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85阅读
《境界》独立出品【医治爱的河流】
受访者|海晴、宝芳 & 蒋树、佳怡 采访者|一碗粥
妈妈和我们住在一起,对老公影响挺大。比如外婆给孩子吃冰淇凌后告诉孩子不要告诉爸爸。回来后爸爸问,孩子就说没吃。爸爸很生气,也会对外婆发火,说怎么能教小孩不诚实。我就和先生说,孩子以后也会遇到很多不诚实的人,我们要教育的应该是孩子,不是外婆。
新浪网曾对80后、90后的婚姻破裂总结出“十宗罪”,家长的介入、对父母经济上的依赖位列其中。虽然现在年轻人在婚后拥有独立住房的比例大幅提高,但一旦有了孩子后,父母的介入却似乎顺理成章。
一份题为《关于第一代独生子女婚后居住模式》的研究报告,对江苏省第一代独生子女(1976-1986出生)婚后的居住情况所做的调查显示,包括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内的所有已婚家庭中,与一方或双方父母共同居住的比例高达78.9%,其中,与妻子父母同住的比例达28.8%,与丈夫父母同住的比例达57.0%。妻子为独生女的比例占到37.1%,丈夫为独生子的比例占到45.5%。
究竟应不应该与父母同住呢?圣经中说,“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两人成为一体”。什么才是真正地“离开父母”?《境界》特别采访了三个正处于不同阶段的年轻基督徒家庭,希望他们在与父母同住这件事情上的体验、冲突、挣扎和思考能带给读者更多启发和讨论,也特别欢迎你继续在评论栏分享你的感悟。
案例一
海晴:上班族妈妈,家有二宝,老大3岁,老二1岁半,现与女方母亲同住。
妈妈受不了孩子哭,不喜欢我们管教孩子
海晴:因为生了孩子后没人可以帮忙,所以我妈在我坐月子时主动来帮忙,之后自然而然就住下了。我妈是再婚,叔叔的孩子也有了下一代,可能出于私心吧,他们俩就分头照顾各自的孩子。我们当时也考虑过以后在教育子女上会有不一样的地方,但因为我妈是一个比较开明也相对严格的人,所以当时也没有考虑太多。
我和老公现在都上班,所以买菜、做饭、拖地都由我妈负责,我洗衣服。她还特别喜欢擦窗,虽然我觉得不是很必要。在照顾孩子方面,我们上班时间都交给妈妈了,下班后再接手所有照顾孩子的事。老大已经上幼儿园了,妈妈对老二的照顾更多些。家务上虽然双方的生活习惯不同,但基本没有什么冲突。每月的菜金及其他一些费用我会给妈妈,但财务上互不干涉,主要的冲突在于孩子的教养。
我从小是非常独立的孩子,从来都不依赖我妈妈。我觉得我们的问题在于以前的依恋太少,我的每个重要决定她几乎都没有参与,包括恋爱、结婚。所以在结婚生孩子后,反而彼此之间多了些依恋,但绝对说不上依赖。我妈妈也是非常独立的女人,她有什么不高兴的事情会和我说,但不会从我这里寻求安慰。
我们之间最明显的冲突是在坐月子的时候,我和老公怕妈妈太辛苦,另外请了一个阿姨。我们给阿姨做了体检,也觉得阿姨特别好。但我妈就是不乐意,阿姨做不了多久就把人家赶走了,说怎么那么贵啊。我们其实心疼妈妈照顾孩子做家务很辛苦,也觉得阿姨很尽职,但就为这件事冲突了好几次。
后来我们发现,她在这些冲突里受伤很深。她也不是单为我们省钱,就是觉得不该请阿姨,我们不听从她,她就非常难过。后来在生老二时,我们就主动问她要不要请阿姨帮忙,她坚决不要,我们也就不勉强。后来我明白,有时我们顺服她,也是对她的关心;硬着和她干,导致她受伤更大。
她不喜欢我们管教孩子,她觉得我们管教孩子打孩子是后妈后爸的表现。她非常宠爱孩子,比如我们不给孩子吃冰淇凌,她会偷偷背着我们带孩子去吃。在我小的时候,妈妈从来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管教我,从来没有打过我,这也造成我们在管教这件事上理解不同。我们对待孩子不顺服的时候会用尺子打他们的小手,孩子受到惩戒自然会哭,我妈听到哭声就不能忍,扬言要告我们,说我们虐待孩子。
