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刘澎:柏格理教育思想的启示

文章来源|石门坎基金会讲演

作者|刘澎

导 语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人才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才”。如果把教育理解为单纯地传授知识,那就会变成制造有知识、有技能、无信仰、无道德、无人格底线的社会破坏力量的生产线。


 正文 TEXT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柏格理教育思想的启示”。讨论柏格理的教育思想有很多可谈的。大家都不否认、或者大家都承认的是柏格理在偏远的地方石门坎办教育很成功,培养了大批的人才,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一直到今天,他所做的事情、事迹都被当地的老百姓承认,也为政府认可。当时他就把石门坎变成西南民族苗族文化的圣地,我们从他做的事情来看这个现象,要问一个问题:他做的事情是不是偶然的?不是偶然的!在我看来至少有三点可以对我们今天有所启示:


一、教育的目的
   

柏格理办教育要干什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这个大家都知道。大家都对教育做什么、怎么做很清楚,但是“人才”两个字大家很少去想。


这个“人才”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才”,教育可以看成是“教”和“育”。“教”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这个很必要,没有知识的人是愚蠢、是愚昧的。“育”是育人,是品德、是信仰,没有信仰和品德就丧失了文明的基础,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柏格理在石门坎办教育,首先是育人、传播信仰、改变人的文明观念,在这个基础上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教育要培养人才,首先要把人变成一个有文化、有道德的文明的人。


这个转变的基础是信仰,这样的人在掌握了知识以后才能变成“才”。也就是说先要让他从一个不文明的人变成一个文明的人,提高文明程度,有信仰、有品德、有道德,其次掌握文化,掌握技术,这样的人我们才可以说是“人才”。 

   

 一个人如果没有信仰、没有道德、没有人格底线,会是什么人呢?会是现代文明社会的破坏者。他是一个人,但对社会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这样的人有了知识更可怕、破坏性更大。


我们有一个词送给这种人,叫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非常知道所有的一切,但一切都是为了自己,为了个人的利益,不惜摧毁社会、摧毁世界。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是办教育的目的。


如果把教育理解为单纯地传授知识,忽略信仰与品德的养成,就会使学校变成制造有知识、有技能、无信仰、无道德、无人格底线的社会破坏力量的生产线。这很可怕,这样培养的人也很可怕。


二、教育的手段
  
柏格理学生的构成可以说是非常复杂。从年龄上来说,从8岁到46岁都有。今天我们搞教育,碰见这样的学生,你怎么教?文化基础差,差到没有办法说。这些人什么水平?没有水平。柏格理就是在这种条件下来改变这些人对文化、对文明、对知识、对信仰、对世界的看法,这个教育的任务是很艰难的。
     

柏格理办教育不是书本搬家,他不是要求学生“你把这个东西要背过,那个东西要记住”,给学生讲这个公式、那个定理……。这些东西对理解教育来说是重要的,但这不是教育的根本。


柏格理的教育以提高人的文明程度为导向。柏格理很清楚,文明的形成,除了知识以外,还有风俗问题、习惯问题、意识问题。柏格理针对学生的实际,想出各种办法来说服大家改变不文明的习惯,让学生从不文明到文明,从没有技能到有技能,从没有知识到有知识。


柏格理教育的后面有一个总目标,就是要让这些人变成新人。

    

同时,柏格理在教育的过程中非常注意结合实际。他不是那种脱离实际的经验主义者,他把人类文明中的精华跟石门坎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比如说,柏格理发明了老苗文,让当地人能够很快地理解他的话,能够阅读。他甚至在当地实现了双语教学。


大家想一想,20世纪初期,在中国那么偏远的一个农村能够推广双语教学,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即使今天我们也不一定能够做到,但柏格理做到了,而且很成功。柏格理办实验农场、引进良种、推广良种。他还下功夫改变当地的生活陋习,比如说在性风俗上废除了不文明的走婚,使当地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柏格理还为当地引进了现代体育比赛,这一点简直不可思议,最后让一个从来不知道体育为何物的穷山村打败了当时政府组织的体育队。

     

可以说,这么多教育成就的背后绝不单单是因为柏格理搞了扫盲、普及了数学、语文等等,而是他着力提高了人的文明程度。这个文明包括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他进行了综合性的努力,这一点使得他的教育成绩斐然。


