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他在苦难中写下《恩友歌》,成为传唱百年的经典:耶稣,是我最亲密的朋友。


主编:黑门 | 编辑:砾子
转载请后台输入 授权



有一把伞撑了很久,雨停了还不肯收;

有一束花闻了许久,枯萎了还不肯丢;

有一首诗歌唱到了永久,即使青丝变白发也能在心底深深留藏。


上个世纪初,有个年轻人将这一首诗歌填词成日文歌谣,

 

在那疾驰的年岁里,日本新娘即便不明白这首歌所表达的真正内涵,但仍争相在婚礼上使用这支颂歌;

 

在印度,这首诗歌悠扬婉转的曲调时常在葬礼、受难周的纪念仪式上响起;

 

在印尼,这首诗歌被改编成一首爱国歌曲,每逢国家的独立日,几乎是必唱曲。


一战时,它是呼唤和平之歌;影视里,它是触及泪点之歌;生活中,它是抚慰人心之歌……

 

它就是《恩友歌》,我们唱过了多少春夏与秋冬,岁月亦老去,温存心底的音符不曾忘去。


唤主声声,如生命的花香,流到心底,那痕迹啊,抹不去,擦不掉,安安稳稳的在那里,让你静默无声,让你感恩泪滴


 

01

一个爱尔兰人

     远赴异乡为穷人砍柴?

 

“何等恩友慈仁救主,负我罪孽担我忧;

何等权利能将万事,来到耶稣座前求……”

 

从小就听大人们哼唱,虽然很难清晰地记得,自己是什么时候学会的这首《恩友歌》

 

但就是觉得熟悉,如老友一般住进了我的心底,温馨而又甜蜜。

 


和好多经典赞美诗一样,《恩友歌》的背后,同样有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依着时光的岸,缓缓前行


这首歌的作者,是一位名叫约瑟夫·斯克里夫JosephScriven的爱尔兰人。


150年前,两个商人站在加拿大安大略的一个街角。

 

一个瘦高的男人,拿着锯子从他们身边经过,看到他锯子和身上的抖落的木屑,其中一位商人便说:

 

“如果他愿意赚钱的话,或许我可以雇他为我们家提供冬天的木材。

 



另外一个商人随即答道:

 

“我认识那个男人,他是不会为你砍柴的。他只为那些孤儿寡妇或身体残障无法砍柴的人砍柴。


他们口里的这个男人,就是约瑟夫。

 

大家或许会好奇,他一个爱尔兰人,为何大老远跑到加拿大,还只要为那些穷人砍柴呢?

 

这大概跟他24岁时的一场意外,密不可分。

 

 

02

婚礼前一天

未婚妻溺水身亡

 

1819年9月10日,约瑟夫出生在北爱尔兰的班布里奇。

 

他的父亲约翰·斯克里夫John Scriven,1812年曾在加拿大服役,后来当上了皇家海军陆战队的舰长。

 

他的母亲,则是一位牧师的妹妹。

 


约瑟夫爱尔兰旧址


1826年,他们全家从爱尔兰移居英国,1834年,又再次搬回爱尔兰的首都都柏林居住。

 

次年,天资聪颖的约瑟夫在16岁时,就前往都柏林的三一学院读书,这是一所与剑桥、牛津齐名的高等学府。

 

尽管就学期间成绩优异,但为了延续家族的军事传统,约瑟夫选择去了英格兰的一所军事学校。他在那边度过了两年的时间,后来因身体原因,遗憾没能踏上军事之旅。

 

于是他又回到三一学院,在那里获得了学士学位。

 

毕业后,他当了一位老师。

 


约瑟夫未婚妻


没过不久,他在当地遇上了一位令他心动的女孩,两人迅速坠入爱河,开始打算起一年后结婚。

 

就在好事将近的关头,意外发生了!

 

1843年,在他们婚礼的前一天,约瑟夫的未婚妻沿着班恩河岸去见他,在穿过一座桥时,她所骑的马突然受惊。

 

在混乱中,约瑟夫的未婚妻,被蹄乱的马甩进了奔腾的激流中。

 

汹涌的洪水迎面冲来,最终不幸溺水身亡……

 


生活的巨变,触景生情的折磨,让约瑟夫一度觉得待在爱尔兰,都是极大的煎熬。

 

正如他所说的那样:

 

“我的世界似乎正在消失,现在无论我在爱尔兰什么地方,我总是想起,


我期待的,但从未发生过的,那美好的一天……”




后来受到普利茅斯兄弟会(基督教改革运动)的影响,


1845年,这个心碎的男人乘着船逃离了伤心之地,来到了加拿大的安大略湖旁的希望港镇附近定居。

 

他一边靠教书谋生,一边建立起普利茅斯兄弟会,向当地人传福音。

 

 

03

这首《恩友歌》

   “是主和我一起完成的。


10年后的一天,约瑟夫收到了母亲病重的消息。


当时的他,无法去探望自己的母亲,只好用三节短诗写下自己的人生境遇,并取题为“不停止祷告”,寄给远方的母亲,以安慰她。

 