我们在老大小的时候非常在乎细节,对她一些带孩子的老方法有很多冲撞,到老二的时候才慢慢放宽心。这些方法我们仍然觉得很傻,但只要对孩子没有伤害,我们也由着妈妈去做。只要不是严重的问题,都睁只眼闭只眼,这也是我们解决冲突的方法。我妈在这过程中也逐渐改变。原来她看不得我们训练孩子睡觉,一听到哭声就要冲进房间来,现在训练老二睡觉,虽然她也不乐意,但还是尽量忍着,自己发发牢骚。她看见我们的坚持,也就妥协了。
对于孩子教育的一些选择,我妈也和我们意见不同。比如我们希望让孩子上基督教学校,我妈不会直接反对,可是也会间接地说家门口的幼儿园、小学都很好,以此表达她的意见。
我和先生对孩子都非常严格,妈妈在某些方面也是很好的平衡和缓冲。当孩子有一天回想起来的时候,相信外婆一定是个非常慈爱的形象。两个孩子围着她让她很幸福,孩子对她的依恋和自然的爱,好像弥补了我在童年时和妈妈之间缺失的亲密。
我和妈妈从原本什么都不商量,到现在开始慢慢有些商量。在过去二、三十年里,我们的关系非常冷淡,从不谈深入的东西。现在则在感情上能稍微有些交流,也许以后就能自然地和妈妈传福音了。而且我妈身上有很多我没有的特质,坚韧、勤奋。她自己也有了一个重新学习做妈妈的机会,看到我们训练管教孩子有成效,对她也是很好的学习。我们母女的关系得到了一定的修复,我也可以在我妈软弱的时候给她建议和安慰。
我没有尊重丈夫超过尊重妈妈
妈妈和我们住在一起,对我老公的影响挺大。他不太喜欢有外人在,虽然大部分时间都会忍着,但有时也会发火。比如外婆给孩子吃了冰淇凌后告诉孩子不要告诉爸爸。回来后,爸爸问,孩子就说没吃。爸爸很生气,也会对外婆发火,说怎么能教小孩不诚实。我就和先生说,孩子以后也会遇到很多不诚实的人,我们要教育的应该是孩子,而不是外婆。
这样的冲突常常有,特别在管教孩子的事上,双方会发生言语上的对峙。我先生面对的挑战真的很大,他非常不习惯从两个人的生活变成那么多人的生活。但从另一方面,他也觉得这是对他很大的操练,因为即使和他的母亲,他也觉得没法住在一起,而现在却在现实中和丈母娘住了好几年。
在他们冲突时,我也做过很不理智的事情,比如当场让丈夫闭嘴。后来在他们有言语争执的时候,我会用手势提醒他到此为止,或者有时说得过头了,我也会鼓励他去和妈妈道歉。我的丈夫确实也谦卑地去道歉,反省。彼此还是在不断地磨合中。
我们刚结婚两人生活时根本不吵架。直到我妈来和我们同住后,我们夫妻才真正激烈冲突,甚至严重到没法祷告。这暴露了我们身上以自我为中心的罪,我没有尊重丈夫超过尊重我的妈妈,我的丈夫则看重孩子胜过看重其他的关系。没有这些张力的话,我们根本没有办法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我认为和父母、姑嫂等同住本身不是一个坏的概念,尤其在上海,房子很小也很贵,物理空间的分开不是最关键的,关键在精神和物质上是否完全分开才是核心,几代同住关键看你如何处理关系。我在过去三十年里有很多悖逆妈妈的地方,现在学会顺从她,也是对她的孝敬吧。
我们常抱怨和父母管教孩子的理念不同,但关键是我们要知道管教孩子是我们自己的责任。不要太纠结小事,更多把心思放在管教自己孩子上,而不是改变父母上。这会帮助我们与父母同住时调整自己。
案例二
宝芳 & 蒋树:夫妇自己创业,家有二宝,老大6岁,老二4岁,正准备与女方母亲分开住;
冲突根本上是家庭主权的争夺
宝芳 & 蒋树:我妈原本一个人住,我生了老大四个月后,我妈就主动过来帮忙。那会儿觉得生了孩子手忙脚乱,能有人帮忙觉得很好,就接受了。当时我基本全职在家,我带孩子和买菜,妈妈负责烧饭,还请了阿姨来打扫卫生,开销都是我们支付的。我有时去公司打理一下,妈妈就帮我们看孩子。孩子2、3岁之前,我们基本保持比较和谐的状态,但之后当孩子有自主意识后,就有了亲子教养的冲突。
我和母亲以前在情感上联系是比较密切的,她的情绪对我影响非常大,冲突带来的伤害也很大。我以前看到她情绪不好的时候,会试图去猜测是什么造成的,和我有没有关系,试图关心她。但渐渐我发现几次主动地深入沟通后,妈妈都采用回避的态度,让我非常难过,我们之间的结也始终不能解开。后来,我意识到自己无法改变她的情绪,一味关心只会带来自己内心的伤害和挫折,我需要在情感上切断和她的联系才可以。婚前我一直和妈妈同住,结婚后,我的重心转移到自己的家庭上,妈妈已经不是家中的核心成员了。
我不知道这对于妈妈是不是一种情感纽带的维系,她明显还是希望常常得到我们的关心和问候,希望在琐事上得到倾听。她希望我们尊重她,给她礼节性的问候。
