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85阅读
《境界》推荐阅读【亲子时间】
文 | 马睿欣
现代华人父母,比较靠近不要权柄这个极端,因在很多华人的成长经验里,权柄代表强迫,权威,专制,压抑,无奈。多年来我真的很少碰到对“权柄”没有负面看法的华人,曾被权柄伤害,而对权柄产生负面看法,使父母们想要避免在孩子生命中做一个带有权柄的角色。
(本文节选自《管教的智慧》一书,2013年4月出版,中国言实出版社)
作者简介:马睿欣,多年来在夫妻和亲子关系领域做辅导。三个孩子的妈妈,出生于台湾,目前与先生定居洛杉矶,另著有《理家理心》、《直面网络》等书。
养孩子让父母谦卑,养到比较难搞的孩子,作爸妈就有机会重整生命。我相信,一个孩子对许多人事物的反应,是自幼在家庭里和家人互动学来的。尤其,与父母之间的互动。
所以,一个孩子得着聆听的养分,终于听见之后,还需要施予正确回应的养分,帮助他们懂得合适地,正确地与别人的话语互动。
不听话的孩子是父母教出来的?
“不会呀!我的命令很简单,一点都不难回应,我叫他坐下,而且还用手把他压在椅子上,可是我一松手,他马上就站起来跑来跑去。”父母说。
“这不是叛逆是什么?”父母握紧拳头,皱眉。
我摇头:“很难说。”
举个例子吧!餐桌上摆着一本笔记本,小明很有兴趣,正想伸手去拿,妈妈看见了,赶快说:“小明,这本笔记本是姊姊的,不可以拿。”然后把笔记本放到柜子里。
小明走到柜子旁边,看看妈妈,妈妈迎上儿子的眼光,说:“你要不要去院子里玩?打打球吧!”然后,小明尚未离开,她已经继续忙着自己的事,一分钟不到,小明已经推了张椅子到柜子旁边,站上去。妈妈的眼角余光扫到了,立刻放下手边的事,生气地吼叫:“你这样好危险,再不下来,就要罚站了!”
小明站在椅子上,瞪着妈妈看,不动。吼了几次叫儿子下来的妈妈妥协地走过来,把他抱下来。一边抱,一边说:“怎么这么不听话,想罚站是不是。”
然后,妈妈把小明带到厨房,给他一支棒冰吃,以为这样是在转移他的注意力。
小明真的开始安静的吃起棒冰,妈妈松了一口气,继续忙着做饭。
晚餐前,突然传来姊姊尖叫声。妈妈赶去看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大哭的女儿眼前摊着那个笔记本,上头,已被小明画满了毕加索的名画。
妈妈一面劝姐姐说:“别伤心了,妈妈再带你去买一本,弟弟还小,不懂事,你要饶恕他。”
然后一面对在旁边正用同情的眼光看着姊姊的小明说:“你看,都是你,把姐姐弄得这么伤心。”
小小孩子对权柄命令的回应方式,是从经验中学习得来,而非从他们的理性分析出来。
周遭现实里,有许多“小明”,正在从上述的经历中,一点一滴学习该如何回应父母的命令。
妈妈应该针对已经讲出来的命令,平和却肯定的再强化一次,让孩子“听见”。可惜,这位妈妈只是叫小明去别的地方玩。
所以小明学到的是第一件事是:妈妈说不可以,只是最好不要,或是讲讲,不是真的可以或不可以。而且,妈妈问他要不要去院子玩,也就是说,这只是个选择,不是非顺从不可。
再说,当小明还站在柜子旁时,妈妈就已经低头在忙自己的事了,这又告诉他一个信息:妈妈可能真的不太在意自己先前讲的话。
“我喜欢笔记本,不喜欢出去玩!”既然可以选择,当然,小明就大方地在心里做了选择。
他进一步去拿椅子,踏上去,准备打开柜子。
这,是一个探妈妈底线的动作,他要确定妈妈说的不可以,到底有多不可以。
这时候,妈妈靠近来了,好像已经忘记小明踩在椅子上是为了要拿笔记本,只是讲他这样很危险。
可见,妈妈不太在意有关笔记本的命令。
对小明而言,笔记本是目标,是重点,其它,都不要紧,所以他不肯从椅子上下来。
妈妈叫他下来,他没有下来,妈妈气得大吼,说要罚站,但接下来,小明接触到的却是妈妈温柔的拥抱。
也就是说,当小明没有按照妈妈的话去做的时候,更好,还能省点力气,不用自己下椅子,因为妈妈会把自己抱下来。
真好,原来妈妈刚才说不下来要罚站,只是讲讲而已。
太棒了,没有照妈妈的命令去作,一路违抗,结果,是去吃棒冰。
哈!聪明的爸爸妈妈,你们认为小明下次接收到妈妈的命令时,会不会把妈妈的yes 当yes,no 当 no 去回应吗?
