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我从心里生出了你”——三个中国收养家庭的故事

《境界》独立出品【人间】

受访者| 玫、洁、依

采访| 《境界》记者周怡


你不是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你是从妈妈心里生出来的。主耶稣把很多很多爱放在妈妈心里时,他就让我从心里生出你了。”当孩子知道自己是被收养的,眼眶里顿时蓄满泪水,“妈妈,谢谢你不嫌弃我有病。”他们就这样抱着,不知该哭还是笑,眼泪流在一起。


一头黄黄的头发,眼神单纯得有些梦幻,一对梨涡嵌在白皙的小脸上,即使不笑的时候也这样明显。4岁的小雅不时偷偷来张望下谈话的妈妈,确认后又安安静静地回到自己的角落里做起了手工。突然,她抛开了手中的剪纸,奔向通往教室的楼梯,高兴地叫放学下楼的哥哥。大她3岁的哥哥一把抱起她转了个圈

        

这个家庭好像是这个二胎时代的最佳代言,一儿一女,幸福加倍。其实,小雅出生不久就因为患先天性心脏病加肺炎被亲生父母遗弃,快要满月的时候被收养成为这个四口之家最新的一员。


中国存在着数量庞大的孤儿群体,根据民政部门的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全国有71.2万孤儿群体。其中62.2万名孤儿散居在民间,约9万名孤儿生活在孤儿院等社会福利机构。和前些年不同的是,近两年随着生育政策的变更,被弃女婴减少,孤儿中绝大部分是有残疾或先天性疾病的。


收养孤儿,给他们一个家!对于这个话题,许多中国人会露出一脸的尴尬。一方面是因为政策的缘故,庞杂的手续和高昂的费用带来诸多限制;另一方面多数家庭聚焦在“一胎的孤独、二胎的压力”上,鲜有精力关注这个边缘群体。这群孩子似乎是优生失败的产物,注定被忽略,但却是神在《圣经》中一再强调施行公义和怜悯的对象。


被父母撇下的孤儿,神看为宝贵,藉着各种机会保全他们。于是在这个二胎时代里,悄然出现了一群“另类”的收养父母。其中3位母亲对《境界》记者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看见小雅,如同看见上帝的印记”


小雅的母亲玫,单身的时候就常去福利院做义工,没做过母亲的她以为孩子需要的就是玩具、好的物质条件和不时有的陪伴。但当她来到这所基督徒办的孤儿院时,她原本的观念被颠覆了。里面的孩子看到陌生人时完全没有通常的羞怯和防卫,他们一致地伸出双手,要一个拥抱。这种和寻常孩子截然不同的反应,让玫的心急切地伸向这些向她张开双臂的孩子。她渐渐明白这些孩子要的不是志愿者定期的探访,不是好心人慷慨地刷下信用卡,他们要的是父母的怀抱,他们想要一个家。

         

收养孩子,让自己的家成为接纳孤儿的所在成了玫不变的祷告。她也暗暗祈求上帝为她预备的另一半有同样的心志和看见,并且不是出于勉强,不是因为对她的爱,而是出于自己对孤儿的爱。

         

几年后,玫结婚了。神带给他的弟兄早在几年前就在不同的孤儿院参与怜悯事工。甫一结婚,他们就和父母分享收养孩子的想法,传统的亲族血缘观念让老人不同意。他们决定等等,结果等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奇妙的是,当爷爷在医院抱起自己的孙子时,释怀地说:“我有了孙子,满意了。你们可以收养了。”神悄悄打开的这扇窗,让玫夫妇兴奋不已。

         

3年后,两人30岁,满足了中国收养法夫妇俩须年满30岁才能收养孩子的规定。玫立刻联系了常年做孤儿事工的姐妹,得知正巧有一个女婴几日前送到了他们那里。这个孩子就是小雅,当时还没满月,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加肺炎,情况非常不乐观。

         

孩子被送到了上海的儿童医院中心诊治,玫夫妇特意陪孩子做了详细的检查。医生做完手术,看着孩子的检查报告告诉他们,孩子的心脏问题在同类型中是轻度的,虽然不确定以后是否能够自愈,但定期检查就已足够。玫欣喜地抱起了这个女儿。

         

小雅进入这个家庭的时候并非万事俱备,相反至今因为一些政策上的原因上不了户口。玫却简单地相信,让小雅有爸有妈比什么都重要。即便法律上拿不出证据,别人不承认这是他们家的孩子,但只要这个孩子叫他们爸、妈,她就心满意足。有不少收养家庭,手续问题起码要等上三、四年,而当玫看见这个孩子的时候,她就决定不要让户口、医疗保险把她们彼此爱的连结给卡住了。

