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被北欧后的黑门



前不久,高晓松去了趟北欧,回来就写了篇文章《在北欧,我觉得自己内心很丑陋》。


随后,《被北欧后的高晓松》一文,开始在朋友圈热传。


在高晓松笔下,北欧的魅力在于,每个人都认认真真守着自己的生活,舒舒服服的做自己。没有攀比,不用心计,用极简的生活理念享受着美好的当下。



高晓松在文章中说,在那里他感到自己的内心很丑陋,很粗鄙,每天琢磨的都是如何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跟人钩心斗角,跟北欧人的境界实在是差太远了。


当每天拿命赚钱几乎失去生活乐趣的我们,在透过文章瞥见地球那端北欧人安逸恬淡的日子时,积怨已久的生活瞬时瓦解崩塌。


很多人读了文章后羡慕不已,恨自己不能生在如此纯净的北欧。



01


我也曾在北欧待过一段时间,住在挪威的朋友家里。


相比于瑞典、丹麦、芬兰等北欧邻国,除了“森林”,我对挪威的了解似乎知之甚少,毕竟瑞典的宜家、芬兰的诺基亚、丹麦的乐高都让人耳熟能详。



我是一个不喜欢想太多的人,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最关心的就是哪里有好吃的。


所以那个一到冬天下午3点就天黑,吃个汉堡都要好几百的挪威,我并没有高晓松老师说的那般的深刻体会,只觉得没人没玩没吃的,好山好水好无聊......


而我那个朋友,是个很特别的男生,向来随遇而安、与世无争,倒是很适合在那里生活。每天的休闲娱乐,不过就是看看落日逛逛码头爬爬山。


刚到挪威的那几日,除了空气好到爆、自来水特别好喝之外,我实在不能理解为何它几乎每年都被列入“世界最幸福国家”之一,甚至在2017年荣登榜首。


物价那么高,上个厕所都要20块。冬天的极夜又那么长,白天只有4个小时,店铺关门也没有KTV,就是晚上饿了想点个夜宵外卖都没有。


这样的北欧,我想大多数中国90后是活不过一周的......



后来我发现,之所以我会这么觉得,都是因为自己在用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过着挪威人的生活罢了。


不习惯他们下午4点不到,临街店铺就都关门休息;不习惯上下火车不用检票,全凭自觉;不习惯没有夜生活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不习惯所有人一有空就约着去爬山跑步的健康生活;不习惯他们把家人生活放在首位,把工作赚钱放在次要的生活态度......



02


我以为的挪威人高冷,其实也只是因为界线清晰。他们生性里的热情开朗、乐于助人,却因此常常被我们忽视。


记得那天,朋友带我去他学校,帮他一起收拾学校公共区域的卫生,收拾完,他就去上课了,我一个人跑去外面玩雪。


路边到处都是些被铲雪车铲在一起堆成的“雪山”,我可高兴了,一个人在路边踩着雪丘上蹦下跳,丝毫不介意路人会不会看我像是个傻子。



高兴没多久,我一个不留神就从近2米高的雪丘上滑倒,咣当一声重重摔在地上,路面上的雪堆了大半月早就硬成了冰,那一下别提有多疼了,可又碍于面子强忍着不叫出来。


路边零星的几个路人看见了,竟都立马的跑过来搀扶我,有大人有小孩,他们都关切的帮我拍掉身上的雪,还一个劲儿的问我疼不疼,看得出来他们比我还着急我有么有伤到哪里


我特别不好意思,一是觉得出门在外,这一摔给祖国丢脸了;二是因为自己的贪玩和不小心,麻烦到了他们。



挪威人的界线,不是冷漠,而是尊重。他们的界线,是在关起门来后,就不闲话别人家长里短的自守;是体谅每个人不同的心情处境,绝不主动打扰你的同理心。


但在他们心中,有比界线更重要的,是在看到别人有需要时就奋不顾身出手搭救的善良温暖。



03


有时候,他们的那种善良也是我无法理解的。


有一天,朋友放学回家后,竟向我推销起了手工袜子。那一双双造型各异的袜子都是他的同学们亲手织的,为了给挪威相对“贫穷”的孩子(基本上是难民儿童)一次去英国伦敦旅行而发起的义卖活动。


在他看来,作为基督徒的我,不管在捐衣捐物还是奉献义卖上,一直都特别积极。但那时我却忍不住为此跟他争论起来,特别严肃认真。



在我眼里“去伦敦旅行”它根本就不是必需品,也就没必要为此义卖筹款。可他非说,出国旅行就是必需品!


