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诗篇》第十五篇 与神同住-4分别为圣的人


 请长按保存图片到手机相册

转发朋友圈,向主内家人分享

耶稣爱你




.需要具备的条件:

5.不恶待朋友:

不恶待朋友的前提,首先是我们得有朋友,如果连朋友都没有,那也就谈不上恶待不恶待的问题了。可能许多基督徒没有仔细想过‘我还有没有朋友?’这个问题。


朋友是什么?真正的朋友是我们可以相互交心的人。有什么心里话都可以对朋友倾述。但是,当今中国现实的社会环境,确实不利于形成朋友的关系。因为当前的社会现状是:诚信极度缺失,人人自危,彼此设防,互不信任。即使是家人之间都难以信任,更何况外人呢!


孩子出门时,作父母的总是千叮咛万嘱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吃陌生人给的食物不要把手机借给别人用要靠近商店的货物”,“坐出租一上车就把车号发给家人等等,当然,这些提醒都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一个诚信极度缺失、罪恶泛滥的社会里,不提醒也不行。


但是,这样的宣传听多了,肯定也会加剧我们对他人的不信任感,总觉得似乎处处有陷阱,处处是危险。即使在我们身边真的有一位诚实的人,我们也变得不敢信任了。所以,在这种大背景下,确实不容易形成朋友的关系。


不过,一些基督徒没有朋友,可能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在没信耶稣以前,他们应该还是有朋友的,但是,信了耶稣之后,反倒没有朋友了。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要分别为圣,就要和俗人分开。之前的朋友,如果愿意和自己一起信耶稣,那么,还可以继续作朋友。但是,如果对方不愿意信主,那就只能远离了。


他们这种非友即敌的思想,给自己的朋友们施加了很大的压力。这些基督徒或许还会很享受这种对朋友施加的压力,他们认为这样作,更能表现出对主的忠诚,是在为信仰付代价。但是,他们的朋友们却感到很痛苦,有些人甚至因此讨厌基督教了。有些基督徒不仅对朋友如此,他们对自己的亲戚、亲家,也是采取同样的处理方式:要么你信主,要么连亲戚也没得做,断绝关系。


为了所谓的分别为圣”,有的人连扫帚、铁锨,也不肯借给他们用,就怕污染了我们圣洁的身份,更也不愿意帮他们的忙:“谁叫你们不信主的,我们怎么能帮助魔鬼的孩子呢?!


但是,这样作并不是“分别为圣”,而是对圣经的理解有些偏激了。即使别人不信主,我们还是可以继续作朋友、作亲戚的。不然,我们就等于自己堵死了带领朋友、亲戚来认识神的路。


像保罗这样一位完全为主摆上特别分别为圣的人,也不是只与基督徒打交道的。保罗悔改之后,也仍然还有朋友。【徒19:31】说“还有亚细亚几位首领,是保罗的朋友,打发人来劝他,不要冒险到戏园里去。”【徒27:3】说“第二天,到了西顿。犹流宽待保罗,准他往朋友那里去,受他们的照应。”


在使徒行传中,我们经常看到保罗去门徒那里,受弟兄姊妹的接待,或是提供帮助。但是,这两处经文让我们看到,保罗也有朋友,这些朋友对保罗也是非常关心,并给予真诚的帮助。我们当然都希望自己的好朋友也能信主,会暗暗地为他们祷告,并传福音给他们。但是,即使他们不愿意信耶稣,我们还是可以继续和他们做朋友的。


有一些人,他们虽然不愿意接受主,但是,他们还是很愿意和我们基督徒做朋友的。他们佩服基督徒的为人,他们觉得基督徒很真诚,与基督徒交往很踏实,不用担心背地里会被伤害。


我们希望自己的朋友也能得到福音的好处。但是,也尊重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即使一时不信,也不影响我们的友谊,仍然可以是好朋友。因为保持朋友的关系,也是基督徒爱众人的体现,并且有利于他们将来能认识神。


一些人长期与基督徒相处之后,他们发现,与基督徒身上散发出来的爱心、喜乐、诚实、和睦等这些美好的品格,是他们在自己的非基督徒朋友身上所看不到的,这就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吸引力,以至于后来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主耶稣的救恩。


其实,基督徒之间的关系,不应该仅仅是像朋友那样就够了,而是应该比朋友更亲密,像是一家人一样。教会初期,有过那么一段时间,弟兄姐妹之间的关系,真的好像一家人一样,大家凡物公用。基督徒一见面都是称呼弟兄姊妹”,这当然是最亲切的称呼了。但是,我们今天的教会,常常把“弟兄”、“姊妹”变成仅仅就是一个人称代词而已了,也就是说,已经没有了在实际行动上一家人的那种亲切感情了。