         

但没有户口,小雅就无法打疫苗针,这对婴儿来说风险是致命的。询问了自费接种的价码后,玫心里充满了焦虑。一针一万元的进口疫苗,对并不富裕的他们形同天价。就在这时,一位在私立医院工作的基督徒姐妹来她们家做客,谈到小雅的情况时问起她现在属于收养还是寄养,玫告知因为手续上的问题只能算寄养,这位护士姐妹马上说他们医院有为寄养儿童设立的专项基金,如果申请成功,就可以得到免费的疫苗接种服务。行事麻利的她第二天就请医院的专业人员上门为他们办妥了一切手续,小雅不花一分钱打全了所有进口疫苗。阿玫由此相信,神赐下小雅给他们,也持续地供应孩子一切的需要。小雅不单是她的孩子,首先是上帝的孩子。


小雅的心脏没有出过大问题,但她的各项发育却比普通孩子都晚。两岁才出第一颗牙,刚能坐稳不倒下。三岁才走得像样,四岁才开口说话。她那时很怕带小雅出门,因为总有人因为她的举止询问她是不是生病了。好在每一次去检查,医生都耐心地告诉她,孩子没问题,有她自己成长的时间。玫原来很纠结,像大部分的父母一样对孩子的成长充满焦虑,但小雅的情况让她重新面对自己心里对下一代的错误期待。她说:“过去我一直觉得父母期待孩子有成就,是天经地义的事,从来没意识到这会控制和影响我和孩子的关系。”

 

小雅没法像哥哥那样在两岁半学会简单的算术,不能像哥哥那样说话表达自己,但她绝不缺少对人的爱。她用一种近乎特殊的直觉辨认每个来到家中做客的孩子的东西,当他们和她再见时,她会主动地递上小玩伴的鞋子,从来不会搞错。她几乎天然有照顾孩子的恩赐,静静地陪在婴儿的边上,主动接过替换下的尿布扔在垃圾桶里。这个四岁的孩子从来没有被教过怎样去爱人,却先把神的爱带给了这个家和她周围的人。


玫因此学会放下中国式父母的攀比和焦虑,耐心地跟随小雅成长的脚步。“当我看见小雅在房间里的时候,我就如同看到上帝的印记。在她的成长中,我好像是个旁观者,根本不需要担心。我们里面的血气会让我们着急、吼她,但情况只是更糟糕。上帝给她预备的实在太好,她将来的一切都在上帝的手里。因着她,我也得以正确地看待我的儿子。我的儿子没有任何发育上的迟缓,但从我的女儿身上,我看到儿子的一切也在上帝的手里,我们做父母的能给他的就是教会他怎么爱。这对我来说是特别大的祝福。我知道这是上帝放在我们家的信息,随时提醒我,不要靠着自己,要靠着神。”玫说。


神带来了上百个孩子和每日的饮食




洁和大儿子


 

洁第一次见到她儿子时,他正躺在医院过道的纸板箱里。他的背上有个大大的鼓包,浑身上下布满了红肿的包,她凑近看时真的被吓到了。孩子在纸箱里已有30多个钟头,医院和福利机构因为周末无人作主就只好任凭这个孩子躺着。

        

洁心疼地抱起哭闹的孩子,发现那些红肿都是蚊子咬的。她想如果等到周一,这个孩子即便不饿死,也要被蚊子吃了。她决定先抱回家养着,这一抱就是18年。孩子得的是先天性脊膜膨出,俗称脊柱裂。脊椎上有裂缝,里面的神经没有完全发育好,就在后腰上鼓了出来,外面只有薄薄一层膜覆盖着。洁立刻去医院给孩子做了手术,医生当时就告诉她,这病百分之百下肢会瘫痪,因为主管下肢的神经发育不良。但洁却说,“你只管做医生的事好了,哪怕他就是下肢瘫痪了,上帝也看他是宝贵的。”当时信主不久的她,就像孩子一样单纯地相信。

         

孩子一岁半会走路了,但正如医生所言,到四、五岁的时候开始有一只脚走路不稳。八岁的时候,洁又带孩子做过一次手术。行走稍有不便还在其次,主要影响孩子生活的是他的大小便问题。因为对于这类病症来说,神经受损是不可逆的,而孩子大小便失禁更是世界难题。十四岁前他一直不得不使用纸尿裤,年岁越长越觉得不好意思。裤子虽然不会湿,但总有些味道,他又爱运动,所以和同学在一起总有点难为情。

        

