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7阅读
第10:5-34节 惟有剩下的归回
赛10:22
以色列啊,你的百姓虽多如海沙,惟有剩下的归回。
原来灭绝的事已定,必有公义施行,如水涨溢。
第10章的中心在于还有“剩下的”。这个词在第20-22节中出现了四次。以色列南北两国已经全体腐败,惩罚再所难免(5-6)。但是,神的惩罚目的并不在于在要灭绝他们,而是为了叫“以色列所剩下的……诚实倚靠耶和华(20),归回全能的 神(21)”。而神却指着“剩下的”说:“以色列啊,你的百姓虽多如海沙,惟有剩下的归回。”可见这“剩下的”是多如海沙的绝对多数中残留下来的绝对少数。那么,“惟有剩下的归回”在救赎史上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将分两个单元来分享这个问题。
第一单元(5-19)怒气的棍亚述的骄傲
第二单元(20-34)你的百姓虽多如海沙
第一单元(5-19)怒气的棍亚述的骄傲
“亚述是我怒气的棍,手中拿我恼恨的杖。”(5)
① 第一单元的中心神责备他将亚述用作“我怒气的棍”(5),而亚述却自高自大起来。神称亚述为“我怒气的棍,手中拿我恼恨的杖”。第6节出现了指代神的“我”这个称呼——“我要打发他攻击亵渎的国民,吩咐他攻击我所恼怒的百姓,抢财为掳物,夺货为掠物,将他们践踏,像街上的泥土一样。”(6)第5节的上半节说:“亚述人哪!你们有祸了!(韩文圣经中有这句,而中文圣经中没有)”因为“他不是这样的意思,他心也不这样打算。”(7上)那么,他们的“意思,打算和心里所想的”是什么呢?
② 第8-14节表明了亚述骄傲的心思和打算。亚述说:“我的臣仆岂不都是王吗?”(8)意思就是说基拿西立王是王中之王。他说:“我所成就的事,是靠我手的能力和我的智慧,我本有聪明(13),我的手够到列国的财宝(14)。”他大大矜夸“我”怎么怎么样,好像一切都是靠自己的能力做到的,太骄傲,太自高自大了。而他所犯绝定性的错误却是他说:“我手已经够到有偶像的国,这些国雕刻的偶像过于耶路撒冷和撒玛利亚(北国以色列首都)的偶像。”(10)当时有一种习惯就是将“胜利的荣耀”归于自己所侍奉的神。他这话的意思就是说他们自己的神比撒马利亚和耶路撒冷的神更厉害,是他助他得胜,话既说到这里,神也是忍无可忍了。看一下第36章20节。亚述的基拿西立王竟然向神发出挑战,说:“这些国的神有谁曾救自己的国脱离我的手呢?难道耶和华能救耶路撒冷脱离我的手吗?”这就是“然而他不是这样的意思,他心也不这样打算。”这句话的意义所在。既然这样,神岂能放过他。
③ 因此,“主在锡安山和耶路撒冷成就他一切工作的时候,主说:“我必罚亚述王自大的心和他高傲眼目的荣耀。”(12)也就是说我先前暂且将亚述用作“我怒气的棍”,现在我要审判亚述。神说:“斧岂可向用斧砍木的自夸呢?好比棍抡起那举棍的。”(15)亚述所行就好比“锯向用锯的自大”。
④ “因此,主万军之耶和华”(16上)必“将他树林和肥田的荣耀全然烧尽”(18上)。神把亚述的精兵比作树木嶙立的“树林和肥田的荣耀”,预言这一切都必败亡,说:“他林中剩下的树必稀少,就是孩子也能写其数。”(19)这一预言果真在历史上应验了——“耶和华的使者出去,在亚述营中杀了十八万五千人。清早有人起来一看,都是死尸了。”(37:36)本单元的内容提醒我们要检验我们自己的“意思,打算和心中所想”的焦点在哪里。
第二单元(20-34)你的百姓虽多如海沙
“到那日,以色列所剩下的和雅各家所逃脱的,不再倚靠那击打他们的,却要诚实倚靠耶和华以色列的圣者。”(20)
① 第二单元的中心当然在于“剩下的”了,“剩下的”一词在第20-22节中共出现了四次。然而,重要的不是这个词出现的频率,而是它所蕴藏的救赎史意义。在先知书中“剩下的”是重要的教理(耶31:7,珥2:32,摩9:12,弥2:12,7:18,番3:13)之一。第1章9节说:“若不是万军之耶和华给我们稍留余种,我们早已像所多玛、蛾摩拉的样子了。”第6章说:“像栗树、橡树,虽被砍伐,树不子却仍存留。这圣洁的种类在国中也是如此。”(6:13)本应全部灭绝之人,神竟然存留“剩下的”,这完全是神的怜悯。
② 神说:“以色列啊,你的百姓虽多如海沙,惟有剩下的归回。”(22上)也就是说“多如海沙”的绝对多数中只有“剩下的”绝对少数可以归回。那么,这“剩下的”究竟是什么人呢?是因为这些人有什么资格或功绩吗?我想在这里,神的主权和人的责任应当出场了。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先举个例子。圣经说:“挪亚是个义人,在当时的世代是个完全人。”但在这一描述前面却说:“惟有挪亚在耶和华眼前蒙恩。”(创6:8-9)哪一个在先呢?约翰福音强调了“信”,说:“信的人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然而主又说:“若不是差我来的父吸引人,就没有能到我这里来的。”(约6:44,65)这样说来,是“信”,即人类的责任在先呢?还是“吸引”,即神拣选的主权在先呢?
