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大卫鲍森分享︱《圣经新约纵览》25、希伯来书(二)





大卫·鲍森


大卫·鲍森(J.David Pawson)1930年出生。是英国当代著名的圣经释经家、神学家、牧师,是英国当代圣经权威教师。他笃信圣经为上帝的话语,无误无谬,毕生研经与教学。

原为循道会牧师,后受邀至浸信会牧会,他所牧养的Guildford教会(Millmead Centre)后来成为英国最大的浸信会。

《旧约纵览》和《新约纵览》系列以概论的方式解析圣经,讲述上帝和祂的子民之间那段爱的史诗。


一、是罪人?还是基督徒?


当圣经中有些话中的涵义不符合你原本的想法的时候,通常就会贴上『问题经文』的标签。所谓的『问题经文』有两种:一种是看不懂意思的经文,另一种是看的懂意思的经文。大多数人有意见的是看的懂的经文而不是看不懂的经文。我们来看看散布在各章中的这类经文。


首先,大家最熟悉的一段在第六章。其实,这个中心思想贯穿整卷书信。在希伯来书第二章中说:「我们若忽略这么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各位,所谓「我们」 是指谁?每次听人引述这句经文,都是在讲罪人,指责罪人忽略福音。但是事实上,这里的「我们」是指基督徒,指这些犹太基督徒。光是忽略救恩就有危险,很简单,不是吗?你有没有注意到,这世上的一切东西只要被忽略就会败坏。该留意却没留意,就会变的乱七八糟。人很容易在信仰上渐行渐远,恐怕每个教会都有会友 渐行渐远。


以这个观念延伸来看下去:第三章有两段经文,而最重要的一段在第六章,还有一段在第十章。第十章26节:「因为我们得知真道以后,若故意犯罪,赎罪的祭就 再没有了。」这话相当重。


有些人会问:不是一旦得救就永远得救吗?最简单的解释会说:这里讲的人并没有真正重生。请注意,圣经其实没这么说。根据希伯来书 这里的描述,那些可能会失去救恩的人,是已经重生的基督徒。第六章4-5节:「论到那些已经蒙了光照、尝过天恩的滋味、又与圣灵有份,并尝过 神善道的滋味、觉悟来世权能的人…。」这里是在讲罪人、非基督徒吗?我告诉各位,这根本就是在讲基督徒。若是保罗的书信有这样的描述,没人会怀疑所指的就 是基督徒,对吧!在彼得前书里有一段经文几乎是相同的描述。彼前二章2-3节:「就要爱慕那纯净的灵奶,像才生的婴孩爱慕奶一样,叫你们因此渐长,以致得 救。你们若尝过主恩的滋味,就必如此。」这是在描述谁呢?基督徒吗?当然是!希伯来书所讲的人已经尝过上帝善道的滋味,并觉悟来世的权能,与圣灵有份,并 且蒙了光照… …。


很抱歉,我不能曲解这段经文说那些人并未真正重生,这完全是在描述已经信主的人,而且整卷书信是写给犹太基督徒的。甚至,我们从「属灵婴孩」的称呼就 已经看出他们已经重生了。既是婴孩,就已经出生,就已经重生。


二、『救恩』有可能无法挽回:


信心冷淡之后,就可能出现最严重的情况:「背离信仰」。信心冷淡还可以挽救,但若是一直走下坡,就会走到无法回头的地步。在希伯来书第六章中有一个最严重 的警告在第6节:「若是离弃道理,就不能叫他们从新懊悔了。因为他们把 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明明地羞辱祂。」各位,希伯来书第六章并不是在讨论人会不会 失去救恩,而是在讲一旦失去救恩之后还能不能再找回来。希伯来书说:不行!我们必须要严重警告那些信心冷淡、忽略救恩的人:你的处境很危险!你有可能会走到无法回头的地步。真希望圣经不是这样讲的,但我必须实话实说。不只第六章这样说,整卷希伯来书从头到尾都是在迫切地恳劝读者,也就是犹太基督徒:可怕的 危机将要临到那些拉锚、收帆、忽略救恩及信心冷淡的人。


我们必须要严正的看待这个警告,「圣经」是不会唬人的,「圣经」的话都是真理。所以,光看希伯来书 就足以证明人有可能不断的远离耶稣,直到无法回头。这些犹太基督徒是否背离耶稣的关键,就是在犹太会堂的面前否认耶稣是弥赛亚。这样的作法等于重新把耶稣 钉上十字架,就会失去救恩。


新约圣经告诉我们,只要与主同行,就有得救的确据。这确据不是根据廿年前的决志,而是根据现在跟主的关系。圣经说:圣灵与我们的灵一同见证我是上帝的儿 女。换句话说,你可以确定你自己正朝天国的路走,但这不保证你一定到得了天国。只要你继续走下去,继续相信耶稣,将来必定到得了天国。所以,这不会让基督 徒整天紧张兮兮地担心自己是否得救,反而会让基督徒更认真地看待上帝。不要信心冷淡、不要忽略救恩、不要渐行渐远;要继续相信。马太福音和希伯来书这两卷 书都对基督徒提出了严重的警告,新约的其他作者也提过,甚至耶稣也亲口说过:「我是真葡萄树,你们是枝子,你们要常在我里面,我就常在你们里面。」祂还 说:「不常在我里面的,就要被砍下来烧了。」我无法扭曲这些话,用常识就可以了解。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