让我再提醒一次:孩子对父母话语的回应方式,其实,是父母教他们的。
权柄管教不等于高压暴力
我多年来在许多爸妈当中,每次讲到“权柄”两个字,总会像踩到许多人的心头肉:一些直接跳起来反弹,一些暗暗接受震撼,一些摇头,叹气。
在诸多教养概念里,权柄管教,引起太多争议。有的父母觉得亲子教养,就是权柄的运用,他们会说:“我是他老爸(老妈),最了解他,也最爱他,他当然要听我的。”
有的父母完全拒绝让自己在孩子心目中有“权柄”的形象,他们会说:“不,不要谈权柄,我只要作我孩子一辈子的朋友。”
而在这两个极端里,是大部分父母,在当中摇摆不定。现代华人父母,会比较靠近不要权柄这个极端,因为在很多华人的成长经验里,权柄代表强迫,权威,专制,压抑,无奈。
多年来,我真的很少碰到对“权柄”没有负面看法的华人,曾被权柄伤害,而对权柄产生负面看法,使许多父母想要避免在孩子生命中成为一个带有权柄的角色。
在餐厅里,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因不被允许吃口袋里的棒棒糖,而大吼大叫,当妈妈尝试安抚时,她竟然对妈妈拳打脚踢。
而那个妈妈一面挨打,一面告诉大家:“孩子只是太想吃糖,不是故意对我无礼。”
大卖场里,一个七岁的男孩想买某样玩具,却因爸妈阻止,要求到别的店去比较价钱,而当场发飙,当爸爸贴近那孩子,想好言相劝时,却被他裹了一巴掌。这位爸爸怕他再来一掌,抓住儿子的手,肚子又被踢了一下。
旁人开始围观,议论纷纷。受过高等教育的爸妈和颜悦色地,将儿子半拉半抱入车。回家后,续集怎么演呢?妈妈赶紧拿毛巾来,帮儿子擦掉一脸眼泪鼻涕,轻声告诉他:“别生气了,又不是不买。”
爸爸则一面拿出刚买的蛋糕切给儿子吃,一面说:“货比三家不吃亏,这功课一定要学的,钱不容易赚呀!你自己仔细想想。”
那天,这对父母一直耐心陪着,等到孩子气消,恢复正常。而对儿子打爸爸的事件,他们,都避口不再提起。
回忆起来,这位爸爸对自己当天的“应对方式”还非常庆幸,他相信,孩子一定有能力靠自己在整个事件中学习到他该学习的功课,如果作爸爸的当时控制不了情绪,立即使出父亲权柄管教儿子,终究,只不过在勉强儿子选择对的行为,并没有真正帮助儿子学到功课,甚至,会让儿子因着反抗权柄而拒绝反省善恶对错。
他还认为,孩子自己就有能力选择对的行为,发挥原本就潜藏在里面的优秀品格,父母,只需要在旁边用爱心和耐心等候,当孩子脾气过后,让他自己反省出其中对错,得到正确行为的结论,那,才是真正独立。
这种把权柄管教当成高压暴力,而完全不愿意对孩子使用权柄的理念,根据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者,畅销书籍作家,爱家机构创办人詹姆斯·杜布森(Dr. James Dobson),和其它一些当今最有威信的基督徒心理学家的说法,几乎可以说,就是直接把孩子送进青少年叛逆的推手。
别让孩子习惯对权柄的轻忽怠慢
对权柄管教的抗拒和误用,源自对权柄的观念错误。 我们,总是由自身经验去诠释“权柄”为何。
上帝的权柄,来自祂对苍生之爱,上帝的权柄,会透过公义之路,来保护祂用权柄管理的人。所以,权柄的解释,是:从爱产生,用正确的方式施行出来的管制引导能力。
从上帝分赐给人的权柄,无论是团体中的领袖,婚姻中的丈夫,或是家庭中的父母,都该发挥出上帝权柄的特质:出于爱,透过正确的方式,去管制,引导,和保护。
但是,父母不等同于朋友,父母的角色,无法被朋友的角色取代。朋友之间只有对等的关系,没有权柄,一切,都只能有来有往地交流,商量。