我妈主要对我丈夫不满意,觉得我的胳膊肘往外拐,总是“护老公、护小孩”。其实都是些生活琐事,比如丈夫忘记洗碗,我妈就会抱怨,我从另一个角度试图解释,她就认为我在狡辩。我想根本上是一种家庭主权的争夺。我妈希望我们按照她的生活节奏、方式,而我们却觉得这是自己的家,不希望按照她的步骤,有时甚至是对着干。我妈觉得自己是长辈,她的经验都是好的,我们则觉得按照自己的方式做更有在家中掌权的感觉。
一两年前,我找妈妈一起坐下来想要掏心掏肺地沟通一下,妈妈始终板着一张脸。她不太会用真心交流,也不会分享自己的感受。当她用漠视的方式对待我的时候,我的心真的冷了。因为觉得平时的负面情绪已经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彼此在依赖共生中所产生的都是负面的。
妈妈对孩子的管教方式常让我回想起自己童年所受的伤害,引起我的反弹。这直接导致我不想和她继续在言语、情感上沟通。我妈非常注重孩子的行为管教。孩子回家一定要有礼貌地叫人,如果没有叫就是很大的过错。我则觉得管教主要是在孩子的心灵上。妈妈有时把对我丈夫的负面情绪倾倒在孩子的身上,让父亲在孩子眼里缺少一个正面的形象。
一方面我妈很依赖我们,把我们看成她主要的关系纽带。她越来越封闭自己,因为她几乎把时间都花在和我们在一起,社交圈越来越小。有人邀请她,她也会说我需要带孩子。另一方面她又希望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有自己的空间。内心很矛盾。
那时我的丈夫常不想回家,周末也找各种借口离开,情愿和弟兄姐妹吃饭去做义工也不想经历在家的尴尬。后来我不得不请我的亲戚邀请妈妈去外地小住,以修复夫妻的关系。我们有机会真实地面对没有妈妈一起生活时各样的挑战。
我们其实也纠结了很多次。一方面两个孩子都上幼儿园了,我们就和母亲商量要分开两套房子。另一方面,在许多冲突后也促使我们下决定要分开。如果必须同住的话,分工明确、划清界限,说清楚这个家是谁来做主,并且真实看到自己这么不堪、不孝顺,也是对信心的操练。
蒋树:圣经里说,“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两人成为一体”,“离开”我理解应该是心理、物质上、空间上的完全分开。我觉得我们的文化漠视这句经文。比如当岳母住过来的时候,我们好像完全没有异议,甚至在预期之中。我想中国人所谓重家庭有些滥用,真正的重家庭应该是自己承担家庭的所有责任,可能会辛苦一点,吃得简单点,这样反而让我们更负责,我们其实在品尝没有遵守这句命令带来的后果。
案例三
佳怡:居家妈妈,家有三宝,老大4岁,老二老三双胞胎,不到2岁,曾与父母同住,现分开居住;
辞职自己带三宝,父母如雷轰顶
佳怡:既然我们都在上班,那么父母就来带孩子,他们房子够大,自然而然我们就住过去了,周围人都是这么做的。住过去时,我们完全没有顾虑,因为我和父母以前的关系非常亲密,我的丈夫在和我探访父母的过程中也很愉快,所以当时觉得住在一起挺好的。
我们在家务上没有明确的分工。我们结婚后两人单独住了好几年,当时家务上是有列项有分工的,但和父母在一起住就没有考虑那么多。比如我的丈夫会去洗碗,但不是每次都去洗。我自己的衣服一般会自己洗,但如果我赶着上班没来得及洗,父母也会帮我洗。对他们来说,让我们能专心上班是件挺愉快的事。
当时我们将自己的住房出租,住在父母家。我们就将租金给到父母,再拿出一千元作为日常开销。
我原来觉得自己是挺独立的,在结婚没孩子前我们夫妇两人独住时,事情都处理得挺好。但真正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我发现自己对父母的情感会尽力去满足,他们的期望和情感没有满足时,我就会有定罪和纠结。
他们对我更多的是一种期望,比如我怎么带孩子,我和丈夫的相处方式,一旦与他们原本的期望不同,他们的反应对我就会有冲击。一方面我觉得他们是父母,我应该听取他们的意见,但另一方面,我又觉得他们和我思考的结果是有冲突的。面对这种冲突的时候,我就会陷入一种纠结。我应该去满足他们的期望或听取他们的意见,还是坚持我自己的看法?