有一次,一位弟兄说,“孩子们,你们信的这位神,不仅是你爸爸妈妈的神,也是你们自己的。我们的神和我们个人有关系。”洁的孩子在那一刻突然就听进去,并且听明白了。他回家后就和洁说,“我们老师说,神不光是爸爸妈妈的,我有事情不是说妈妈你为我祷告吧,神就听,我自己也可以和他祷告。我要自己和神祷告,不要用纸尿裤。”随后,他在祷告后就告诉妈妈说:“我已经和神祷告,不用纸尿裤了。”

        

一个星期过去了,他的裤子竟然一点都没湿,他就特别有信心,从此再没用过纸尿裤。洁在儿子的身上看到神奇妙的作为,确信神在他身上的计划不会错误。如今这个十八岁的帅小伙虽然脚型不太好看,但轮滑、打球,各项运动都得心应手。

         

自从洁收养了第一个孩子后,神就不断把被遗弃的孩子带到她面前,每个都患有先天性疾病,好像从鬼门关走了一遭的人,却被神亲自抱了回来,因此就带着神爱的印记。在过去的18年里,她和她的伙伴们帮助了180个孩子,几乎都是从命若游丝的小婴儿开始,其中70个左右被不同的家庭收养,而她自己则又收养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但这条服侍孤儿、收养孤儿之路并不平坦。在收养第一个孩子前,因为科研经费被削减、待业在家很久的她心里很憋屈,堂堂大学生却没有合适的出路。所以当她收养大儿子时,教会里响起了不少反对的声音。有人说:“你那么年轻,怎么不好好出来服侍,却在家看孩子。”洁当时就特别小心,“主啊,求你让我知道我做这事是不是合你心意”?后来她在祷告中看到上帝在十字架上看着孩子说,“我的血为你流,也为这些孩子流”。她明白了,主也为这些孩子流血,照顾他们对她不过是举手之劳。她就说:“如果你要用我照顾这些孩子,我在这里,请差遣我。”

        

神垂听了她的祷告。在这些年间她没有出门找过一个孩子,也没有开口向任何一个机构或个人要过一分赞助或一份承诺,神带来了上百个孩子和每日的饮食。“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收养照顾孤儿的资金用量很大,常常账面上的金额撑不过一个月,但神带他们走过了一年又一年。有很多朴实的农村弟兄姐妹家庭专程来收养这些孩子,他们都不是因为钱来的,只是希望给孩子一个家。



洁全家福左起小女儿、小儿子、洁、丈夫、大女儿、大儿子



“祂使孤独的有家”


小聪八岁了,他已经一连换了好几个寄养家庭。当依一家决定收养他的时候,院长却告诉他们,已经有家庭捷足先登了。依的心里既失望又有些如释重负:一方面她们很想收养一个孩子,另一方面又觉得有太多的问题要担心了——能不能对他一视同仁?能不能教养好他?他跟儿子能不能好好相处?经历这么多家庭,他肯定会有很多心理问题、行为问题等等。但是当依和先生说起这些忧虑时,先生就责备她,告诉她既然一开始表达了收养的意愿,就不要后悔退缩。

        

神却没有停止为孩子寻找一个合适的家。不久后,福利院的科长再次联系依,问他们是否还愿意先寄养小聪。依的心里就浮现起神的话语,“祂使孤独的有家”,“那清洁不玷污的虔诚就是看顾患难中的孤儿寡妇,并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这些话不断鼓励着心中胆怯的依,照着神的心意去行。

        

她所在教会的师母告诉她,如果自己还年轻,绝不会错过这个机会。依担心过自己会不会爱不够、忍耐不够、智慧不够……但是圣经上说神就是爱,神是爱的泉源,只要依靠神,爱就会源源不断地给我们,所以不用担心我们的爱不够或者被分掉了。

        

收养了大儿子小聪的依,虽然和孩子相处不久,却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通过他们的家庭,让聪的人生完全改变。以前他是一个孤儿,受尽创伤的孤儿,但是因着他们,能够遇见耶稣、得到父母兄弟的爱、身心灵都被主医治和翻转。

       

“耶稣能够为了一个撒玛利亚妇人取道那条路,为了那个住在坟墓里的人绕道格拉森,我们如果能够被神使用,让聪聪的人生改变,就是一件值得的事。”她对《境界》记者说。

 

要不要将收养的真相告诉孩子?