我义愤填膺的说:

“在中国山区还有那么多贫困儿童连肉都吃不上一顿,那才是真正需要关怀捐助的地方。可在挪威,所谓“贫穷”的孩子,他们既能吃得上饱饭,还能免费读书看病,为了“送他们去英国旅行”筹款,这理由未免太扯了吧。” 


更像是在指责他那盲目的爱心。



可能是我自己眼光狭隘无法理解,一个高福利国家的人们对于“贫困”二字的认识。


无论他怎么说破嘴皮,我依旧坚决不买,即便看在朋友的情分上帮衬一下也不,在我这里它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个原则问题。


后来,他自己掏钱买了10双。



04


再后来,我慢慢理解了他的这种“善”,并为当时的自以为义感到惭愧。我认识到因为社会环境不同,人们对于贫困的定义也不同这件事。


就像游艇与房车,在我们中国人眼里意味着有钱人的生活,但在挪威人眼里的确就是如同牙刷牙膏一般存在的生活必需品。


可能在中国人眼里,吃不上肉才算贫困,但在非洲,光吃不上肉的还根本谈不上是贫困一样。



很多时候,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塑造了我们看世界的眼光。


挪威,就像是家境殷实的中产家庭,开着一辆房车自驾游,走走停停,不在乎什么时候到达。


甚至没有明确的目的地,一路风景,去捕捉日出与日落,看沿途候鸟迁徙,高山流水,从容不迫,随遇而安。



而中国就像是一班疾驰中的“复兴号”高铁,你不努力,未必买的上车票。在这趟高铁上,既有头等舱的豪华座椅,也有游走于餐车和过道的补票旅客;既有热心的医生急救素不相识的突发病人,也有霸座男、有扒门女。


可是印度网民,看到“中国高铁霸座”新闻的时候,他们的关注点却在于对中国高铁先进的列车与速度的感慨。原来中国已经领先印度了那么多。


处在不同层面上,视角不尽相同。



05


挪威作为全球福利最好的国家,医疗、教育这些都是免费的。即使失业了也不用担心,他们可以领取的失业金比我们的工资还要高好几倍。


生孩子国家要补助数十万美金直到16岁,人死了,连殡葬费都由国家来买单。


一句话说,就是:从摇篮到坟墓,国家包办你的终生。


圣经“十诫”的最后一条诫命,不可贪恋人一切所有的,在这里好像很容易的就能做到了。



在这样极好的国家福利下,挪威人每天下午三点就都下班回家了,很多人一周只工作四天,工资还高,就是兼职用洗碗机洗个盘子每小时都有30美金。


并且人人平等,如果老板辱骂员工就被会告上法庭。


挪威所有的房子,都没有保安,也没有防盗窗。我唯一见到过有“保安”的,应该就是挪威的奥斯陆皇宫了。


不过听朋友说起,挪威国王前两年想要扩建一下院子,梦想着可以在家门BBQ什么的,但是一直申请不下来,因为奥斯陆市民不答应。听到时,我忍不住“笑”了。



当一个国家所有人都活得有态度,有尊严,有质量的时候,大家根本就不会去攀比、争竞。


在这样财富均匀分配的挪威,我没见过豪车,也没见到大家穿奢侈品,相反很多人都穿HM类似的廉价衣服。走路、骑车,越环保的出行方式越被大家所推崇喜爱。



每次当我跟朋友抱怨,挪威太冷清了,街上都没有人时。他都会说:


“要看人,你就去hiking吧,大家都在山上跑步呢。”



06


可其实我们会向往这样“北欧式”的生活态度,正因为我们内心里认同这样做人做事的价值观。


然而我们既然活在这里,就不得不妥协接受并逼着自己融入这个大染缸,跟着吆喝跟着攀比跟着算计,在适者生存的法则里渐渐失去真实的自己。



我们在现实面前,对于自己的生活,竟没有一点发言权。生活全部被工作牵着走,一旦停止了工作,也就没有了自己。


我们早已习惯了忙碌的讨生活,在各种房贷、车贷、人情交际的重压下根本不敢停止工作赚钱,好不容易有机会停下来歇一歇,唯一的感受竟是“罪恶感”。


那样,还不如继续工作工作,至少还能找到一些自己存在的价值。



07


一开始,我以为挪威人有钱,全因为他们人少。


但朋友告诉我,其实不是这样的。


在1969年之前,挪威还是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国土三分之二的面积都被冰川、山地、高原覆盖,耕地少,粮食多靠进口。人均GDP在欧洲国家中长期倒数。


然而,1969年冬季起,上帝的眷顾落到了这个北欧小国头上,他们发现了超级大油田。并由此而实现“华丽大转身”,开始跻身于世界最富国家之一。



但面对巨额财富时,挪威人保持着冷静,继续过着恬淡而宁静、传统而朴实的生活。他们将财富用在增加幸福感上,用在居安思危上。


尽管已经“富得冒油”,但为了让子孙后代也能长久共享石油带来的红利,政府精打细算,节约每一笔开支,富日子权当穷日子来过。


甚至,在挪威的各级政府机关里,办公用纸用过正面后还往往继续利用背面。



从1990年起,政府明文规定每年都必须节省一部分石油美元用以建立“石油基金”。至2017年,石油基金的资产已增值至1万亿美元。


这对于挪威这样一个只有区区520万人口的国家而言,相当于每人拥有19万美元的财富。保证了每一个公民都能安全、持久地有幸分享到石油带来的国家财富!