特别是父母对我丈夫细节上的意见,让我尤其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比如,他早晨不会在见到人时说早上好,我的父母就觉得他轻视他们,很没有礼貌。比如,他会忘带钥匙,我的父亲就觉得这是基本的能力,很差劲。一些丈夫忽视的细节,都成了无视我父亲的证据。
我从高中开始就在外住校,没有和他们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同住。特别在工作后,我已经很有自己的主见。在同住过程中,父母觉得以前听话的女儿哪去了,怎么什么事都要说自己的想法。我不允许他们在我面前说丈夫的坏话,他们就会觉得我很护着丈夫。因为他们说的时候让我很有羞耻感,这些事都让我觉得不自在,觉得自己很糟糕。
有次我的爸妈和我提到我丈夫在细节上的忽略时说,怎么一个男人竟然钥匙都会忘带?他用严重的错误来说这件事,我就意识到他在影响我的婚姻,贬低我的丈夫。我的丈夫有段时间加班很多,我的父母就猜测是不是他在外面有人,无意中和我说起,他们的态度和意见已经影响到我的婚姻。
我在工作两年后决定辞职回家自己带孩子,这个决定对我的父母来说如雷轰顶。他们觉得我做了很草率的决定。一方面,这个决定超过了他们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他们感觉自己没有被尊重。
做这个决定前我们夫妻讨论商量了很久,没有告知他们。因为如果我和他们商量,肯定会遭到千方百计的阻挠。而在我口头提出辞职后,我奇妙地发现自己又怀孕了!这对他们带来很大的冲击。我的父母甚至觉得我们是为了要满足亲家生个男孩的要求才这么做的,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导致他们很长时间无法接受。我妈妈甚至一个月都以泪洗面。
我当时完全不能理解他们,他们则觉得天塌下来了。现在想来是他们心中的偶像坍塌了。他们觉得培养儿女,儿女又有很好的工作是他们的成就之一。当时我爸说,研究生读了回家当保姆!他们完全没法接受。
在这次冲突后,我们很快结束租约,搬回自己家住了。虽然我觉得圣经中说要“离开父母,与另一半结合”是指在情感上、财物上的离开,在物理上并非绝对需要离开。但在实际相处中,我觉得对我们家来说,在物理空间上的离开是十分必要的。
尽管我们有三个宝宝,每天睁开眼就有做不完的事,但我们坚定地选择自己做,而不再寻求父母的帮助。我觉得养育孩子和家庭生活应该是我们两人的事,让父母来承担部分负担的时候,父母势必会介入我们的生活,影响我们的关系。
分开对我们来说能更好地孝敬他们。分开后,我对父母反倒常有思念,住在一起时,则觉得总有个唐僧在耳边念叨。分开后也使我更能体会父母的爱,而不再是一起时的彼此辖制。情感和理智都能更真实地爱他们。
有人觉得自己带孩子,一方辞职后生活质量会下降,我却不这么看。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挺丰富的。确实,一个人的收入要养家还挺紧巴巴的,也有很多家务要做,但内心的丰盛是难以言表的。丈夫会将家务和家庭生活系统化,因此我们的生活非常有序,家里的整洁度是超过很多没有宝宝的家庭的。
是否与父母同住?需要夫妻两个人花些时间单独思考讨论这件事。与父母同住对你们的心理、夫妻的合一、原先的家庭计划、养育孩子的思路是否一致、是否产生影响?在一定的思考讨论后,如果能继续一起住,就一起住下去。如果思考后发现确实存在严重的冲突、不一致、对夫妻孩子都有比较大的影响,就需要正视这件事,分开住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分开住后,我们夫妻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自在。虽然要做的家务增加了,但彼此分担对关系反而是促进。我觉得身体上的疲劳不是主要的,反而心理上的纠结和疲劳更让人害怕。以前同住时,丈夫在孩子陪伴和教育上参与很少,现在丈夫更好地担当了家庭带领者的角色。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以上是3个与女方父母同住的案例,与男方父母同住的情况也许会有所不同,也欢迎你将这方面的心得和信仰方面的收获,投稿分享给我们[email protected],或联络我们愿意接受《境界》记者的采访)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微信号”,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4585阅读
3747阅读
1693阅读
1329阅读
985阅读
43阅读
39阅读
38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