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不为人知的清华信仰渊源(上)

文章来源|HE IS FASHION

作者|赵征老师

导 语


清华,世界知名学府!回溯它的历史,寻找信仰根基,你会有惊人的发现!


 正文 TEXT 


如果说,思想是为心灵寻找家园,那么,大学就应该是让思想自由翱翔和寻求归宿的空间。

一百年前,在绵延千年的皇权统治和独崇儒术的科举制度一同轰然崩溃之时,清华园──北京西郊的一个荒芜的皇家园林──迎来了一群独特的思想者和教育家。他们不仅承古启今,而且汇通中西、兼蓄文理。在内忧外扰、兵荒马乱的年代,把这个学府营造成为一个独立自由、脱俗求真、中西融通的思想空间

清华四大导师:梁启超、赵元任、王国维、陈寅恪

国学研究院的导师王国维先生在德国哲学和中国古典文化的对照中思想中国美学的精髓;陈寅恪先生在西方世界观的影响下考籍中国历史;赵元任先生把自然科学的方法引入人文研究;外文系的吴宓先生以他思想的定力,努力寻找“新”与“旧”、中与西的融合契机,他在清华开设了“文学与人生”的课程,旨在通过中西文学来研究人生,帮助学生“在自己的灵魂中重建哲学的真理”;哲学系的创办者金岳霖先生在各种主义混战的年代告诫学生:凡属所谓时代精神,掀起一个时代人兴奋的,都未必可靠,也未必能持久。持久而可靠的思想乃是经过自己长久努力思考出来的东西。

在清华藤影荷风的自然环境与中西合璧的学术氛围里生活、求学、思想,是一种奇特的缘分。然而,这个缘分最终能够给人什么样的改变和升华呢?

曾子在《大学》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北宋思想者邵雍则更进一步指出:“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在独尊儒术两千年的神州大地,天是可畏而不可知的,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只能靠个人自强不息的努力去摸索趋近。

当清华作为留美预备学校降生在古老的京城,不仅有阵阵学术清风开始从西方袭来,形成了一个“中西汇通”的交点,让学子们通过理性和科学来探索求知,更有一道曙光从天降临,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学际天人”之境界,使人可以通过信仰来承候天启的真理

清华的信仰渊源几乎已经被人遗忘。

不少人只知道清华的四大国学导师和他们自由独立的学术精神,却不知道清华早期的校长和教务长,以及中外教员和学生中有很多人信仰耶稣基督。清华大学虽然不是圣约翰、金陵、辅仁、燕京、协和、齐鲁那样的教会大学,却与基督信仰有着深厚的渊源。这个渊源的起点可以追溯到清华第一任校长唐国安先生。


  ▎感念唐国安先生 ▎


唐国安先生(字介臣),1858年出生于广东香山县,是1873年李鸿章洋务运动中被容闳选派留美幼童之一。在美八年,他从寄宿的美国 基督徒家庭那里感受到神的爱并学习神的真道,生命发生了转变。1878年,他冒着被遣送回国的危险,接受了基督信仰,并和24位留美学生创办了“为促进基督教在中国发展而成立的社团”,简称“兴华会”。唐先生作为秘书为兴华会宪章作序:


我辈基督会会员,深知上帝之造化,携我辈脱离黑暗之邦,来到耶 稣基督荣光照耀之地,谨谦恭盛赞我天父之仁慈和善良。实感上帝拯救我辈于世俗,转变我辈之灵魂、我辈之生命,以至自己之一切,以服务于上帝之使命与荣光。对此大恩大德,我辈心中充溢感激之情,一如使徒保罗那样求告:“主啊!您要我们做什么啊?”

值此沉静时刻,我辈念及我同胞慈爱之灵魂正时时刻刻沉沦在撒旦统治之中,并将忍受永久之痛苦。我辈认清几乎无法穿透之黑暗正笼罩着我庞大之帝国;亘古以来的迷信思想蒙蔽着我同胞之心灵;罪过和邪恶泛滥于整片国土达四千年之久。在这样一堵黑暗、无知和保守之高墙面前,我辈为数不多之羸弱一群,站立和观望。我辈应如何诘问它?肯定不能单靠科学和典籍学习;也不能全靠膂力和心力。在恐惧和忧思中,我辈集起基督之力量。祂曾将一个国家从彻底腐败堕落改造成光明而强大,曾将太平洋上野蛮人改造成今日爱好和平之公民。因此,我辈和基督徒们,愿携起双手,联结一心,跪在主耶稣面前,祈求赐予我辈以智慧、力量和权力,使之成为安适、勇敢的源泉,此生此世无论承受何等责任,皆能彼此相互支持。