当我问起为什么挪威人幸福感这么高时,另一位挪威朋友回答说,


“当你意识到,无论发生什么,国家都会帮你一把时,心里的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啦。”


所以说,挪威人的幸福感并非来自一夜暴富后的陶醉,而是来自对上帝格外青睐的珍惜与感恩。



08


北欧与中国,归根到底还是国情迥异。


挪威政府可以为了让居住深山的一户人家不用翻山越岭走进城区,专门花了几个亿将千山打通,建了一条隧道供这家人享用;


也可以为了让爱骑车出行的人们上坡也变得容易,设计造了一米需要3000美元的自行车自动扶梯。简直壕无人性......



我们习以为常的加班,对于挪威人来说却是一件“天理不容”的事。


曾有一位伊朗人,在一家挪威船企工作,刚进公司上班他想好好表现自己,除了做好领导交代的事情以外,还自己加班想了很多事情去做。终于有一天,他的领导受不了了,问他:“你这样过度表现,是为了什么?”


所以,在我们看来,似乎挪威人真的很懒,工作时间不长,工作压力很小,每个人只需要按部就班,你做多了人家领导还不高兴。



但这些,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根本不可能。庞大的人口基数带来激烈的资源竞争,让人们不敢停止奔跑。


对于很多普通人,稍有懈怠,就不知道孩子还能否上得了高中;你不努力加班,不知道孩子出生时,有没有医院的床位。


甚至,若你脚步不利索一点,等了两趟的地铁又没挤上去。


当我们在谈论北欧不以大牌还是优衣库论贵贱的时候,其实,光是买优衣库对大多数中国家庭就已经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了。



08


在挪威生活的那段日子,我真觉得自己简直生活在世界上最美的地方,脱胎换骨成为了一个新的人,清心寡欲、热爱生活。


但是一回到中国,面对火锅、炒菜,面对双十一、全场促销,一秒又回到了原来的自己,欲壑难填、为生计奔波。


有时我们万分疲惫的抵达终点,却忘记了行走的初衷,迷失了自己。



现在回想起自己在挪威的那段时间,并没有发生什么重击我内心的事情。但在每一次搭车、吃饭、睡觉等等这些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日子里,我竟慢慢找回了诚实生活的自己。


白天朋友在学校里上课时,我就出去爬爬山拍拍照;下午就去朋友开的中餐馆里帮帮忙;到了晚上,他会邀请我一起读一本书,互相分享下读后感。


然后洗个澡,早早的上床,听听舒缓的音乐,互道晚安,8、9点就都进入了梦乡。睡到第二天自然醒,精神特别好。



09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生活在北欧。


我想大多数中国的年轻人是待不下去的,随遇而安的生活节奏,既没有热闹的夜生活,也没有互相依赖的社会环境,缺少我们熟悉的人情味。


大概只适合那些追求内心无比宁静,不爱逛街,爱运动,爱亲近大自然的人。



但北欧式的生活理念,回归本源,确实可以唤醒我们不要忘记出发的初衷,把对物质经济的追求当做生活之本,而脱离了家庭亲友与社会责任,一味的追逐、攀比,争竞眼前的利益。


圣经里有一个发生在葡萄园里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


我们知道,那个葡萄园的家主喻示着上帝,工资代表来自上帝的恩典,进园的时间则为信主、服侍的先后。但最后,无论工人做工的时间长短,大家所得的工资即恩典都是一样的。


藉此可以看见,我们人生当中最重要的关系,就是你和上帝的关系,至于其他人和上帝之间的关系,这不是你的参照,更没必要进行攀比。



所以,若我们能用永恒的眼光去过眼前的生活,那么无论你身在哪里,面对怎样的环境,你的生活,都不会再因比较、羡慕而陷入迷茫。


好不好,从今天起,守住自己满足的喜乐。好好的吃每一顿饭,用心的待每一个人,允许自己在一些事情上落后,接纳自己的好与不好,就像上帝完全的接纳你一样。


不必慌张匆忙,祂的笑脸一直在你身旁。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