏和活动,原因是怕被别人嘲笑,尤其怕人家提及与离婚有关的字眼。有的儿童则表现为好斗和攻击性,以此来获取他们失去的自尊。
第二,出现学习成绩下降以及厌学现象。儿童学习的过程,需要有良好的心境为基础。由于父母离婚前后,都有一段时间的相互攻击和自怨自艾过程,当事人本身心绪不宁,便无意去过问孩子的学习,辅导就更谈不上了。而孩子也因惶惶不可终日而无法静下心来学习功课。我校有一名六年级学生,原先各门功课在班上名列前茅,自父母闹离婚后,孩子在父母的打骂声中度日如年,每天放学后不愿回家,学习成绩急剧下降。据了解正在离异家庭孩子学习成绩受影响较大,但若引导得当,孩子的学习成绩还是能赶上来的。
第三、身体发育受影响。不管父母正在闹离婚或是已离婚,多数孩子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饮食不太正常,衣物没人清洗,生病时没人照顾等事情不时发生。有些研究报告指出,父母离婚的儿童常会做恶梦,有失眠、食欲减退等身心症状。
上述情形并非每个离异家庭的儿童都具有,但一般来说,父母离婚会给孩子带来这样那样的不良影响,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对于这类学生,教育者仅给予一般性的同情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提供具体的辅导,以帮助他们较顺利地渡过这一人生难关。
二、对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辅导。
(一)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心态去提供相应的帮助。
夫妻之间离婚一般都有个时间过程,长的几年,十几年,短的一年半载。在父母发生激励冲突至离异的这段时间里,儿童的思想态度也有个变化的过程。外国学者霍滋曼与他的同事通过观察离异家庭儿童面对父母分离而产生的精神变化,把这一变化过程分成四个阶段:
①否认阶段。在父母关系紧张,离异已近时。如别人问及“是否你爸爸妈妈要离婚呀?”儿童则极力否定,说这是造谣,是假的,虽然他们心里清楚家庭的矛盾,但情感上不肯接受这个事实,不想念自己会碰上这种不幸,希望没有这种事情发生。
②愤怒阶段。随着父母关系的日益恶化,孩子意料到前景不妙,这时会产生愤恨不平的心理。生父母的气,认为他们为个人的幸福而抛弃他是极自私的行为,在这种怨恨情绪的支配下,儿童往往会一反常态,在家里或宋里出现攻击性行为。
③争执阶段。当父母离婚很快成为一种事实,儿童会极力争取和他喜爱的父亲或母亲一起生活,并为家里的物品分配等事情向父母讨价还价。
④沮丧阶段。父母离婚后,儿童感到伤感、颓丧,有时甚至对生活、学习等失去兴趣,沾上不良习气,离家出走或参与社会不良团伙的事情,往往会在这时产生。霍滋曼提出这四个阶段,可给我们辅导这种类型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参考。教育者要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的教育。如正处于愤怒阶段的儿童,教师要留心他们的言行举止,防止出现一些意外事件。广州某小学三年级的一位学生,平时胆小怕事,常被父母打骂而不敢还手。后来父母闹离婚,父亲常找借口殴打其母亲,该生一气之下意然拿起菜刀要斩父亲,令左邻右舍惊诧不己。这说明,一个孩子在极端激怒的情况下,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得出来,而且他们所攻击的对象不只限于家人,有时同学的一、两句玩笑放都会招致他们的冲动行为故教师对平时期的学生要注意帮助他们消除激情,防止出现一时冲动造成意外伤害。又如,对于处于沮丧阶段的儿童,我们要特别关爱,此时他们也会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如我校三年级一位文弱女孩居然在父母离异时留条离家出走;一位六年级男生,曾在与同学谈心时说,如果他父母离异,他就自杀。对于这一阶段的儿童,教育者要帮助他们接受父母离婚的事实,使他们认识到父母离婚的儿童并不是最不幸的儿童,鼓励他们振奋起来,并在学习、生活方面多给予关心、照顾。
(二)教育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父母的离异。