让我辈不单单满足于对上帝之信奉,而应当发挥我辈之影响和劝导,带领其他同学来到基督十字架足下,结为一体,成为主的一群。这必将使我辈享有天堂无比之欢乐。一当之中的任何人回到自己的祖国,必将给仍处于黑暗之中的同胞带去并传播欢欣之救世潮,带领他们走上永久和平和幸福之路。


唐先生在回国后躬行“不单单满足于对上帝之信奉,而应当发挥我辈之影响和劝导”的心志,参与管理香港、北京和上海等地的基督教青年会,带领青年人开展社会服务。他还通过报刊、辩论和会议的平台推动禁止鸦片贸易,倡导妇女放足,反对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割据,呼吁西方宣教士主动放弃条约国的特殊待遇。

唐先生看到中国的希望在于年轻一代中国人的心意更新,因而致力恢复中断了28年的公派赴美留学项目。他认为派学生赴美的意义不仅在于接受美国的学校教育,更重要的是亲身感受其以基督信仰为根基的价值观和文化意识。1909年唐先生参与将庚子赔款用于公派赴美项目的谈判,建立了作为留美预备学校的清华国立高中学堂。

在争取让美国政府把庚子赔款用于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这件事上,一位美国宣教士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也功不可没。他 1872 年受美国公理会派遣来华,在华生活54年,热爱中国,说一口流利的带山东口音的汉语。虽然他在1900年义和团围攻北京东交民巷时险些丧命,却用自己写作的介绍中国的书籍说服罗斯福总统把庚子赔款用于中国的教育事业。

1906年3月6日,他与罗斯福总统在白宫见面。十天之后,罗斯福就回信给他,承诺推动他的建议。结果,恰恰是这笔因“灭洋”的义和团运动而导致的庚子赔款,促成了清华这个“留洋”预备学校的诞生,敞开了一扇让中国学子走向西方的大门。历史的发展真是超乎人意。

1909年12月,唐先生带领第一批47名留学生用庚子赔款赴美。这一批留学生里面就有后来对清华贡献巨大、影响深远的梅贻琦先生

1912年,唐先生从国外回到北京,重新运作因辛亥革命而关闭半年的清华学堂,并改名为清华学校,任第一任校长。据当时的学生回忆,唐校长待人非常诚恳,办事非常热心,视学生如子弟,看同事如朋友。唐校长为老师和学生设立了很高的道德要求,认为这是培养一个全面人才的开端。


唐校长在为清华学堂选聘教员时看重的不仅是学识能力,更是信仰素质。他委托基督教青年会从美国选聘了十七位美国基督徒教师来清华任教。其中,历史系教授麻伦(Carroll Brown Malone)在1915年向清华的基督徒发起募捐,购得海淀镇一处房产,修建了一个小礼拜堂,后来逐渐发展为今天的海淀基督教堂。清华的第一任教务长张伯苓先生也是基督徒。有基督信仰的校领导和中外教师给校园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曾在清华任教的林语堂先生在其回忆录《信仰之旅》中记载了一位五十岁的美国老师把基督信仰的温暖大光带进一位苏州籍教师孟君的心灵:

这位美国女士活出了基督徒爱的美德。她教孟君学习《圣经》,而《圣经》最终赢得了他。这是一个和他曾知的世界完全不同的世界。孟君成长于一个非常严苛的孔儒家庭,那是一个负责任、守纪律及强调道德训练的世界。他不能不感到那个在他面前展开的、以基督信 仰的律取代了严格的儒家生活方式的新世界的温暖。

为了促进学生对终极天理的追求,清华校方采取耶鲁和圣约翰大学的模式,为学生搭建了丰富多样的探讨思想的平台,比如演讲辩论俱乐部、学生报纸、暑假福音营、和校园查经班。

清华的基督教青年会成立于1912年,当时会员约占全校学生的半数。在北京的基督教青年会中,清华的学生占了一半之多,成为北京基督教青年会中最活跃的分支。

为了宣扬基督信仰的道理并帮助学生提高英文阅读能力,基督教青年会组织了许多课外查经班,每班不超过十人,每周一两次,读英文版《圣经》。学生都是自愿参加,由中外教师担任指导。

社会学家吴泽霖教授潘光旦教授回忆说,他们都曾参加过梅贻琦先生所指导的查经班,林语堂先生也教过这样的查经班。

1913 年,唐校长鞠躬尽瘁,英年早逝。18年后,唐校长派送的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中的梅贻琦先生成为了清华历史上任职最久、影响最深远的校长。










|箴言 9:10 |

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

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