③ 只有将“剩下的”教理放在救赎史的脉络中观察意义才更加深远。洪水审判的时候神也留下了“剩下的”人。以利亚先知的时候,神也为自己留下了七千人。所罗门背叛神,神将国从他手中夺回赐给他的臣子之时,说:“只是我不将全国夺回,要因我仆人大卫和我所选择的耶路撒冷,还留一支派给你的儿子。”(王上11:13)为什么要留一支派呢?“因我仆人大卫”这句话是说为了要成就神与大卫所立之约的意思,“为我所选择的耶路撒冷”这句话是说为了要成就神的救赎计划的意思。人类的始祖犯罪之时,神当场说:“我又要叫……女人的后裔伤你的头。”(创3:15)即神宣告“我来成就”的意思。这“女人的后裔”出于亚伯拉罕的后裔、大卫的子孙,此刻神正中成就他的旨意。无论怎样的状况,神都不会放弃这个计划,所以他说“剩下的必归回”。这是神主权的拣选,因为神先爱了我们,所以才为我们留下“剩下的”人。
“剩下的”人的救赎史意义
① 还应当再进一步分享一下。神也曾通过以西结先知预言剩下的人必归回。然而神却说:“我行这事不是为你们,乃是为我的圣名,就是在你们到的列国中所亵渎的。”(结36:22)神的百姓被掳到巴比伦时,那些人都嘲笑他们说:“你们的神在哪里?”被称为基督徒的我们的言行举止关系到“神的圣名和主的名”,这名像商标挂在我们身上一样。因此,如果我们犯错,神的名就会因我们受到亵渎,这一点一定要铭记于心。神说:“我要使我的大名显为圣,这名在列国中已被亵渎,就是你们在他们中间所亵渎的。”(结36:23)这正是神让剩下的人归回的真正目的。
② 然而,以色列百姓从巴比伦归回并没能完全使神的名被尊为圣。被逐出伊甸园亚当的后裔归回神的救赎工作才算完成,正如启示录所说:“都成了!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初,我是终。”(启21:6)我们应当记住:神国的建设关系到神的名。神说:“我为自己的缘故必行这事,我焉能使我的名被亵渎?我必不将我的荣耀归给假神。”(48:11)神的救赎计划绝不会中断。也不会不了了之。“耶和华的热心必成就这事!”
③ 那么,“剩下的”人归回到谁那里,又倚靠谁呢?“剩下的”“不再倚靠那击打他们的(神怒气的棍亚述),却要诚实倚靠耶和华以色列的圣者。”(20)“不再”一词说明以前并不是这样的。在这里,我们要明白神惩诫的目的。第21节说:“所剩下的,就是雅各家所剩下的,必归回全能的 神。”而“归回人能的神”最终指的就是归入到弥赛亚之约里的意思,望大家留意。希望大家还能记得“全能的神”这个称呼就是“一婴孩”,即弥赛亚的称呼(9:6)。如果你承认旧约的信徒也只有进入弥赛亚之约才能得救,那结论就很明显了,即他们受到审判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背叛弥赛亚之约。
要顺从决定者的旨意,甘心接受惩诫
① 第22节说:“原来灭绝的事已定,必有公义施行,如水涨溢。”这说明神已经定好的事,是不可避免的,在受罚之后,剩下的人必能归回。关于这一点,历代志下说:“致耶和华的忿怒向他的百姓发作,无法可救。”(代下36:16)只要受罚之后还有归回的盼望,那么就有力量顺服地承受惩罚。何西阿先先所说的话或许对理解这一点有所帮助,他说:“我要回到原处,等他们自觉有罪,寻求我面,他们在急难的时候,必切切寻求我。”(何5:15)“我(神)要回到原处”意为暂时将他们放置不管。也就是说神允许敌人在这一段期间攻击他的百姓。但是如果他们经过这段苦难能够学会倚靠神,就必归回,就像浪子归回一样。“因为主万军之耶和华在全地之中,必成就所定规的结局。”(23)在这里,是要通过神的百姓也定要受到惩罚这一必然的结果启示我们将来的最后审判是不可避免的。
② 所以主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住锡安我的百姓啊,亚述王虽然用棍击打你,又照埃及的样子举杖攻击你,你却不要怕他。”(24)这是神对百姓的激励。“因为还有一点点时候,向你们发的忿恨就要完毕,我的怒气要向他发作,使他(亚述)灭亡。”(25)第28-32节描写了以破竹之势进攻而来的亚述军队的军姿。但结果却是“主万军之耶和华以惊吓削去树枝……”(33)
③ 耶利米先知在他所作的哀歌中激励受罚者说:
人仰望耶和华,静默等候他的救恩,这原是好的。
人在幼年负轭,这原是好的。
他当独坐无言,因为这是耶和华加在他身上的。
他当口贴尘埃,或者有指望。
他当由人打他的腮颊,要满受凌辱。
因为主必不永远丢弃人。
主虽使人忧愁,还要照他诸般的慈爱发怜悯。(哀3:26-32)
④ “剩下的”人的教义并非他人的故事。保罗说:“如今也是这样,照着拣选的恩典,还有所留的余数。”(罗11:5)“必有剩下的,惟剩下的归回”,这一教义使我们彻底谦卑下来。因为这让我们明白了自我拯救是不可能的,拯救完全是神赐给我们的恩典。
⑤ 下面我们来默想;
ⅰ 我的意思,我的打算,我心里所想的(7)是什么呢?
ⅱ 请分享一下神的主权和“剩下的”教义。
ⅲ 请分享一下有关多如海沙的信徒得救的问题。
10077阅读
5389阅读
4719阅读
4145阅读
3885阅读
1275阅读
1059阅读
1050阅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