收养的孩子当然不会个个都是天使,他们也带着天然的罪性来到新的家庭中。有些家庭看到孩子出现问题,就把问题归结为孩子是收养的。周围的声音,无论是赞美还是人言人语,都对家庭造成压力和影响。

        

洁在摸索中有过忧伤,神也给她新的看见。洁亲生的女儿从小就和家里有许多冲突,洁一直认为是遗传了爸爸的脾气。当她收养了孩子后,才发觉其实不是血缘的影响。这些收养的孩子们个性都不相同,却反而都非常好管理。于是她明白女儿因为是第一个孩子,没有经验,没有靠着神来管理她。现在这些孩子她则清楚知道是神赐的,就非常小心地经营这些产业。洁说第一个孩子就像实验品,好在神让她们学会了彼此饶恕,如今女儿和她是母女又好似姐妹。

         

收养家庭对孩子总想多满足,唯恐亏欠他们。其实他们需要的不是满足,而是由父母将对的事情告诉她们,用对的方法来教养她们,才能使他们一生行在正道上。

         

要不要将收养的真相告诉孩子们?什么时候才是合适的时机?这些问题常常横亘在收养家庭的心中,有的避而不谈,有的直言不讳却伤了孩子的心。洁从没有打算隐瞒孩子的身世,她不想用任何善意的谎言掩盖事实,因为她知道孩子早晚会在蛛丝马迹中发现真相。她花许多时间在神面前求智慧,让她晓得在怎样的时机、用怎样的方式告诉孩子他们的故事。


就在他们收养了老二、老三后,已经八岁的老大间或多次询问妈妈自己是怎么来的。洁没有胡乱搪塞,而是郑重对他说:“你不是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你是从妈妈心里生出来的。主耶稣把很多很多爱放在妈妈心里时,他就让我从心里生出你了。”她搂着孩子娓娓讲述她第一眼看见一个孩子的情景,这个孩子如何被带回家,如何给他们家带来喜乐和祝福。敏感的孩子猜出了自己就是这个故事的主角,他问妈妈:“你不是在说我吧?”洁给了肯定的回答。孩子的眼眶里顿时蓄满泪水,他扭转头,不停地抹着眼泪。阿洁从来没想过是这样的场面,她紧紧地搂着孩子,孩子也转过头搂着妈妈,说:“妈妈,谢谢你,不嫌弃我有病。”他们就这样抱着,脸贴脸,不知该哭还是笑,眼泪流在了一起。


儿子对从未谋面的亲生父母有许多的猜测和疑问,他幼小的内心被前所未有的复杂情绪充满着。他想亲口问,但又充满了鄙夷。洁安慰孩子,“生你的妈妈也很爱你,但他们可能看到你有病没有钱治,他们可能有别的原因没有办法照顾你。但不管怎样,我要谢谢他们给了我照顾你的机会,让我有了爱你的可能。”


“作为收养家庭,真的要心胸宽一点,孩子总会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他们的身份。所以我们要准备好告诉他们。如果这么大一个秘密藏在心里彼此不说的话,对我们的人生会有很大伤害,我们中间肯定隔了一层。不是因为我们藏着不告诉他,我们就会更亲密。反而当我告诉他了,我们的关系就更亲密。后来我们每隔四年又收养了两个孩子。我从他们很小就认真地告诉他们自己的故事,并根据不同的年龄不停地告诉他们。我一直在传达一个心意,那就是不管我们是不是有血缘关系,我们还是爱你。神爱我们永不止息,我对你们的爱也不会止息。我看见每个孩子的性格是如此不同,上帝给我们的实在太丰富,我这个做妈妈真的太开心了。对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来说,千万不能说‘要不是我们收养你,你还不一定到哪去了’。一定要感谢神把这么多的产业赐给我们,让我们有机会能爱他们。告诉孩子身世越早越好,只要我们有预备,不以欺骗和玩笑的手段对待这事,神就一定会负责到底。当我们用郑重的方式告诉他们时,身世就不再可怕。因为我们将尊重给了他们。”


孤儿的身世好像一块永远跟随他们又难以丢弃的遮羞布。洁却让我们看到生命脆弱不堪的背后,有神创造的尊贵和护理。祂没有因为人的失责而断绝在这些孩子身上的恩慈。洁的儿子曾提起如果有机会和亲生父母相认该如何应对,洁鼓励他能够在世上多一个母亲、一个父亲将是好得无比的事,他就得了双份的爱,他同时就要肩负起把福音传给他们的使命。

   

《境界》记者在这三位母亲、三个家庭和她们收养的孩子身上,感受到一种陌生的荣耀。她们带着各自不同的初衷,在不同的人生际遇中把自己的心敞开,给孤儿一个家。其实我们原本都是一群遗失在罪中的孤儿,先被神所收养,如今就来邀请更多的孩子进入天父的家。


(本文涉及人物均为化名)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微信号”,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125)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