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39阅读
我的孩子是“多动儿”吗?
儿童多动综合症(hyperkineticsyndrome)或多动症为一常见于儿童时期的行为障碍,医学上又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障碍、多动不宁;还有易激惹、好冲动等表现。一般在青少年时期就好转了。
根据国际诊断标准,这类儿童必须有注意涣散、冲动任性和活动过多三个特征。
注意涣散(至少具备下列之中的3项):
1.做事情往往有始无终。
2.上课常常不听讲。
3.注间容易随境转移。
4.很难集中思想做功课和从事其他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的事情。
5.很难坚持做某一种游戏或玩耍。
冲动任性(至少具备下列之中的3项):
1.往往想到什么就做什么。
2.过于频繁地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
3.不能有条不紊地做事情。
4.需要他人予以督促照料。
5.常在教室里突然大声叫喊。
6.在游戏或集体活动中不能耐心地等待轮换。
活动过多(至少具备下列之中的2项):
1.坐立不安。
2.经常奔跑。
3.难于呆在教室座位上。
4.躺在床上还常常扭动翻身。
5.终日忙忙碌碌,没完没了。
6.7岁以前开始出现多动现象。
7.至少持续6个月以上。
在应用上述诊断标准时,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在允许活动的场合,如下课时、放学后,不管孩子的活动多么厉害,也无诊断意义。只有在不该活动的场合,如上课时、做作业时,而他仍约束不住,始终动个不停,才有诊断意义。第二,如只有活动过度,而无注意力涣散,不能诊断为多动症。相反,若注意力涣散明显,而无活动过度,才应考虑有多动症的可能,因为有的儿童属所谓“不伴多动的多动症”。
为何他如此多动?
本症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1.遗传因素。 多动症儿童的生身父母儿童期患多动症,成年后患癔症、社会病态和酒精中毒较正常儿童父母多。
2.神经递质系统。研究发现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5-羟色胺(5-HT)3种神经递质在多动障碍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3.发育延迟。 临床观察发现,多动症儿童常存在精细协作动作笨拙,左右辨别不能,视、听转换困难,空间位置觉异常等神经系统软体征。并常伴有开口讲话晚、语言发育延迟、言语功能异常、口吃、功能性遗尿或遗粪等问题。许多研究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成熟延迟,或是由于大脑皮质的觉醒不足所致。
4.社会心理因素。 环境、社会和家庭因素的持续存在是诱发和促进多动症的关键。这些因素包括:不良的社会风气和同伴影响、家庭经济困难、住房拥挤、家庭不和睦、父母关系不和或离异、教养方式不当、过分溺爱或放纵、父母性格不良、母亲患癔症或抑郁症、父母有反社会行为或物质依赖、家庭成员对儿童的身体或心理虐待、儿童的需求不受重视、童年与父母分离、教师教育方法不当等因素均可促使多动症的发生以及持续存在。
5.其他因素。 各种原因所致的轻微的脑损伤,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都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和活动过度。维生素缺乏、食物过敏,食品的调味剂、添加剂,血铅水平升高,血锌水平降低等也可能促使产生多动症。
家有多动儿,我该怎么办?
1、不要惹儿女的气,使他们失去志气。《圣经》说:“弗6:4 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父母应该体恤孩子的“不能”,耐心陪伴帮助,和孩子一同完成家务、作业、手工等等需要注意力集中的工作,及时鼓励奖励孩子的进步,不要只是一味要求、指责、甚至打骂、论断孩子,给孩子贴上“没有用”/“坏孩子”等等标签,使孩子觉得自己不如人,失去信心。
2、教导孩子接纳自己和正确面对自己。教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特点”,并且接纳自己,因为上帝看每个孩子为宝贵,同时知道自己需要克服和争战的地方,靠主努力,父母要带给孩子正确正面的信息——腓立比书4:13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失败的时候记得——箴言24:16因为义人虽七次跌倒、仍必兴起.
3、像“农夫忍耐等候”——父母要忍耐陪伴,训练孩子的注意力。。雅各书5:7 ···看哪、农夫忍耐等候地里宝贵的出产、直到得了秋雨春雨。父母可以陪伴孩子一起做阅读复述,背诵数字,拼图等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又有趣味性的游戏,刚开始不会太顺利,只是这是个过程,每天能延长一点时间,说明就很成功了。如果长期坚持,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父母要敏锐发现孩子的兴趣,及时鼓励激励孩子专注于某件事的完成上;同时给孩子制定一个非常清楚的作息表,规定好起床、就餐、玩耍、看电视和就寝的时间表,督促提醒孩子执行作息表,逐步控制自己的行为;主要孩子的生活环境,不要太多的干扰影响刺激孩子的注意,房间布置尽量朴素淡雅,不要太多摆设,尽量不要嘈杂,避免多重刺激。
4、要因势利导。对多动症的孩子来说,他们活动多,精力旺盛,所以我们对这些孩子进行引导,把他们过多的精力充分利用起来。爸爸妈妈可以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把妈妈擦擦桌子、洗洗菜、扫扫地等,让他们把多余的力量释放出来。作为爸爸,可以带儿子去踢球,打球等消耗能量。
5、父母要协助协调孩子的人际关系。孩子的表现常常惹来老师同学的不满,批评,父母必须和老师保持密切接触,取得老师的理解和协助。
4639阅读
3796阅读
1744阅读
1370阅读
1052阅读
122阅读
120阅读
120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