有的学者认为,儿童对父母离婚的态度是儿童适应父母离婚事实的重要关键,越是对离婚事件采取否定的看法,无法接受父母离婚的事实,做得自己不被父母所爱,认为家庭没有快乐的儿童,其生活适应就越困难。我国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离婚多数持消极看法,加上孩子年龄小,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都要依靠父母的支持,所以他们对父母的离婚一般都较难以正确对待。他们对离婚事件评价较低。不少人持有消极的看法。
教师要通过日常活动的接触摸清这类学生对父母离婚的看法,对于一些持有“父母离婚,他们的孩子最不幸”、“父母离婚是件很羞耻的事”、“我觉得没人爱我”、“人结了婚就不应该离婚”等看法的孩子,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理解程度,以得当的方式加以劝导,让他们明白父母离婚的理由,逐渐学生接受这个事实。
一般来说,儿童对父母的分离事件总想极力隐藏,不愿让别人知道。考虑到这点,教师在探讨孩子这类想法时,要在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会引起孩子的戒备和反感。
(三)在学习、生活上多给予关心、照顾。
假如一个学生的家长是因病去世或因意外事故造成伤亡,通常会有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等人给予帮助和安慰,老师和同学会主动帮助他补习家里出事时所缺的功课,那些平时调皮的学生在他面前也会变得格外小心,不敢逞强并乱叫他的外号等。但父母离婚的学生,则较少得到这种“待遇”。实际上,这类孩子恰恰最需要情感上的支持和补偿,老师、同学的翔和友谊会有效地减轻他们焦虑、自卑以及惶恐等消极心理。故教师应多关心离异家庭学生的学习及生活,多体贴鼓励,少指责斥骂,还要特别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这些儿童情感较脆弱又比较敏感,一些类似“家”、“离婚”等字眼都会刺激他们幼小的心灵。所以日常说话在涉及到家庭问题时,用词要谨慎,另外,要教育其他学生别歧视和嘲笑他们。
(四)协助家长解决好教育子女问题。
单亲家庭的家长由于社会压力、经济压力、工作压力等种种原因,而无暇或无心顾及子女的学习和生活,他们普遍认为教育子女有困难,其中有一部分家长在教育时陷入误区。
一种是“过度忽视”一些单亲家长视子女为包袱,百般嫌弃,甚至虐待。如有一家庭,父母离异后,女儿归父亲抚养。父亲工作之余,不是去筑四方城,就是去“卡拉OK”,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孩子经常饿着肚皮去上学。父亲后来再婚,对方嫌他有个女儿累赘,未成,他便迁怒于孩子,经常打骂。以后,凡有女友来,他总是先把女儿赶出家门。
另一种“过度宠爱”。有的单亲家长认为对子女的抚养权争来不易,因此对孩子百般迁就、姑息,造成这些子女任性、专横、胆大亡为。有一位小学四年级女生,父母离异,孩子原先判给父亲,因父亲疏于管理,母亲因此把抚养权争取了过来,母亲对孩子失去了理智范畴内的教养,自己不吃不喝也要给孩子吃好穿好,久而久之,孩子任性、专横,贪吃贪玩,学习不思进取,更无法理解母亲的心,成了“问题”儿童。
总之,多数的离异家庭总是因这样那样的问题,而造成教育子女的失误,使得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一定的影响,为此要注意和这类家长加强联系,帮助他们端正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设法增强家长和子女之间的互相信赖,同时介绍一些单亲家庭教子成材的经验,以供他们学习和仿效。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面对那些父母离异的不幸家庭的受伤花朵们,我们更应多份关心,多份爱,让爱心渗透到孩子生活的各个方面,让他们在爱心中感受真情和温暖,与其他孩子一起健康向上。
4670阅读
3824阅读
1769阅读
1395阅读
1076阅读
166阅读
159阅读
157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