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谁来融化我们刚愎自用的心?






导读

「论断」是基督徒们常常在教会里被教导不要去做的事情,然而有不少人因为不清楚其本质,最后矫枉过正,对一切事情都缄口不言。同样,很多基督徒对「悔改」的理解,依然停留在外在道德行为的改观,而非专注内心意念的转变。这会导致基督徒的生命要么被捆绑于周围人的眼光,要么走向道德主义的自义。今天路德和加尔文就将通过他们对罗马书的注释来回应上面的问题。?


笔记整理︱报童

1

「论断」他人的本质



你这论断人的,无论你是谁,也无可推诿。你在什么事上论断人,就在什么事上定自己的罪;因你这论断人的,自己所行却和别人一样。我们知道这样行的人,上帝必照真理审判他。你这人哪,你论断行这样事的人,自己所行的却和别人一样,你以为能逃脱上帝的审判吗?(罗2:1-3)


论断和定罪在希腊文中是同源词。保罗的斥责是针对假冒为善的人而发的。在加尔文看来,保罗的目的是为了使人无可推诿,即「虽然你们不承认在别人的罪上有分,似乎你们是斥责罪恶,以罪为敌;但你们未能完全脱离罪,如果你们真是自己检讨自己,你们就不致提出抗辩」。因为「论断」就是定了别人的罪,但如果自己在诸恶上也放纵自由,也就等于定了自己的罪。


那么,如果一个人的确做到了在各种恶事上无份,是否「论断」他人就理所应当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加尔文指出,保罗所攻击的是内在的不洁,无论在人前是否无辜,是否被世人称赞,内在的不洁是人眼所不能见,又不能凭人的证言来证实、来定罪的,所以保罗把他们召至上帝的审判台前


因此,上帝必照真理审判的意思,就是第一,上帝刑罚罪决不看人的情面;第二,祂不凭外貌取人,除了从真心而发的,任何外表的工作都不能满足祂。加尔文特别指出,「真理」在希伯来文里,意味着内心的完全与公正,不但与虚伪相反,而且也与外部所显明的善行不同」。


路德同样将「论断」与「定罪」的讨论,诉诸内在的良心,不过他仍然根据当时的处境,将论断人的人引申出三类,值得我们今日参考:


首先,路德针对中世纪当时的处境,严厉地批判属灵和属世的审判官或居高位者(即当时的君王、贵族以及教宗、主教等)。路德先引用奥古斯丁《上帝之城》中对地上国度的定义,即「国家没有正义,与一群强盗无异」[1],来批判属世的审判官「收了正规的税银,有权得到别种款项,却不对人们尽责,不保护、增进人们的福祉……」。他们处罚人,自己却跟那些被定罪的人在犯罪方面没有两样。


另外就是属灵的居高位者,比如当时的教宗、主教等。当时教会的光景惨淡,路德批判那些属灵的领袖「奢侈、野性勃勃、挥霍、嫉妒、贪婪」,甚至说这是上帝允许教会堕落至此,是「祂在怒中管教我们」。


其次是那些在心中暗暗批评别人,用嘴巴责备别人,却在各方面跟别人没有两样」的人。在路德看来,这类人属于五十步笑百步的厚颜无耻之人,然而,他更加指出,我们的本性就是「对自己本身的失败常是盲目的,对别人的错失却眼光锐利。


? 最后,这是针对自认为圣洁的人讲的。这种人看似在他们定别人的罪上,没有犯同样的罪。路德强调,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事实到底是犯了或没犯哪些罪,而是这种人「强调自己行善到一个地步,以至无法看到自己的缺失」。


正是这种盲目,造成这类人是「照着字句(表面功夫),而不是照着精意(圣灵及内在)去行律法的工作」。按照奥古斯丁的说法,这种行善是出于「害怕受处罚,或讨好周围人眼光的功利心态,而非出于喜好公义的心」。因为人的意志在上帝面前就是有罪的,从而表面上(人的角度)看为公义的行为,做出来对人带来不了什么益处。


因此,路德说保罗在这里的目的就是让人有真正的自我认识,即非基督徒无一人可以放在罪人的等级之外。加尔文更是强调,想要做到「不论断」他人,把人们从「迷醉与愚妄中唤醒过来,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他们领到上帝审判之光的面前」。




2

什么是真正的「悔改」



还是你藐视他丰富的恩慈、宽容、忍耐,不晓得他的恩慈是领你悔改呢?(罗2:4)


在加尔文看来,上帝在恩慈、宽容、忍耐的丰富,与人外在的幸运亨通无关。外在的亨通,并不意味着「上帝对他们是心存善意」,相反,上帝的「恩慈、宽容、忍耐」,目的在于叫罪人归向祂自己。人若是以外在的亨通为根据,在上帝面前有自信,就是「极端藐视上帝」了。


相比加尔文警告的口吻,路德认为恩慈、宽容、忍耐是上帝给罪人的三项礼物。路德特别强调了上帝的忍耐,他解释到,「上帝对人的不知感恩与恶行,和祂期望他们有一个好的改变,好像祂真的希望人们能够变好,故长久地延迟祂的处罚」。当然,从另一方面路德也强调,上帝愈发地忍耐,等到祂审判时,也愈发地严厉。


