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妈快乐?


境界》独立出品【热点时评

文丨爱文

播音丨伊然


我们给孩子创造的乐园里只有两种果子可以吃“高分果、发财果”,在校作学霸,离校作财主于是深圳中学生在运动会上举着标语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妈快乐杭州小学生在讲演中说我的梦想就是发财”。父母在付出爱的时候是否甘心退出、允许自己成为多余


前不久深圳某中学运动会上,学生们在运动场外手持的标语意外抢镜。“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妈快乐!”当学生们举着这条标语走过主席台,喊出“妈妈快乐,全家快乐”的口号时,据说台上台下笑作一团。


捧腹过后,很多人回忆起当年莘莘学子喊得震天响的可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口号,是不是如今的学弟学妹们“自甘堕落”了?网友纷纷留言“好有道理”、“没毛病”、“实事求是”。看来,这届学生的一句玩笑话至少说出了部分真相。

在深圳中学生喊出实话之前,一位杭州的小学生去年在班级演讲比赛中已经让人感受到实话的不堪承受之重。演讲题目是《我的梦想》,小男孩在演讲中说:“梦想顾名思义,做梦都想。人各有志,人人都有梦想,我的梦想很简单,那就是发财。……我不像前几个同学说的那么伟大,真的有钱了就跑去捐款啊、帮助别人什么的。好不容易努力了一辈子,好不容易发了一笔财,给别人发的,不太实际吧?

在教室后排观摩的家长连呼“完了完了,活得太明白了!”视频流出之后,有人留言道:“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只不过你懂得比我早。佩服。
 


不肯引退的父母之爱?


深圳学生的标语瞬间风靡全国,根据最近的统计数据,全国80%的家庭陪孩子写作业的都是妈妈。标语中的“妈妈”们承担起孩子教育的大部分责任,结果公共形象却是焦虑的、愤怒的、甚至是对着孩子咆哮的。“不谈作业,母慈子孝;一谈作业,鸡飞狗跳!

有媒体呼吁妈妈放权,让爸爸们也加入到这场育儿战争中来。不过根据很多家庭的现身说法,有的爸爸在陪娃写作业的时候捶桌子捶出手部骨折,有的则直接气得心梗住院。父亲参与固然部分减缓了母亲的焦虑,但对孩子来说只不过是“女子单打”换成了“男女混双”,拉着爸爸一起躺枪可能不是让妈妈快乐起来的终极秘诀。

一位妈妈中气十足的反思让我们发现问题的复杂。“当妈的错了吗?我这个妈做的不够好吗?”这位妈妈以两个问号开始,然后她回答到,“恰恰不是这样的,就是因为我们当妈的太好了,时时处处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孩子,忘了自己,忘了所有的其他亲人。因为孩子是我们身上掉下来的肉!当妈的太爱自己的孩子了,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到孩子的身上,希望他可以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然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结婚生子,按部就班过每一天。想实现这些首先就得努力学习,否则明天你就不会有好工作……”

这种母爱使妈妈“忘记自己”,孩子俨然是母亲世界的中心,是母亲的上帝。不过当这位母亲的自我告白从对孩子的忘我之爱与全情关注,滑向“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到了孩子身上”时,我们慢慢品出几分滋味,孩子既像是母亲的上帝,同时又如同母亲的傀儡,人生完全被母亲设计,真正扮演上帝的毋宁说是这位母亲。这一连串美好希望的清单好像母亲手中的缰绳,紧紧勒住孩子的嚼环,相比而言孩子自己的想法是什么就不再那么重要了。最严重的问题是,当我们如此做的时候,真心地相信这就是母爱的忘我与无私。

真相往往令人不大舒服。成人掌握着话语权,因此可以毫不吝惜地歌颂如山如海的父母之爱,但孩子从父母的愠怒与焦虑中所真实接受到的只是——学习的价值就在于可以博得父母的欢心。“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妈快乐!”这句口号揭开的可能不仅是孩子学习动机的问题,而是我们的孩子们只用一句话就摸到了父母之爱背后隐藏着更大的自我需求。

C. S路易斯提醒我们,母爱是一种给予之爱,目标是使接受爱的孩子不再需要自己,最终长大成人。因此父母之爱的目标是“使自己引退”,接受早晚有一天“使自己成为多余”。但事实上,“母爱的本能仅凭自身无力做到这点。它希望所爱的对象幸福,但不只是幸福,而是唯有自己能给予的幸福。”当母爱拒绝引退,就会倾向于走向掌控,“母爱自认为是给予之爱,因而是‘无私的’,所以在这样做时,它会更加无情。

父母在忘我地付出爱的时候,是否真能允许自己在孩子的生命中成为多余?在对孩子寄予厚望的同时,是否能接受自己的希望可能落空?对于那些用对孩子的付出刷自己存在感的父母,这才是挑战所在。
 


孩子承受父母的焦虑?


当深圳的同学们喊出“妈妈快乐,全家快乐”时,意味着许多家庭是从“妈妈焦虑,全家焦虑”的气候变化中走过来的。如果妈妈将自己的情绪转嫁给整个家庭,她的脸色就成为全家的晴雨表。

一位从事亲子教育的咨询师,因为自己的儿子在学校读书有点跟不上进度,几次被老师叫到学校。咨询师反而安慰老师:“我知道您很关心我的孩子,但请不要担心,有些孩子就是开窍比较晚。再等一段时间,也许他的学习能力就会提升了。”老师惊得目瞪口呆。

当我的儿子升入小学后,我发现在一个你追我赶的环境中父母要做到咨询师那么洒脱实在不容易。幼儿园老师有一个让孩子听话的秘诀,没有什么是用一个bingo搞不定的,如果一个不行,就用两个!这是利用了孩子们的好胜心。而在成人的世界,有形无形的bingo到处都是,而孩子本身就是父母众多bingo中最重要的一个。

