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一个让艺术史羞愧的法国农夫


1837年1月,一个叫米勒的青年人离开诺曼底的家乡,去巴黎学习绘画。


站在巴黎街头,这个衣着不整的农夫的孩子手足无措,突然哽咽啜泣起来。


让.弗朗索瓦.米勒出身于一个贫穷而敬虔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勤劳的农夫,又是教堂唱诗班的指挥。他的祖母更为虔敬,把生活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和上帝联系起来。

        

                                          乡村教堂


当米勒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祖母每天把他叫醒,对他说:“我的小弗朗索瓦,快点起来吧,小鸟早就在歌颂上帝的荣光了。”


米勒从小就跟大人们一起在田间劳动。锄草、晒麦、扬场、犁地、施肥、播种......他样样能干。


让他印象颇深的,就是傍晚时候,当教堂晚祷的钟声响起的时候,在田野里忙碌的农夫无论做什么,都会停下来静静祷告。

        

                                              晚钟


米勒上过学堂,但他的数学成绩极差。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在数学方面的知识不超过加法。但他喜欢看圣经和文学书籍,尤其喜欢里面的插图,这培养了他对绘画的爱好。


来到巴黎后,米勒身体和道德上都感到压抑和窒息。他那乡下人的胃口也备受委屈,但他很快习惯了在小酒馆中和马车夫们一起吃饭。


他的内心自卑而敏感,怕受到巴黎人的嘲笑,甚至不敢同别人说话,就连去卢浮宫美术馆的路也不敢问。


为了提高自己的技艺,米勒加入了学院派画家德拉罗什的画室。他尽量远离画室里其他同学,因为他们的油腔滑调让他厌烦。而同学们也防备着他,因为他脾气倔强,呆头呆脑,力气又大。他很快就有了一个绰号---木瓜。


老师德拉罗什不看好米勒的艺术前途。他有时会严厉地告诫米勒,说他需要“用棍棒来管教”,有时也会过来瞧瞧他的作品,然后叹一口气就离开了,一言不发,不做任何指导。


为了生计,米勒不得不模仿自己不喜欢的流行画家的作品,大都是迎合时尚的肤浅之作,他觉得这样做是一种耻辱。


几年后,米勒结了婚,但体弱多病的妻子不久就去世了。后来,一个叫勒梅尔的姑娘走进他的生活。她成了米勒的终身伴侣和坚定盟友,无怨无悔地承受着贫困和艰难。

        

                                         收工回家


在别人眼里,米勒就像一块拒绝融化的冰,贫穷却又孤傲。他从心底不喜欢巴黎的奢华艺术,更不喜欢1848年欧洲革命所带来的政治躁动。只有在随身携带的那本圣经里,他才感到温暖和安慰。


1849年,米勒终于离开了巴黎,携妻带子来到一个叫巴比松的森林边缘的小村庄。在他之前,已经有些抵制浮华艺术的画家来到这里。


来到巴比松的米勒心情愉快,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乡一样。他一边劳动,一边用画笔描绘农夫的生活。

        

                                      自家的菜园


米勒全家租住在一幢农舍里,有人描写过他和家人一起吃饭的情景:


大脑袋、宽肩膀的米勒坐在没有桌布的长桌子的主人位置上,孩子们围在他的周围,把他们的陶瓷盘子传递到冒着热气的汤锅旁。米勒夫人正在哄她怀里的婴孩入睡......


即使在巴比松的画家中,米勒也算得上最贫穷的一个。有一次,他去看望另一个画家柯罗,留在那里吃饭。在后来在给朋友的信中,米勒写道:“每添一道新菜都要换一套盘子和刀叉。对这样一种进餐方式,我感到的不是高兴,而是困惑不解。我不止一次用眼角偷窥那些在我旁边进餐的人,以使我能同他们一样应付自如。”


米勒所处的时代,法国艺术所沿袭下来的贵族风尚不亚于十七世纪,当人们对这种浅薄艺术趋之若鹜的时候,米勒却成了那些辛苦劳碌却又默默爱主的底层农夫的代言人。


就像一个评论家指出的那样,米勒具备足够的天才去描绘一个农业民族顺服的美德,原因是他就是那个群体中的一员。

        

                                        撒种的人


他和巴比松村的农夫一起劳作,一起祷告,和他们同样安于劳苦和清贫的生活。他相信人“必汗流满面才能糊口”是千古不变的真理。人们在米勒的画中看到许许多多劳动者形象,但在他的画中没有抗议,也没有让生活过得更好的愿望。


米勒用最质朴的手法描绘农民,并且终生抵制“社会主义者”这个强加在自己身上的称谓。罗曼.罗兰评价米勒说:“事物永恒不变的理念顽固地占据在他的灵魂深处,没有任何革命思想或政治观念能够与之抗衡。”


米勒从小在圣经的熏陶下长大,在别人眼里平凡的事物,他感受的却是来自上帝的爱和教诲。他的头脑里装满了圣经经文,在谈话中时常引用这些经文,以至他的有些朋友都觉得他过分了。直到他卧病在床抵达生命的终点,依然向自己的亲人朗读《圣经》。

        

                                         拾穗者


在米勒的许多画中都能看到圣经的教导,可以说,他是一个用画笔宣教的传道士。

        

他的《拾穗者》,透过三个拾麦穗的妇女,描绘的是《利未记》中经文:“在你们的地收割庄稼,不可割尽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遗落的。不可摘尽葡萄园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园所掉的果子,要留给穷人和寄居的。”(利19:9-10)


他的《剪羊毛》,藉着农夫剪刀下顺服的羊,表现的是《以赛亚书》中经文:“祂像羊羔被牵到宰杀之地,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祂也是这样不开口。”(赛53:7)

        

                                                剪羊毛


他的《撒种者》让人想起耶稣撒种的比喻,而那幅《坐在田头喘息的农夫》则让人想起《创世记》中对亚当的审判:“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创3:17)


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是什么?》一书中,对欧洲艺术进行了十分严肃的批判,但他把米勒排除在外,他认为米勒的《晚钟》和《依锄的男人》表达了对上帝及邻人的爱。


米勒生前,他的作品很少得到法国人青睐。就其宗教气质而言,与其说米勒是法国的,不如说他和英美的清教徒更为接近。实际上,他最早的买主就是来自英美。


时至今日,那些嘲笑米勒跟不上时代的艺术家和评论家早已看不见踪影,然而米勒的油画却成了法国国宝级作品,成了法国人引以为豪的艺术财富。

        

                                       田间小憩


阅读罗曼.罗兰撰写的《米勒传》,我想起了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中说的话:


弟兄们哪,可见你们蒙召的,按着肉体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贵的也不多。神却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那强壮的羞愧。神也拣选了世上卑贱的,被人厌恶的,以及那无有的,为要废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气的,在神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林前1:26-29)


米勒岂不就是那个让艺术史羞愧的愚拙人吗?


插图为米勒油画和素描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