后来这首诗,就成了被全世界基督徒传唱的《恩友歌》。

 



1857年,他到一位退休的海军军官家中,担任起家庭教师。

 

时隔十余年,他再次坠入了爱河。


而对象,就是这位前海军军官的侄女,伊丽莎·罗什。

 


退休的海军军官夫妻


1859年,两人订婚。

 

就在看起来即将苦尽甘来之际,一场风寒却将这一切都击碎了。


伊丽莎在一场风寒中,患了肺炎。


仅四个月后,就离开了人世。

 


伊丽莎·罗什 Eliza Roche(1837-1860


“主仍做我避难处所,奔向耶稣座前求……

何处能寻这般良友,同尝一切苦与愁? ”

 

约瑟夫想起写给母亲诗中的这几句话,顿时泪湿衣衫。


 一个要被上帝重用的基督徒,似乎定要经过苦难的炉火,被塑造、磨炼,如他的名字一般,约瑟夫就像那旧约中,那被卖为埃及人奴仆的约瑟,似乎神掩面不看他的苦难和呼喊。


然而,他却在苦难的深坑中得到救恩


“我若说,黑暗必定遮蔽我,我周围的亮光必成为黑夜”(诗139:11)。


其实,“黑暗不能遮蔽我使祢不见,黑夜却如白昼发亮,黑暗和光明,在祢看都是一样。”(诗139:12)。

 

约瑟夫被苦难鞭笞的体无完肤时,他没有陷入苦毒、抱怨,却出人意料的决定将余生完全的奉献给耶稣,就是那为他喝尽了苦杯的主。

 

后来的他,竭力遵行耶稣的登山宝训,在街头为贫民、残障者或寡妇义务劳作。

 

严冬时,他会拿着一把锯子为贫苦的人提供过冬的木材,甚至将自己不多的衣服和食物与他们分享。

 



未来的几十年,他从来没有拒绝过任何向他寻求帮助的穷乏人,而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在自己的生活中表明上帝的爱。


情词迫切的他,为此时常走上街头布道,这在当时并不多见。后来,他还因此被捕入狱。

 

正如人们见证说的那样:

 

“我们称他为好撒玛利亚人,他也确实过着一种真正无私的生活,走在受苦的人中间,抚慰着悲伤的人,与贫困的人分享自己拥有的一切。


一开始,这首《恩友歌》他是匿名发布的,大家都想知道,到底是谁用生命写出如此厚重的诗歌,穿越岁月的苍茫,点燃恩典的炉火。


直至过了十几年,他才告诉自己的邻居:

 

“这是主和我一起完成的。


1865年和1875年,这首诗分别被编入英国和美国的圣诗集中,及至被全世界无数基督徒所传唱,安慰了许多同坐在死荫幽谷中紧紧抓住神的人。



约瑟夫写给母亲手稿


再后来,约瑟夫病了,病的很重,一位朋友去他家里探望约瑟夫,两人就待了一小时,他却不断听到约瑟夫口中重复着两句话,一句是:

 

“我是属主的。”

 

另外一句,是《希伯来书》中的这句经文:

 

“我总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

 

希伯来书13:5


之后不久,他便在异乡主怀安息了。




他用一生,将苦难写成依靠主恩的颂歌。


1919年的9月10日,在约瑟夫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一群基督徒聚集在希望港镇,再一次唱响了这首诗歌。


在后来的纪念仪式上,安大略省的一位官员Ecdrury,对约瑟夫致敬时说道:

 

他没有修建铁路或积累财富,但是他所做的不止于此,他贡献了一种思想,它将超越铁路和财富。


当其他物质性的事物崩溃和灭亡时,这一思想将继续丰富人类的生活。

 

在这个场合,我们向约瑟夫致敬。


他将救主视作恩友,并时时倚靠着祂,而他的一生,就是活生生的见证。



何等恩友慈仁救主,负我罪孽担我忧;

何等权利能将万事,来到耶稣座前求!

多少平安我们坐失,多少痛苦冤枉受,

都是因为未将万事,来到耶稣座前求。

 

我们有无试探引诱?有无难过苦关头?

决不应当因此灰心,仍当到主座前求!

何处能寻这般良友,同尝一切苦与愁?

我们弱点主都知道,放心到主座前求。

 

我们是否软弱多愁,千斤重担压肩头?

主仍做我避难处所,奔向耶稣座前求!

你若真逢友叛亲离,好向耶稣座前求!

到他怀中他必保护,有他安慰便无忧。


滑动查看歌词


经年后,在这个月光微醺的冬夜里读起约瑟夫的故事,时光也无恙。

曾经与耶稣相伴的过往,因这段故事,这首诗歌,如一团暖火在心底蔓延,唱起,嘴角会挂着浅浅的笑意。

我又该怎样下笔,才能让心底的感动,写成恩典与爱的颂曲?



· END ·






 ▽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1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