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妇女节特刊】林滋恩:女人,你的故事无人可以代笔丨文艺欣赏





女人的一生该怎么过?妇女节来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作者走进《毒木圣经》里的众女子,走进母亲,走进内在的自我,给予你我多重启发。


女人,

你的故事无人可以代笔!

林滋恩



音乐来自网络


2022年妇女节前夕,我翻开《毒木圣经》,走入1959年的刚果丛林,那个神秘未开发的非洲地域,西方探险家心目中的所罗门王藏宝处,处处闪耀着钻石、黄金与象牙的光辉,是盛产橡胶与棕榈的理想殖民地,康德拉笔下的“黑暗之心”。


来自21世纪现代文明的我,走入刚果的丛林。那里的阔叶植物与热带花朵茂密,如旗海飘扬的阵仗,底下蕴藏无限生机。色彩斑斓的毒蛙如镶嵌在翡翠上的宝石;鳞纹炫目的蟒蛇滑过树枝,发出好似裙摆曳地的沙沙响声;猴子在藤蔓间晃荡,发出凄厉尖叫;密如海沙的蚂蚁,如训练有素的无声大军,行经处瞬间留下白骨残骸。


在这生机与死亡并存,阳光与黑暗都想吞噬所有生物的蛮荒之地,我遇到了美国宣教士普莱斯家的女人们,她们的丈夫或父亲听见上天的神圣呼召,立志要到陌生未得之地宣扬福音。她们听不到这样的声音,却依然跟随。普莱斯,英文Price,意为“代价”,她们每一个人,都为这样的跟随付出了意想不到的代价。

我看见大姊蕾切尔(Rachel),圣经中那个让雅各魂牵梦萦的拉结,有着蓝宝石般的眼珠、白羽似的睫毛、铂金色秀发,是西方审美观下的尤物,却是刚果人眼中的怪物。我看见原本可以在家乡成为舞会皇后的她,被成群的刚果小孩追着跑。每个孩子都想抓一把她的头发,捏捏她的皮肤,看看这怪异的头发与肤色,究竟是真是假。我看见蕾切尔的美貌与娇气,成了她在异乡的原罪,她只能当一个永远回不了家的异乡人。







我想起身边的女性朋友,有人把自己的日子活成一本时尚杂志。她们专注于网络上千奇百怪、匪夷所思的美妆保养秘方,瘦脸美肌去斑去皱的修图滤镜app。网络与现实里的她们,可以如杂志每期更新。“女为悦己者容”——美是为了让“自己”心情愉悦满足;女人要懂得爱自己,保养自己;“只有懒女人,没有丑女人”。


她们宣称现代女性对自己的身体外貌拥有主权,不为取悦男人而打扮,却要有让他们臣服石榴裙下的魅力。她们说,朴素端庄的女性形象,是父权时代产生的畸形虫瘿(植物组织遭受昆虫等生物取食或产卵刺激后,细胞加速分裂和异常分化,而长成的畸形瘤状物或突起),却被误认为是天生的一部分。现代女性可以成为一朵不凋的永生花。


我继续阅读,走向刚果丛林更深处。我遇到了利娅(Leah),圣经中拉结的姊姊,天生眼睛没有神气,比较不漂亮的那一个。


我看见利娅从小就崇拜牧师父亲,把他的认可与赞许当成生命的食粮,佐以艰涩的教义道理,生吞活剥地背诵。我看见她恨不得自己就是个男孩,好更懂父亲,为他分劳解忧。我也看见,她最后与父亲决裂,脱下顺从的外衣,成为刚果部落里的女性弓箭手。男人婆利娅,一箭射倒“完美父亲”这尊偶像,从此不再为他而活。


我想起身边的女性朋友,有人把自己的日子活成一部辞典,时时刻刻想重新定义自我。她们说,生物性别跟社会性别不同;“女人”不再只有过去父权统治下的单一定义:怎么看自己,比别人怎么看你更重要。心里的性别定位,远比外表的性征来得真实——你甚至可以不被定义的框架所钳制,自己打造专属的性别标志,让它成为盔甲、盾牌、利剑。


然而她们只是了解定义,却不一定能用定义造句。我看见她们在名词、动词、形容词之间踟躇徘徊;在过去、现在、未来时态中游移不定,生命的文法错乱无序,只能不断刷新定义再定义。


我一页页地读,一步步走下去。赫然发现,利娅身旁站着艾达,那个双胞胎妹妹。理论上一模一样的镜像,却照映出扭曲如哈哈镜的模样。天生偏瘫、个性沉默阴暗的艾达,脚步蹒跚、动作迟缓,跟不上正常人的步伐,于是遁入文字,于其中寻得安身立命之所。


她最安静,却最聪明,是全家最早学会刚果语言的人。她能将一本书从头读到尾,再从尾读到头,她能在颠倒失序的文字中发掘新的意义,看见生命如回文般的繁复奥秘。我看见艾达后来回到美国故土,一路进阶,成为顶尖病毒学专家。我看见她原本是姊妹中最弱势、最缺乏的,却成为世人眼中的人生胜利组,享誉国际的“公共健康拯救者”。



我想起身边的女性朋友,有人把日子活成一本教战守则。她们说,爱情不可靠、伴侣不可依,唯有属于自己的事业,才是可以让你健步如飞的跑鞋,领你到所有梦想所及之地。学术殿堂不再是男性一言堂,职场丛林也有母狮称王,“女强人”的光环熠熠生辉,可以遮盖所有的不完美与缺陷。只是光环戴久了会沉、会深深嵌入肌理无法卸下,久而久之,光环生锈褪色,竟也成了另一种不完美的缺陷。