因此,不把上帝的「恩慈、宽容、忍耐」当回事的人,等于「为自己积蓄忿怒」(罗2:5)。路德甚至引用了一位异教徒的名言,显明这个道理连外邦人也懂:「上帝的愤怒以审判的严厉来平衡处罚的迟缓。」


在这个基础上,保罗明确指出,「恩慈」的目的是领人悔改。在华人教会里,「悔改」是常常讨论的话题,但很多人都把「悔改」理解为某种道德及行为层面的改变,或是得到救恩和赦免的前提,但在改教家看来,这都是不符合圣经的理解。


首先,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释解》中,专门提及「悔改」的希腊文原意为获得又一个心灵和感觉,以及感知的复原,一种心境转为另一种心境,乃至灵性的转变[2]。同样,加尔文在提及了类似的观点后,特别指出「悔改」原意中提到的「心思或心境的转变」意味着离弃自己并归向上帝,离开从前的意念,穿上新的意念[3]


其次,路德和加尔文都强调,「悔改」是一个贯穿一生的过程。路德特别引用保罗的话「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来表达「悔改」是终生的事情,需要时时憎恶自己。加尔文也指出,「这更新不是一时一日或一年所发生的,而是上帝通过持续不断甚至有时缓慢的过程除掉他选民身上一切的败坏,洗净他们的罪……使他们一生一世向上帝悔改,并使他们知道这场战争唯有在他们离开世界后才得以结束」。


最后,路德指出「悔改」包含的两个部分是对自我罪孽的痛悔,以及藉着信心倚靠福音带来的安慰「哀痛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太5:4)就是这个意思[4]。加尔文也用了类似的表达,即「治死罪和得慰藉」。并且他指出,这种「慰藉」的含义是,渴慕过圣洁和忠心服事上帝的日子[5]




3

「内心刚硬」的结局



你竟任着你刚硬不悔改的心,为自己积蓄忿怒,以致上帝震怒,显他公义审判的日子来到。(罗2:5)


所谓「刚硬的心」,在路德看来,不但是藐视上帝的「恩慈、宽容、忍耐」,更是得到很多好处却做出很多坏事,并且从未要改变的心。加尔文则指出,怀着这种心的人,就是对「悔改」感到无关痛痒的人,而且他们继续享受上帝的恩典,更要加增他们的定罪;因为这一切事上帝都要过问。


路德依旧根据自己的观察,将「刚硬的心」的人分为两类:一些是受到私欲和身体情欲刺激的人;另一些是固执己见,顽固维护自己圣洁的人,比如犹太人、异教徒、利己主义者等。他特别引用圣伯纳德的名言:「变硬的心,礼物不能使其软化,威胁不能使其害怕,打击不能使其更正,应许不能使其动摇」[6]。加尔文更是提醒我们,自己是否在善用或滥用上帝的宽大与慈爱,若是误用或滥用,就是为自己积蓄咒诅的宝物。


「刚硬的心」最终带来的是「上帝公义的审判」。然而,路德和加尔文在解释「上帝公义的审判」时,都表达出福音的一体两面性。在路德看来,「刚硬」之人不知道上帝的恩慈是领他悔改,而「悔改」之人则知道上帝的严厉是为他的救恩效力。因为「耶和华使人死,也使人活,使人下阴间,也使人往上升」(撒上2:6)。这种类比还出现在末日,「末日」对于不敬虔和敬畏之人,分别是「愤怒和怜恤的日子,患难和平安的日子,混乱和荣耀的日子,灭亡和救恩的日子」。


加尔文也强调,对于不信和信的人,最后的审判日既是愤怒的日子,也是救赎的日子。同时,加尔文特别注意到,保罗在这里用了「显」这个字眼,来彰显上帝审判的彻底性,即「主当下虽然每日指明祂要审判世人,但祂还是暂时收回祂的审判,直到那日,要彻底完全显明」。


结语


今天我们通过分享路德和加尔文对《罗马书》2章1-5节的解释,从讨论「论断」的本质出发,反思我们的骄傲和自义。接着通过对「上帝的恩慈」与「悔改」的学习,重新思想「悔改」的真义,以及什么是从内心归向上帝。


最后,改教家对「内心刚硬」之人和「敬畏悔改」之人的结局作了对比,这是我们终生需要警醒的地方。


要点回顾

1. 要想不「论断」他人,首先要将自己带到上帝面前,祈求圣灵光照,从而谦卑,并且要照着精意而非字句来做律法的事情。


2. 「悔改」是内心意念或心思的转变,并且「悔改」是上帝恩慈所结的果子,不是靠自己努力改变外在行为就能达成的目标。「悔改」的结果就是恨恶自己的罪,并藉着信心在福音里得安慰。


3. 「上帝的审判日」在信与不信、刚硬与悔改之中,显明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最终到底是愤怒还是救赎,就在于是否滥用或善用上帝的恩典。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