基督徒在世寄居时,都有两个身份:我们既有地上的身份,又有天上的身份。地上的身份是靠血缘关系维系,天上的身份是因我们有同一位救主。


在习惯上,我们还是容易把血缘关系看得更重一些。但是实际上,灵胞的关系,才是更重要的,这是能维系到永远的关系。


主耶稣曾说:“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看呢,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并且我们也看到,主耶稣在十字架上,并没有将马利亚交给他那四位同胞的兄弟,反而是交给了灵胞兄弟约翰。而且约翰也没有推脱说:我还有自己的父母要供养呢,你的母亲应该交给你的兄弟。因为灵统的关系,更胜于血统的关系。


我们与朋友接触的机会,会比与一般人接触的机会多。因此也就有可能会产生更多的利益冲突与摩擦,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圣经教导我们应该选择自己吃亏,让自己的朋友得利,不恶待朋友。这样做,不是为了让朋友更爱我,记念我的好。而是为了遵守主耶稣的吩咐。【约15:13】说“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我们如何对待朋友,这也是得居圣山者的要求之一。


6.不随伙毁谤:

这一点和我们前面讲过的第四点都提到了毁谤。只是这一点的特别之处,就在于‘随伙’二字。人往往都有一种从众的心理,别人做什么,自己也就跟着做什么。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行为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比如,过马路的时候,一部分人闯红灯,就容易带动更多的人跟着闯红灯。上课的时候,一部分同学说话,就容易带动更多的同学说话。货车翻车时,货物抛撒一地,一部分人哄抢货物,就容易带动更多人哄抢货物等等。


圣经中也记录了许多这样随大流的失败、犯罪的情形。比如,以色列人出了埃及,到了迦南地的边境时,摩西派了十二个探子,先去窥探迦南地,回来的时候,有十个探子报恶信,只有两个探子报好信。其他百姓们就很容易随从这十个人说埋怨的话。发怨言的人越多,就会产生更大的示范效应,也就会引发更多的人随伙发怨言。最后的结果是,除了迦勒与约书亚以外,其他的人,全部都发了怨言。


在主耶稣的身上,我们也能看到众人在对待耶稣时的从众心理。当一些人把衣服、树枝铺在路上,向耶稣喊‘和散那、和散那’的时候,就会引得更多的人都喊‘和散那’。过了几日,一些人被祭司长、文士挑唆之后,对耶稣高喊‘钉死他、钉死他’,此时,那些和耶稣无仇无冤的百姓,也都一起随伙高喊‘钉死他’。


【出23:1-2】说“不可随伙布散谣言,不可与恶人连手妄作见证。不可随众行恶,不可在争讼的事上随众偏行,作见证屈枉正直;”

神知道我们人都有这个“随伙”的弱点,所以,在这处经文中,三次特别提醒我们不可随伙作恶。


在人的认知里,站在人多的一边不吃亏,即使错了,又不是我一个人错,法不责众嘛。所以,人们总是不由自主习惯性地随大流。当我们读圣经故事时,心里明白,自己或许会严厉谴责那些发怨言的百姓不该随伙埋怨,也会严厉谴责那些高喊着钉死耶稣的人,不该随伙行恶。但是,这类“随伙行恶”的事情,如果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的时候,常是不知不觉的。


连一些属灵的人,稍不谨慎,也有可能随伙犯罪。圣经记载,使徒巴拿巴有一次也随伙装假了,【加2:13】说“其余的犹太人也都随着他装假,甚至连巴拿巴也随伙装假。”

【撒下23:11-12】说”其次是哈拉人亚基的儿子沙玛。一日非利士人聚集成群,在一块长满红豆的田里,众民就在非利士人面前逃跑。沙玛却站在那田间,击杀非利士人,救护了那田。耶和华使以色列人大获全胜。”


沙玛是大卫的勇士之一,他的事迹被圣经记录下来的,就是有一次他保护了一块红豆田。我们或许会觉得这有什么稀奇的呢?又不是保护一座城,或者保护了一个国家,只不过是保护了一块红豆田而已嘛。我们在沙玛身上看到最闪光的品格,就是他没有随从大众。


当众民都在非利士人面前逃跑的时候,沙玛却仍站在田间,独自抵挡非利士人。这一次神帮助他,打了个漂亮的胜仗。也因为这一仗,扭转了整个败局,使以色列人大获全胜。退一步说,即使他这次战死疆场,他仍然是勇士、是英雄,因为他没有“随众”逃跑。基督徒就应该这样,应该像是中流砥柱,而不是水面上的浮萍草。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益,请转发并点赞,我们很珍惜你的鼓励和认可哦)

主播:培灵  后期:光明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部分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0)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