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端午节话福音:谁的死才具有永恒的价值?

“ 作 者:刘 盐 约 ”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要到了端午节和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在不同的地方又被称为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龙日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但无论在什么地方,端午节都有两大标配,那就是扒龙舟和食粽子。



而中国人过端午节,基本围绕两大元素展开,一个是纪念一个人的死,第二个是驱魔辟邪。前者涉及到端午节的起源,后者涉及到祭祀鬼神的宗教活动。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比如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但在民间深入人心、被广泛接受的是,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




屈原是战国时代楚国人,是一位充满悲情的历史人物。屈原性情刚直,满怀忠心报国热忱,但不容于因循守旧的当权者,不仅遭谗去职,还被赶出都城,流放到偏远的沅、湘流域。



在流放中,屈原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篇章。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郢都,屈原眼看救国无望,心如刀割,于五月初五日这一天在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的品格令人景仰,但其遭遇令人唏嘘不已,屈原之死尤其是充满了悲剧色彩。人们后来通过端午节的赛龙舟、包粽子等方式来悼念这位爱国爱民的诗人。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逐渐发展为赛龙舟的风俗。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同时也是为了祭奠投江自尽的屈原,后来演变成吃粽子的习俗。

除了纪念屈原


在端午节里还有辟阴邪与祛病防疫的宗教元素,比如挂艾草、拴五色丝线辟邪。古人认为菖蒲有辟邪作用,端午时节往往在门上挂菖蒲辟邪,所以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通过这种梳理,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端午节既和一个人的死有关,又和民间宗教里的辟邪祛病风气(古人认为人得病是中了邪气,所以祛病就得辟邪)有关。



可是,我们在这里却发现,人们为屈原的故事所深深感染,世世代代祭奠屈原,甚至把屈原视为神明一般。



但是人们祭奠屈原,并没有消除他们对灵界“邪气”的恐惧和不安,反而还要通过其它一些方式进行“辟邪驱魔”。



这就是端午节的困境和悖论,人们透过端午节并不能找到生命的答案,也找不到胜过“邪气”的出路。



屈原的遭遇令人同情,屈原的死令人悲悯。屈原的死,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颗忠君报国的心,也是对当时时局恶化的绝望所致。



人们同情屈原,为他的不幸际遇而哀鸣,所以屈原的故事被代代相传。人们也知道屈原是死了,所以只能年年祭奠,可是这无法消除人们对灵界“邪气”的恐惧,只能想法设法祭祀鬼神甚至讨好鬼神了。





然而,在两千年前的中东犹太地,神的儿子道成肉身降世为人,他的遭遇比屈原更为悲惨,他的死比屈原更为残酷。祂就是拿撒勒人耶稣!



耶稣在世上只有短短的三十三年多一点,祂没有屈原的高贵出身(屈原是楚国贵族),祂不过是木匠的儿子;祂也没有屈原的浪漫洒脱,写下流传后世的壮丽诗篇(祂的言行和事迹都是门徒后来整理出来的)。



祂能行神迹,祂的信息刺痛人心,但他被举国刚硬地拒绝,最终被钉死在残忍的十字架上。



屈原看到楚国国都被攻陷,心怀绝望而投河自尽。但神的儿子耶稣却是为承担世人的罪责而被交付人钉在十字架上。屈原死了,每年的祭奠都在诉说着屈原的悲情和无奈。



但耶稣死了,第三天却又复活了,在地上只留下一座空坟墓,祂如今坐在天父上帝宝座的右边,做神和人之间的中保。



屈原死了,人们祭奠屈原,但屈原丝毫不能帮助人们摆脱对灵界“邪气”的恐惧。而耶稣却不然,祂是曾经死过,但祂的死意义重大,具有救赎的无限永恒价值。





正如圣经所言,“儿女既同有血肉之体,他也照样亲自成了血肉之体,特要藉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就是魔鬼,并要释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为奴仆的人。”(希伯来书 2:14-15)



耶稣不仅死了,死后第三天又复活了,“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罗马书 1:4),正如复活的主在异象里向使徒约翰所启示的那样:“我曾死过,现在又活了,直活到永永远远;并且拿着死亡和阴间的钥匙。”(启示录 1:18)



人们惧怕灵界的“邪气”,用尽各种办法去“辟邪”,去祭祀鬼神,去讨好鬼神,可是人们拜屈原、拜关公、拜各等神明,并不能获得真正的平安。因为人们不知道耶稣才是“拿着死亡和阴间的钥匙”的生命之主。



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对比屈原和耶稣,他们的际遇、他们的死,愿我们都能向这位救赎之主、生命之主谦卑回转,接受祂的恩典,领受从祂而来的新生命,就是充满圣灵能力和盼望的生命!



端  午  节  快  乐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439)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