我继续走进丛林最深处,看见为早夭的小女儿心碎的奥莉安娜。她是孩子眼中的一座植物园,孕育滋养着生命。但她看自己,却是“被再三易手,满身伤痕”的土地,默默承受生长、繁荣、杀戮、毁灭等等一切。她的丈夫天天出外布道,为神国图谋大事,无法顾及三餐温饱此等小事。


我看见奥莉安娜在没有水电、超市、宅配,没有任何曾经理所当然的民生必需资源下,努力寻找食物,以有限的知识,去理解当地的食材,拼命压抑内心的恐惧,把这些从未看过、听过、尝过的东西,切、捶、割、砸……好端上餐桌,成为家人勉强下咽的餐点。


她在婚姻、柴米油盐、相夫教子中消融掉自我的定位与价值,成为一块千疮百孔的泥塑,被现实一再打碎又捏塑,用来承载丈夫与孩子的故事,却没有自己的主题。



我想起30年前,已经步入中年的妈妈与爸爸,毅然连根拔起,像随风飘荡的两片叶子,带着三片更小、更嫩的青叶,举家搬到阳光普照的南加州。这里没有热带丛林的咆哮野兽,但异乡文化的冲击、语言习俗的隔阂、安身立命的压力一如张牙舞爪的猛兽,让人恐惧战兢。


丈夫求职到处碰壁,三个孩子还在读书,房租、保险、汽车贷款、日常开销……每月收支赤字节节上升。一向负责当“贤内助”的妈妈,在亲友辗转介绍下,到一家花旗参零售店打工。


我看见我的妈妈,不卑不亢,能屈能伸,以最刚强的心志、最柔软的身段,不怕翻篇,勇敢地重新写下生命的故事。


我看见她端杯子的手不再发抖,和颜悦色地面对各种难缠的客人;我看见那些顾客,把她当成最好的倾诉对象,不觉打开话匣子,对她掏心掏肺;我看见她不加论断、认真倾听后,用推销参茶般自然亲切的口气邀请对方:“来教会看看嘛!”“可以试试跟耶稣祷告哦!”


我看见,这间平凡的小店,居然就这样成了得人如得鱼的福音小站;我看见我的妈妈,在这家店里以心为笔,一字一句写下感人的故事,摊开来让路过的人阅读,找到生命的主题。



2022年妇女节前夕,我读完《毒木圣经》,离开1959年的刚果,回到属于自己的世界——我也曾像普莱斯家的女儿,在与父母的冲突和新旧文化拉扯间挣扎,在异乡找寻自己的定位,重新定义“我是谁?”


我想起30年前的自己,以为会在熟悉的地图上,按着既定路线,安心踏入青春花园,成为其中一道风景;却因为父母的决定转了个大弯,在没有导航坐标的情况下,摸索寻觅新的应许之地。我拥有东方外貌与亚洲口音,却受西方文化熏陶,被美式价值观塑造。


我的里面有新旧文化的拉扯,有信仰与世俗的矛盾——时尚杂志、百科全书、教战守则与辞典,都无法帮助我真正在异乡扎根。没有人可以只靠参考书过日子,参考书里没有故事,我必须亲自下笔书写故事,找到身为女人的意义。


每个人都需下笔书写,无法只靠参考书来说故事。普莱斯牧师以生涩的本地话对刚果人宣称“塔塔耶稣是班加拉”,意为“这位耶稣是‘珍贵之物’”;却因失准的发音,被当地人听成“这位耶稣是‘毒木’”。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把圣经当成参考书,只会照本宣科,里面却缺少真光,无法透出重生的光彩。难怪最终,妻女对待他与他的信仰,也如一本破旧过时的二手书,毅然弃之不顾。


时尚杂志、百科全书、教战守则与辞典……哪怕是面对一本圣经,如果缺少属灵阅读力,无法抓住生命的主题,珍贵的“班加拉”也会被解读为伤人的毒木。我告诉自己,无论身处哪一个人生阶段,我都必须不断重回真理,遇见造我的主。唯有在书写的过程中,时时对焦,确定生命的坐标,才能替“身为女人”做出定位,我的故事,也才有主题和意义。


书目:

《毒木圣经》,[美]芭芭拉·金索沃,南海出版公司,2017.

《黑暗的心》,[英]约瑟夫·康拉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作者介绍

林滋恩


著有《美国袋鼠妈妈伴学去:1000 堂亲子温馨共享的教育课》与《我在美国当妈妈:揭秘全美最独特的亲子教育课》。2014 年第22届汉新文学奖散文组佳作得主。如今依旧笔耕不辍,文章常见于北美华人主流媒体《世界日报?副刊》、海内外知名基督教刊物《神国》、《真爱》、《传扬》与《基督教论坛报》。2019年得美汉新文学奖小说奖。



约稿

美国作家马尔库塞说:“审美的根源在于感受力。”每个人皆有审美,因为我们都有独特的感受力。

 

在琳琅满目的文艺作品里,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价值观,然而却缺乏基督徒创作者的声音。当您看一部影视剧,或欣赏一幅画作,或阅读一本书,心里会涌动什么样的感受?如何用信仰眼光诠释这些作品呢?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