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70阅读
「我平心静气跟他说,他却一句冲过来,冲得我满面子屁,真的不知如何与他沟通。」黄女士边说边落泪,显得十分伤心。
「其实我对她毫不专制,她要去逛街,我很少反对,但起码她都应准时回家,就算不准时回家也打电话向我交待一声,免得我挂心。她好像完全不懂体谅我作为母亲的心肠!我若责备她,她就躲进房哭,说我不信她,好像很委屈似的。」郑女士无奈地说。
「我最近听闻儿子失恋。他好像什么都没心情做,一天到晚只是玩电脑和睡觉,叫他也不瞅不睬,只说我们烦。」陈女士担心的叙述儿子的情况。
在辅导室中,经常听到家长诉说与青少年子女相处的困难。作为父母的,都期望子女听话、合作、富责任感、懂得与人相处,专心向学,与父母关系密切。但他们口中的孩子,却往往被形容为只顾要求更多的物质、权利和自由,却缺乏责任感、对父母态度恶劣、挑战权威、拒绝接受父母的劝戒、漠视与家人的关系、不愿与父母沟通等。
愿意为改善亲子问题而来辅导的家长,大多是十分重视亲子的关系和沟通,并且在此方面作了很多付出和努力的。可以想象,他们面对孩子的一些行为和态度,会感到失望和气馁。他们更忧心孩子这样下去,会变得越来越自我中心、任意妄为、心智难以成熟,日后若受到唆摆,就更容易行差踏错,错了亦难以回转....父母越是这样想,就越加担心。
在辅导室,笔者为了减低家长们的挫败感及焦虑,常常会问他们一个问题:你记得自己十五二十岁的时候是怎样的?你与父母的关系又是怎样呢?不少家长承认少年时与父母的关系也不十分好,有些更坦言自己当时比儿女现在的行为更反叛,更甚。然而,他们今天长大了,都是奉公守法、富责任感的成年人。另一些家长则觉得自己少年时比儿女较成熟和懂事,于是不知不觉间拿儿女和自己比较,影响了自己对儿女产生过高的期望。此外,有多位家长都透露自己在原生家庭成长得并不愉快,这些不愉快的经历,令他们十分重视亲子的沟通和关系。在与孩子相处的时候,就算孩子因其它原因不愿意与他们沟通,或以负面的表达方式与他们沟通,他们都会十分敏感,以为自己与孩子的关系已经变得很恶劣。伤心之余,他们会感到失望和气馁,心想:「我这么努力建立亲子关系,怎料与孩子的关系却不比自己与父母以前的好,反令孩子生厌,有一份「拿出心肝当狗肺」的无奈。
笔者很多时有机会跟这些家长的青少年子女谈谈,孩子们都不约而同的说知道父母疼爱他们,并表示父母仍然是他们最信任最关心的人。有时他们不想跟父母沟通,原因有很多,包括:很累、父母不明白、父母太烦、有时也可以完全没有原因,只是不想讲。
其实,青少年期是个很动荡的成长阶段。孩子无论在生理,心理及社交方面都面对不少的冲击和转变。这些转变会给他们带来困扰、不安和尴尬的感觉,消耗他们很多的心力和精力。这阶段也是个自我探索、确立自我和追求自主的时期,为了寻求个人理想及价值,孩子会尝试新鲜刺激的事物,又或会出现反叛及偏激的行为。
父母若不明白孩子的内心经历,会将孩子的恶劣态度全解释是对父母的不尊敬不重视,每一次与孩子相处不愉快的时候,便以为孩子针对自己。父母若这样诠释彼此的相处,不单会令自己沮丧和伤心,也减低了自己与孩子相处的信心和积极性。
黄女士经常与十五岁的儿子产生言语冲突。她自问自己是个开通和肯讲道理的母亲,儿子却常指她责备他,她觉得十分委屈。辅导过程中,儿子透露了自己对学业成绩的忧虑及那份力不从心的无奈。母亲见儿子心情欠佳,就好言相劝,不料母亲的说话传到他耳中却变成了啰唆。儿子的消极反应,令母亲对亲子关系担忧。在一个烦躁一个焦虑的情况下,双方就很容易发生冲突。当然儿子可以向母亲表达自己的忧虑和困扰,但儿子没有这样做,因为觉得母亲不会明白。其实,母亲不是不明白孩子的感受,而是不认同儿子的做法。对她而言,儿子既然忧虑成绩不好,为何每天放学回家仍然花时间讲电话玩手机也不温习呢?!儿子无疑是怕辛苦、缺乏自制能力而对功课有害怕和逃避的倾向。母亲若能理解孩子有这些的困难,明白他不是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她就可以积极地与孩子沟通并帮助他跨越困难,而不用说些孩子已经知道但做不到的道理。
4670阅读
3824阅读
1769阅读
1395阅读
1076阅读
166阅读
159阅读
157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