而管教的定义是:管,给予界线,然后用赏和罚的方式帮助孩子学会停留在界线里面。教,引导孩子成为一个认识界线,并且有能力守住界线,最后,成为一个能够自立界线,并且尊重别人界线的人。
单靠朋友关系,没有正确的权柄运用,根本无法作到以上诠释的管教真义。
孩子三岁,四岁,甚至七岁八岁时,想用友谊来引导他,跟他商量,跟他解释,期待他明白所有道理,未免太勉强他了。
一个扑向火的孩子,父母要立刻强制拉开他,而不是耐心向他解释火的危险,让他自己选择要不要摸火。
有一些妈妈告诉我,靠父母的权柄来处罚孩子是没有用的,处罚只是让孩子害怕,并没有让他们真正明白道理。
对,倘若父母只会用权柄来处罚孩子,那,不单没有真正管教,而且还会带来无止尽的惧怕和怨恨。
所以我一直强调:要正确的使用权柄管教,而不是放弃权柄管教。
不过,我也反对这种认为害怕没有用,要真正明白道理才有用的理论。
父母不可能等到一个孩子明白刀为什么会割伤自己,才让他不随便玩刀; 父母也不可能等到孩子明白刷牙的道理,才让孩子自动愿意刷牙。
圣经没有说“明白上帝是智慧的开端”,而说“敬畏上帝是智慧的开端。”
敬畏,是尊敬加上畏惧,而智慧,是一种彻底的明白。也就是说,一定要先尊敬和畏惧上帝,才有可能得到明白上帝的智慧。而今日大多数管教的问题就落在此处:次序搞错了!
我们拼命要孩子先明白,然后才敬畏权柄,所以问题百出。
父母认为孩子小不懂,所以不愿意或不敢运用权柄管教,没有好好教导孩子认识权柄,与权柄互动,到了孩子上中学,甚至到了青少年,发现不行了,才开始想要拾回父母的权柄,运用权柄管教孩子,结果都非常辛苦与无效。
因为当孩子完全明白之前,他们已经先习惯对权柄的轻忽怠慢。不懂得健康地敬畏尊重权柄,使孩子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一路辛苦。
如果作父母的放弃帮助孩子用健康正确的态度面对权柄,与权柄互动,有一天,他们也会和今天许多从受伤经验里去认识权柄的父母一样,无法把权柄和爱连在一起,而只是一味的抗拒,或消极承受。
在学校,职场上,都存在这样和权柄互动的人,当老师、老板坚持命令时,他们不但不反省,反而责怪权柄,怨恨权柄太严厉,没得商量。
对所有父母来说,运用权柄管制是个学习的过程,我们都爱孩子,爱,有时让我们软弱,无法坚持,害怕冲突。让我再简单地分享权柄管制中的几个非常重点:
1. 界线非常清楚 2. 态度前后一致 3. 说到做到 4. 冷静
难吗?坦白说,一面写着这四个非常重点,我一面自省,仍为自己的许多不足汗颜。但难也好,会感到难,才不容易掉进人性在权柄运用中最大的陷阱:骄傲。
真实的权柄,应该有热腾腾的温度,因为有爱火在其中燃烧,因为有公义之光在其中闪烁。
我相信,接受健康的权柄管教的孩子,会比未经权柄管教的孩子更有安全感,更有自信。总有一天,因着拥有坚韧的根,紧紧抓住属于脚下那片土壤,他们会长成有枝有干的大树。这样的孩子,不会变成被撒在无边的旷野里,自由丛生,让环境天气决定成长方向的小草。
管教中父母的专注很重要
管与教,有时,像在陪孩子走一段凹凸不平的石子路。
对那些小石粒,只需要让孩子自己踢掉,可是碰到那些大石头,父母要帮他们一把,或教他们怎样使力推走石头,或教他们闪人,别跟挪不掉的大石头正面撞上。
当然,孩子都喜欢自己走,虽然也害怕满头包。而权柄管教,就是让孩子明白:“这段路,我必须陪在你身边,和你一起走!”不是:“我抱你走!你别用力!”也不是:“你走走看,不行我再像超人般,飞奔过来救你!”
