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专注于自我的人是不幸的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诗人当中出现了一种自杀的风气。海子、戈麦、顾城、方向......


诗人为什么容易自杀?这和诗人过于关注自我的情绪有关。一个健康的人,应该从自我沉溺中走出来。


在拉丁文的字义里,“教育”就是“走出自我”的意思。帮助孩子们从自我中心意识走出来,这应该就是教育的真谛。


这和中国人理解的教育理念可能大相径庭。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学而优则仕,教育的目的就是实现自我,走向个人的成功。哪怕这样的成功需要把身边的人都踩在脚下。


前几天,看到一个高考辅导班的广告,竟然提出“多考一分,干掉千人”的宣传语。


这样的成功之后又怎样呢?是精致的利己主义,缺乏同情和关怀;是“高处不胜寒”,灵魂里充满孤独和寒意。


相对于人世的成功,人们还有实现自我的另一种表现。一旦和成功无缘,就要躲到深山里修身养性,就像李白在诗中所写的那样:“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有的人为了追求独善其身的境界,宁可跳出三界外,斩断人间一切情缘。


我以前在学校里教书的时候,有一个同事每天练气功。他告诉我一件事,说是有几个人在深山里探险时,看到一座坍塌许久的房屋,便走过去,看看能找到什么宝贝。


除了破烂的锅灶以外,他们没有发现什么。正当要转身离开时,在一个角落里看到一个打坐的塑像,便以为找到了古董。有人拿一块抹布,想要擦干净塑像上面的灰尘,没想到那个塑像竟然眨巴了一下眼睛。原来这不是塑像,而是一个躲在深山里修行的人。


同事告诉我,这就是修炼的至高境界。我当时也很惊叹。可现在看来,这样与世隔绝的修炼,即使能够延长生命,又有什么意义呢?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每个人都生活在关系中。个人主义者违背了这个性质,一定会给自己的生命造成畸形和伤害。一个人越自私,越容易给自己造成伤害。自私让人丧失生活的活力,个人主义者不可能得到幸福。


在《师徒之道》中,作家侯士庭举了生态学者观察到的一个现象:一棵树如果种在老林子的空地上,会比单独种在旷野中长的更好,因为这棵新苗的根很容易顺着已藏在地底下的树根系统而长得更深。


侯士庭说:“我们的行为是否合乎伦理,取决于‘我是否顾及他人’。我们在人际关系上也需要有人导引,帮助我们学会欣赏生命中的‘他者’,好使我们不致变得自闭、自私、自我中心。”


             接待流浪者 奥地利 瓦尔德穆勒


可以说,有价值的教育就是使人学会爱“他者”的过程。


对于一个人来说,“他者”就是他人,就是自己身边的人。除了他人以外,每个人都要面对一个超越性的“他者”,这就是上帝。


耶稣说,你要尽心尽意尽性爱主你的神,其次要爱人如己。爱神是爱人的前提,只有在舍己救赎人类的上帝身上,人类才会学会舍己的爱。


上帝给人类最大的诫命就是爱,只有对祂的爱,才能拯救人类脱离孤独绝望的境地。


一个不快乐的人,是没有学会爱的人,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不能脱离和“他者”的关系。只有在爱的关系中,人才能够健康成长。


爱能给人带来生命的活力,因为爱的源头是生命的主宰。


真正的教育既注重精神的自由,也注重人的关系。孤独的人不会自由,爱才能带来自由。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