同时他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人要活着,怎么来生活,使这些人具有了自主性,具备了批判性的思维能力。有了这些能力,他们就知道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怎么应对社会各方面的矛盾。正是这样的教育思维,造就了许多当地的人才,使石门坎成为了当时那个时代杰出的先锋。

 
柏格理的教育是成功的。他的成功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是一个极大的讽刺。我们今天很少认真研究柏格理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今天的教育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脱离实际,结果是高分低能,把活人变成死人、机器人,这是今天教育的悲哀,这与教育的宗旨完全相反。

三、教育的动力
  

谈柏格理教育的文章很多,我们到网上去搜,有很多人谈柏格理的教育,柏格理教育的成就是公认的。可是,这么多文章都没有谈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呢?就是柏格理为什么去那儿办教育?柏格理办教育的动力是什么?对于一个办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行动者来说,为什么办教育,这个问题很重要、很实际。


为什么?今天不少人办教育的目的就是学校能进211、985,为了名、为了利、为了各种好处……,大家看得很明白,就是今天教育的商业化,学校变成了赚钱机器,家长很生气,很悲哀。

    
但是从柏格理来说,他到穷乡僻壤为了什么?他不是我们今天想象的要把学生从没有知识变成有知识,完成这么一个简单的任务。他有一种很高尚的、在他看来非常伟大的使命,这个使命就是他的信仰。柏格理办教育很成功,为什么很成功?因为后面有动力,动力就是他的信仰——为了基督教、为了宣教。
    
柏格理是一个什么人?你可以说他是一个教育家,但是我们必须要承认他首先是一个传教士。大家羞于谈这一点,好像他跟宗教没有关系。说柏格理到石门坎来,就是要让没有文化、没有书本知识的人有文化,这样的说法非常可笑,这完全不能解释事情发生的内在的本质原因。
    

柏格理是一个基督教传教士,柏格理在石门坎盖的第一个建筑是什么?是教堂。我们通过对他的各种描述、传记可以知道,柏格理到石门坎遇到的困难无数,但他为什么能够克服困难,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扎根山区不动摇”?就是因为他有基督教的信仰。


他是为了上帝,为了传播基督教,这是他的使命,他有这样的使命感,所以才会深入苗区,有动力委身于这样的事业。

    
这种信仰的力量是常人不能理解的。柏格理不是为了发财、不是为了升官、不是为了出名,而是为了信仰、为了上帝。没有基督教,没有基督教信仰,没有传福音的大使命,就没有柏格理,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石门坎。当然石门坎也存在,但只能是一个原始的、贫穷的山村。
    

我们今天纪念柏格理,但不愿意承认他是传教士,不愿意承认传教士在山区成功办教育的动力源于信仰这个事实。为什么今天关于柏格理的文章充斥着关于他的成就、而没有谈到他做事的动力根源呢?原因在于我们还是把宗教看成是一个负面的、消极的因素,尽量回避。


这样我们就不能做到实事求是,一方面无法否认柏格理教育方面的成就,另一方面又不谈他的成就源于什么。基督教传教士对中国现代化教育的贡献是个事实,很多人至今不愿意承认这一点,或者说不敢承认这一点。

     
我们知道,宗教信仰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之一,离开了宗教信仰就无所谓文明。宗教信仰里面有不同的种类,基督教是其中的一种。就石门坎而言,没有基督教传教士来传福音,怎么会有柏格理来传播知识?
     

柏格理的案例让我们看到,基督教可以在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如果我们只看到了柏格理的成就和贡献,而不了解其动力源泉,那就只看到了表面,我们只是追求有效性的实用主义者。


显然,我们不能做这样的人。今天的社会不缺博导、不缺教授,但缺少像柏格理这样用牺牲精神办教育的人。

    
这就是柏格理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注:本文为作者在基金会主办的《柏格理教育思想学术研讨会》上的讲演。)

| 加拉太书 1:12 |

因为我不是从人领受的,

也不是人教导我的,

乃是从耶稣基督启示来的。




·END·

                                                                                    整理人:恩典ing
本站提供的信仰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皆属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烦请发邮件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核实处理。以马内利。
赞(65) 意见反馈