陪,需要专注,一路专注到底。这一路,如何让孩子在赏罚中清楚感受爱,我认为“专注”是关键。专注,是持续关怀。
因着私塾生活,我天天被孩子们观察,同时,也天天自我观察。我发现,孩子们对赏罚是出于父母自己的情绪反应,还是本于管教原则,非常能够分辨。
甚至,在小小孩心中,还不能说出个理由之前,感觉就很准确。
同样一个错误的行为,我可以因着情绪,或是管教原则,去指责或处罚弟子。表面看起来,似乎是用差不多的方式去处理同一件事,但,孩子们知道其中的不同。
谦卑时,我自己也知道。情绪引发的管教,盯上时很紧,但松得更快,是一场急雨。
当孩子作错事的时候,父母感到不悦,而情绪化地反应时,孩子心里可能有两种说法:“算了,他心情不好,所以我才会遭殃。”“每次自己不爽,就拿我出气,真倒霉!”
如此,无论以上哪种反应,都不会让孩子看到自己该被修正的地方; 面对情绪化的赏罚,孩子只是老练地熬着,等待暴风雨过去,天放晴。
孩子,从来不会觉得自己必须为天气好坏负责任!可是,当父母是因着孩子越界必须出手管教时,他很清楚这不是一次完成的工,会持续地给予关注。
因着持续关注,孩子渐渐心里会很清楚,若不去把那个问题处理好,父母不会松手。这,就是专注。持续专注的权柄管教,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受到关怀,而不是天天跟着父母的心情变化起舞。
生命的塑造是个长期的工程,每个孩子都有他必须对付的地方,不是他们学不会,也不是他们不受管教,不长进,而是成长本身,就是一个不断重复的学习。
重复犯错,才有重复学习。一个邋遢的孩子,会不断在他所到之处造成凌乱。一个脾气不好的孩子,会常常被激怒。一个好动的孩子,老看他在破坏次序。一个倔强的孩子,一天到晚挑战权柄。
相信吗?很多时候,我也想用“接纳”为理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相信孩子“长大就好了!”
明知道是那个孩子的缺点,有必要一而再,再而三的掀开来讨论吗?