当我开始关心儿子的识字量是否达到平均水平以上,开始因为他无法理解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而怒火中烧,几次以后,儿子就拒绝我辅导他的作业,甚至对我去接他放学都面露不悦。妻子见状赶紧将辅导孩子作业的事暂时接手,我也有机会反思自己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恰好那段时间老师给家长布置了一个作业,让父母给未来的孩子写一封信,看着在我手下遭受折磨的儿子,我醒悟到自己不仅是在消磨他学习的乐趣,更是不负责任地让孩子承受我的焦虑和恐惧。

祷告之后,我对他写道:“亲爱的儿子,感谢上帝,你已经开始上一年级了。爸爸的心又欢喜又紧张。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有着现在的你还体验不到的压力,而大人常常将这种严厉不经意间传递给孩子。因此,有时候你不能够按照我的标准完成作业时,爸爸会脸色不好看,甚至会生气。其实这一切都不是你的错,而是爸爸太恐惧了。爸爸害怕你不能应付未来,害怕由于爸爸的失职而让你前途惨淡。说到底是爸爸害怕上帝不能掌管你的人生,但真相是,天父爸爸比地上这个臭爸爸更加爱你。如果爸爸在你成长过程中让你感到心里受伤,请你饶恕爸爸,并相信,在天上有一个更好的爸爸,比我更加爱你,无条件地接纳你。

我像孩子发怒并不是因为孩子真的犯了什么错,根源在于我自己的恐惧。我爱孩子,却超越了身为父母当有的界限,我想扮演孩子的上帝,而不愿意将自己孩子“冒险”交给真正的上帝。

“爱一旦变成上帝,亦即沦为魔鬼。”父母之爱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与上帝之爱酷似,不过这也是它最大的危险,因为它常常想要等同于上帝。路易斯说,父母之爱凭借自己无法自动引退,“必须有一种更高层次的爱介入,帮助或驯服这种本能。”这种更高层次的爱,就是上帝的爱,对我来说,除非我能深信上帝比我更加爱我的儿子,上帝的计划比我更好,否则我这个赝品上帝就难以放下掌控儿子人生的渴望。
 


找到那一根红线


深圳和杭州的学生们一起揭开了成人羞于言说的真相,而真相不等于真理,可能只表明我们的文化真的生病了。在多数家庭和学校看来,成绩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指标,财富是衡量成人的唯一指标。简单粗暴,不容置疑。

在上帝为人类创造的乐园中,上帝允许人任意享用园中各样树的果子,只留下一棵分别善恶树的果子不允许人吃。上帝的花园是何等丰富多彩!而在我们这群赝品上帝为孩子们创造的世界中,我们每天都对孩子说:园中各样花草树木都不值得欣赏也不配做你灵魂的食物,你只能吃高分果和发财果,在校作学霸,离校作财主!成功人生等着你!结果乐园不再是乐园,这样长大的孩子灵魂注定营养不良。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T. S艾略特认为教育就是“帮助我们发挥所有的潜力和天赋而可以享受美好的生活”,不过讨论最终会导向一个问题——“何谓人?”“人为了什么?”那位希望孩子按部就班地度过一生的妈妈,那个梦想发财的男孩,以及希望孩子在无休止的竞争中不断得到bingo的我,最终无一不是在对这个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

“我们或许并不明白自己的答案是什么,因为答案可能不是充分有意识的;我们的答案并非始终存在于我们的头脑里,而是在于那些无意识的假设中,我们在处理生活方方面面的时候,都是基于这些假设。”艾略特说。但如果我们真希望“活得更明白”也帮助孩子们“活得更明白”,就会发现人之为人的定义与其说是一个教育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只有信仰才能解决的问题:除非我们知道造物主对祂所创造的人的心意,否则就只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社会的风俗对待孩子。孩子如果不能从上帝的眼中看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又从哪里获得力量抵挡父母学校加在他们身上的评价标准?

一次小考之后,儿子开心地告诉我,他得了A,有一个同学得了B+。我说:“你很棒啊!”然后他告诉我:“别的同学都得了A+。”原来,他的A就是倒数第二的意思,不过,我很庆幸,儿子并没有因为自己没得A+而困扰。

但没过几天,放学写作业的时候,因为做错了几道题需要修改,儿子反常地用橡皮用力擦掉写错的地方,眼里含着泪。我赶紧问他为什么生气。他说:“我觉得自己真傻。”原来,老师拿他的试卷做了错误的范例,在众目睽睽之下,他的自尊遭到考验。我蹲在他面前,看着他的眼睛,对他说:“上帝不觉得你傻,上帝觉得你无论做对还是做错,都是祂的宝贝!爸爸也这么觉得。如果老师、同学,还有你自己的感觉和上帝不一样,你要相信谁呢?”儿子没有作声,抬起手,默默地指了一下上面。

安徒生成长在一个贫苦的修鞋匠之家,爱他的妈妈对儿子的人生计划就是老老实实学一门手艺,无论是修鞋还是裁缝,安稳过一生。幸运的是,妈妈并没有阻止安徒生有自己的追求。14岁那年,安徒生只身一人来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这个一天正式教育都没接受过、连拼写都成问题的少年开始了舞文弄墨的生活。回忆自己的人生,安徒生说:“英国海军在每艘船上,无论粗细,都系着一根红线,表明它属于君王。而在人的生活中,小人物也好,大人物也好,也有一根无形的线表明他属于上帝。

找到这位上帝,让祂来定义我们和孩子的人生,我们就不必像那位家长一样,担心孩子“完了,完了,活得太明白了”。父母可以和孩子从现在开始就快乐得笑起来,与成绩单、存款单无关。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微信号”,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152)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