认识孩子,了解孩子很重要,因认识了解,而接纳孩子这个人,接受眼前的他在某些部份比较强,某些部份比较弱,这是对的。
但,让我们作父母的也承认:无论自己再怎样和孩子靠近,仍然无法看清楚上帝造他们的真相。孩子会长成怎样一个人,在上帝手中。我们都要把孩子放在上帝丰富的恩典和智慧里,陪同他们一起撷取美好,迈向生命丰盛处,因此,千万不要用眼前的不足不够来定义他们这个人。
别说:算了,他就是这样。这不是接纳,是放弃。不需要把一个挑食的孩子当成胃口好的孩子,逼他餐餐什么都吃。但是,可以持续帮助他接受更多的食物种类,不断地让他知道自己还可以尝试被拓宽。
不需要把一个好动的孩子当成文静的小孩,要他每天乖乖坐在那里看书画画。但是,可以持续帮助他增加“坐下”的时间,与他一同努力寻找出让他更专注的方式。
孩子脾气不好,就接纳眼前那个在脾气上较难自律的他,却不要把他当成一个坏脾气的孩子,任着他逃避对付脾气的纠缠。
心里了解他管制脾气比别的孩子辛苦些,却要在现实里陪他,更专注地陪他,走这段辛苦的路,而不是让他避开自己的问题。
长大的人都知道,许多成人的问题,是小时候就存在,却没有好好面对的问题,所以,不要再用“长大就好”来骗自己和孩子。
我陪着三个孩子走他们不同的石子路,常要接受上帝的提醒:“目的不在移走眼前这块石头,而在陪他们走完这条路!”否则,真的常常会被那种踢走一块石头,还有下一块等着的挫败感攻击。
如此,我与孩子越走越靠近,渐渐,孩子不再把权柄当成对他们的软弱处拳打脚踢的乱棍,而是扶持他们,陪他们一起经过成长巅簸的杖。
虽然,那杖有时缓慢了他们想奔跑的速度,磨着,磨着,在身上磨破了皮。但,孩子和我,都越来越勇敢,越来越耐磨。我们成了战友。
走出扭曲的权柄阴影
仔细想,权柄管教最大的难处,其实在于父母本身,因为,没有人天生就会正确的使用权柄。
或者,我们里面都有扭曲过的权柄阴影。我自己,也有极大的挣扎。在我的原生家庭里,父亲非常忙碌,权柄使用像打雷一样,总是突然间出现一下,把孩子们吓一大跳,然后,大部分时间又消失。
而我的母亲,因为自我形象低落,完全放弃权柄。身为中间的孩子,标准的和事佬个性,我自幼非常害怕冲突,不愿意面对冲突。
然后早早离家,漂流异乡,小留学生的成长历程,更让我没有安全感去对人做正面抵抗。
有愤怒,用沉默包裹。有伤痛,用孤独掩埋。除非透过文字,很难表达内心真正的感受。因此,权柄管教对我来讲是一个分外辛苦的功课,和所有新手妈妈一样,当我开始用权柄管教老大的时候,也拿捏不到轻重,也受情绪牵扯。
不是故意不守原则,而是害怕犯错,或者,不懂如何沟通和表达。在孩子的世界里,我常觉得水土不服。谁说当了妈,就立刻会变得勇敢干练能言善道呢?
尤其在早熟的老大越界,要给予后果处罚的时候,我常常很害怕,怕孩子会心理受伤,怕孩子恨妈妈,怕孩子把妈妈当作专制的慈禧太后。
当自己战战兢兢起步学习管教,而周遭人不断热心给予意见和评论时,我也苦恼着捉摸界线该怎么划,怎么让孩子学会不轻视权柄,又不被权柄压抑。
想着孩子的一生,难道,就这么在自己的权柄运用“练习”里打下根基吗?既然一切权柄出自上帝,那么,就好好从上帝的权柄管教中,去学习,操练吧!
圣经说:“上帝所爱的,他必管教。”嗯!不要害怕管教孩子,因为爱他,就要管教他。
圣经说:“敬畏上帝的大有依靠。”嗯!让孩子尊敬父母,也畏惧父母的权柄,因为,这是他们能够得依靠,被保护的途径。
圣经里面任何越过上帝所立界线的人,都要面对后果的追赶。 而那些顺服上帝权柄的人,福气,却在后面追着,要赏赐给他们。
所以让孩子顺服,是要让他们蒙福。是啊!上帝已经亲自教过父母该怎样正确使用权柄管教了,只需耐心操练,相信这一切,都在上帝的管理之下。
4585阅读
3747阅读
1693阅读
1329阅读
985阅读
43阅读
39阅读
38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